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载笑载言-浅读《诗经》:《诗经》里的爱情真相以及烟火人生

载笑载言-浅读《诗经》:《诗经》里的爱情真相以及烟火人生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11 08:21:00
阅读:
什么是《诗经》

01、《诗经》似乎成了现代高雅、深奥的作品,阅读《诗经》好像需要古文造诣很深的人,才能够读得懂。事实上,《诗经》上的很多诗歌简单、明了,寓意平实,就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乐歌,大约就是现代人唱的流行歌曲。无论是皇家宫殿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唱的。


《诗经》收编的三百零五篇,是按着乐曲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有十五国风,属于地方曲调,共一百六十篇;


2、“雅”有大雅、小雅,属于朝廷的“正乐”,共一百零五篇;


3、“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属于伴舞的祭歌,共有四十篇。


02、从时间上来看,《诗经》包括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六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即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03、从地域上来看,主要产地是黄河流域、及长江、汉水一带,包括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省的一些地方。


04、《诗经》的编制


一、《礼记王制》说:天子每五年视察一次,所到之处,“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每次读到这里,就忍不住遐想很多。想象当时的人,用什么样的语言相互沟通。一定不像文言文中那样,咬文嚼字的,太艰涩、深奥、难懂,并且这样文绉绉的说话,多累啊。好比一个平民百姓,让他这样说话,他是不是会觉得非常拗口呢?语言发展变化当然很大,不过我们的祖先的语言,也应该简练许多。除非他们唱歌,才唱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平时的说话,一定和我们现代差不多。只有唱歌时,才不一样。否则,天子不会每五年视察一次,收集民歌了。当时的民歌的产生,也像现在的作曲家差不多吧,为了生活更有意义,把生活中的感受赋予诗歌之中,唱出来,大家都有共鸣,于是流传出来。


我这么说是有道理的,看看《诗经》第二个收集办法,就知道了。


二、《方言》附录刘音记载,尧、舜、夏、商、周、秦时,每年的八月,都派人去路间巡视、征集方言、童谣、歌戏。


当时的生活,相对来说应该比较简单,在日常生活中的日子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应该相对简单。业余的生活,也就更简单了。偶尔人间有几位智慧拔萃的,编出诗歌流传出来,口口相传,就被官府的人记载,流传下来了。


人性有灵性的动物,不只是要的吃喝拉撒,还需要精神的丰足,情绪上的宣泄和表达。正好有一些人创作了这些诗歌,诗歌中的感情触动了他们,让他们心有感动,然后就流传下来了。


有一个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人类究竟是怎么来的?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人类最初有语言吗?现代科学都无法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但从《诗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原始的语言,与现代语言的相似和差距,可以从《诗经》中的诗歌中,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现象。


三、专门的采诗官去各地采诗。


无论是班固在《汉书食货志》说的,每年正月有专门的主号令的长官敲着金属木舌的大铃,在路上巡视采诗。还是像《汉书艺文志》说的,有专门的采诗官,都是根据统治阶级的“制礼作乐”的需要。


西周王朝的建立初期,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加强对诸侯的控制,政治家姬旦领导了“制礼作乐”。


1、“礼”宗法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一套礼仪制度;


2、“乐”是配合“礼”用的。不同场合不同乐舞,严格地反映了奴隶社会君臣、上下、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等礼仪的制度。


自从人类有了思想、有了文明,就开始有私心,私有制的产生,让这种关系正常化。也成了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两者都觉得这原本就天经地义。这就是文字文化教化的力量。


现在,就摘抄《诗经》中的几首诗,说说《诗经》里的爱情故事以及烟火人生

1、《简兮》中的美人,却指的是男人


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左手执簫,右手秉翟。赫如渥赭,公言锡爵。


山有榛,隰有苓。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有一个男子,是卫国宫廷中的舞师。他个子高大威武,舞姿优美,有一个女子一眼就喜欢上了他。在人群中看着他,心中充满了欢喜。女子最初看到这个男人时,心中是喜悦的,看着他优美的舞姿,健壮的体魄,一会拿着乐器吹起,一会拿着漂亮的羽毛挥舞,就像一个美人似的,谁不动心呢?继而,女子又忧伤起来,因为她只能远远的看着他,却无法告诉他自己的心事。因为他是西方遥远的异乡人,自己的家人不会同意他们在一起。


在《诗经》中有很多诗,都是关于爱情的。可见无论哪个时代,爱情总是永恒的话题。只是到了如今这个社会,多数人反而不相信爱情了。现代人是幸与不幸呢?


比这首《简兮》更直接的是《诗经 采葛》。


2、这首《采葛》也是历来文人的所爱。诗歌不长只有36个字,却如一块晶莹剔透的明玉,散发出的光芒,照耀了几代沉浸在感情中的男女。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如此浓烈的感情,让现代的男女很难体会,那么封建压制的社会中,还有这样美丽、浪漫的爱情吗?《采葛》中的感情,炽热的就像中午的太阳,照得让读者心发烫。现实生活中,有几人有幸,能够遇到这样千古的感情呢。像张爱玲的《爱》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充满变数的。历来几千亿万的作品中,爱情之所以成为永恒的主题,就因为世间几乎很少有爱情的存在。正因为没有,格外显得稀缺。这首“一日不见兮如隔三秋”,也就成为多少人的梦想了。


3、浪漫的爱情,也许只有在文人的笔下,才能够久远。


现实生活中,都是踏实、现实的男女,为了生存和生活本身,就这么和平相处下去。即便没有爱情,也可以相安无事的共同生活一辈子。如张爱玲的小说《传奇》,刹那间的相爱,也足够支撑走在婚姻中的男女大半辈子。


《诗经》中,就有一段关于夫妻日常生活的描写,让我们觉得他们离我们这么近,又那么远。似乎就是一些人前生前世的缩影。


《鸡鸣》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


对于这首诗,历来就有不同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一首“思贤妃”,而宋朝的朱熹解释为赞美贤妃,有人认为是“讽刺荒淫”的警示诗。我赞同姚际恒解释为“愚谓此诗的妙处须于句外求之。”这就是写一个逃懒朝会的男人与妻子的生活情趣。描写了当时社会中夫妻生活的中一个生动的画面。语言幽默,滑稽,女人的无奈与男人的耍赖,特别生动、形象,让我们几千年前的夫妻生活画面,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几句话,语言朴实,不加修饰,却比喻的绝妙,让人读了,忍不住发笑。一向觉得《诗经》深奥、艰涩难懂,其实真的读懂了,反而不现在的长篇大论还有意思。


4、《氓》始乱终弃的“渣男”——氓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氓》的,题目是《〈诗经〉里那个喜新厌旧的男人——氓,你是 ‘渣男’的源头吗?》。


《诗经》中的氓,就是一个典型的始乱终弃的男人。诗中写到: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一个叫氓的男子,笑嘻嘻地抱着布匹来女子家里,一脸忠厚老实的模样。原来是向女子求婚的。男子回去时,女子送他过淇水,又到了顿丘。约定下秋季为婚期,过来娶她。


承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我特别喜欢《