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云的谚语-户外行山,这种云预示着晴朗干燥的天气

云的谚语-户外行山,这种云预示着晴朗干燥的天气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09 09:03:40
阅读:

晚霞行千里,上有鲤鱼云。图片来源:dailysky


“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


农谚俗语它代表了前人长期经验的总结,其结论能够帮助山友观察天气现象,对局部天气变化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当耕作的农民说到“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这意味着他看到天上出现了鲤鱼鱼鳞一样的云,并就此决定,今天正在晾晒的谷子就不用把它翻收起了,因为接下来是晴朗干燥的天气,继续晾就是了。


“鲤鱼斑”预示着晴朗天气。


对在无信号区走线的山友来说,如果看到了“鲤鱼斑”,那么就基本意味着接下来的行程有很长一段时间天气会很好。


天气是影响行山难度的重要因素。


但就我们常识来说,云是富含水气的,它更多会与风雨雷电挂钩(比如雪线之前提过的“积雨云”与“雨层云”)。


云朵夹带各种天气。


为何偏偏这个“鲤鱼斑”,却画风如此不同,能预示晴朗的天气?这个得从“鲤鱼斑”本身说起:


“鲤鱼斑”具体长什么样?


“鲤鱼斑”是特指天空中云的一种形态,因这种云长得像鲤鱼的鱼鳞,而形象称之为“鲤鱼斑”。


这种云层个体明显,排列规则,其缝隙间可以看见蓝天;即使没有云缝,或者看不到蓝天,那么在其云层较薄的部分也比较明亮。


“鲤鱼斑”,是“漏光高积云”与“透光高积云”的统称。图片来源:hudong.com


鲤鱼斑一样的云朵,蓝天在其间隙显现。图片来源:weather-education.de


晚霞之上,不时会有鲤鱼斑出现。图片来源:resizing.info


正如人们所常知的,天空的云,即便不代表着一定会下雨,也表示该处水汽丰富,那为何却敢称“鲤鱼斑”代表晴朗的天气?


为什么“鲤鱼斑”可以代表晴朗天气?


“鲤鱼斑”的出现,往往显示了该地区的大气在垂直方向运动不活跃。换言之,是由于大气中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使得大气无法具备降水条件,而“鲤鱼斑”就是这种特殊情况的标记。


本来一团水气,受热上升,它会很顺畅地成云成雨。但如果中间有其它气团拦路,它就会被卡在半空,既上不去降水,也回不了生养它的大地,它所在的地区就显示晴朗的天气。


这个过程,具体是如下展开的:


大气受热上升——当近地面带水气的空气受到大阳照射并被地面加热时,温度会升高,温度升高后膨胀,这团空气就会像热气球一样往高处上升。


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密度降低,向上升腾。


水气受冷成云成雨——近地面大气温度变化的规律是越高越冷,当带水气的空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变成云,水气足够丰富,就会降雨。


成云成雨过程。


不速之客——如果在这个奔向降水的空气(我们暂称之为上升哥)上升途中,来了一团比它温度还高的空气(找事哥),那找事哥就不会让上升哥继续走了。


因为上升哥的上升,得靠那些比它温度低的大哥“拽着”上升(所谓浮力原理),而处在上升哥上方,比上升哥温度还高(密度更低)的找事哥,根本没力气拉上升哥。


“找事哥”在气象上称作“逆温层”


稳定晴朗——上升哥撞见找事哥,动不了,到不了能降水的高度,所以当地天气很晴朗了。


上升气团和逆温层在天空某一高度稳定地漂浮。


晴朗天气的标志——“鲤鱼斑”的出现就是上面两位“卡”在空中的一个结果。


不过“鲤鱼斑”毕竟是云,云显示的是大气中水汽丰富,这就与它显示的天气晴朗有所矛盾,这需要进一步解释:


“鲤鱼斑”云的形态是如何产生的?


既然天气晴朗,为何不会带来万里无云,偏偏天空云层会出现“鲤鱼斑”的形态呢?答案依旧来自于上升哥与找事哥。


波浪地带——作为空气的上升哥与找事哥互相“掐架”的过程中,在它们之间不是平和一片的,而是互相冲撞的,因此在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像波浪一样的“战场” 。


高处波峰成云——在这些波浪的较高处,作为上升哥的一部分,达到了能成云的高度,勉强变成了云块,而在波浪的下部由于高度不够,不足以成云成雨,则依旧是透明的空气。


这样,这道超宽的波纹,就呈现出鲤鱼斑一样的形态,排列整齐,间有蓝天的景象:


雪山过了线才成雪。


气团过了线才成云。


一排排波峰造就的云,像是按照一定序列漂浮着。


所以“鲤鱼斑”有时也被称为“瓦块云”,河北民间就有谚语讲到:“瓦片云,晴三晨”。


不过,在户外,我们只要在天上看到那种排列整齐,间有蓝天的云就可以说,接下来会很晴朗吗?


并不是这样,要判断天空的云朵是不是“鲤鱼斑”,还得与它的远房亲戚,“鱼鳞天”,区分开来。


容易混淆的鱼鳞天


“鲤鱼斑”,之所以用鲤鱼,而不是用“鱼”的泛称,就是为了和“鱼鳞天”区别开来,因为鲤鱼的鱼鳞比一般鱼的鱼鳞,要大上一号。


两种好吃的鱼。


这个“鱼鳞天”的出处来自另一个农业谚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表面上如此相似的两种天气特征,倘若不加以区分,往往会使人们做出的判断与实际天气相反。


“鲤鱼斑”和“鱼鳞天”,大小不同,结果相反


一个是象征晴朗天气的“鲤鱼斑”,一个是代表风雨降至的“鱼鳞天”,它们外观相似,性质不同。区分它们就很必要。


鱼鳞天,更小更齐——“鱼鳞天”指的是一种高度较“鲤鱼斑”更高,云片更小,呈纯白鲭鱼鳞片状的云,它结构密实,变化快,排列整齐,像微风吹拂水面而成的小波纹。


细小的鱼鳞天摄影师:Frank Le Brancq


当这种云出现时,天气将会转阴,有较高概率出现大风或者降水,所谓“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布满天空的鱼鳞。摄影师:Sue Hutton


要区分,看大小——一般说来,云块越大离我们就越近,而正如上文提到,“鲤鱼斑”(即鲤鱼的鳞)通常要比其它鱼鳞(如鲭鱼)大一些。


因此,实践当中对于我们而言最简单的方法,是通过判断云块的大小来进行大致区分。


不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区分鲤鱼斑和鱼鳞天的难度都是相当大的,需要凭借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才能准确地得出判断。


人们使用裸眼直接观察,一般很难准确区分天空云块的大小,但是以下技巧可以助你提高裸眼观测的准确度。


拇指盖大小的鲤鱼斑——首先,将手臂弯曲成45度,为保证测量的准确,要保持手臂角度的固定,并将手臂置于眼前。


抬头,将45度弯曲的胳膊直接指向云块,再将所测云块的大小和自己的大拇指进行比较。


这是一个必要的步骤,保证准确性。


鲤鱼斑大于或等于你的大拇指甲盖。


如果所测云块大小与拇指指甲盖等大或略大,那么就可以初步判断它属于预示晴朗天气的“鲤鱼斑”。


小指盖大小的鱼鳞天——按照刚才的方法弯曲并固定胳膊,将所测云块与自己的小拇指指盖进行对比,带来风雨的“鱼鳞天”正是和小拇指指盖大小接近或更小的云块。


鱼鳞天等于或小于你的小拇指指盖。


间隙与云块比例完全不同——“鲤鱼斑”云块间的间隙,虽然有,但是比起云块本身的宽度,是很窄的,而“鱼鳞天”云块间的间隙宽度,几乎与云块本身宽度相同,甚至更大。


鲤鱼斑之间的间隙相对要小得多。


通过云块大小与云块间隙的综合比较,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区分“鲤鱼斑”与“鱼鳞天”。


写在最后


天气无常,对于户外活动而言更是如此。有时候天气预报或许难以精确预报小区域的天气变化,但许多诸如“天上鲤鱼斑,晒谷不用翻”一类的谚语却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得到忙。


这类谚语是长期经验的总结,在其背后,往往揭示了相应的气象原理和气象规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预测和分析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


通过对天空中鲤鱼斑的识别和判断,希望能够帮助你对户外出行多一层考虑,灵活应对多变的天气。


“鲤鱼斑”图赏。摄影:Nemeth Istvan


从上空俯视“鲤鱼斑”。图片来源:resizing.info


户外看云识天气,你还有什么经验?


下方评论列表,期待你的分享。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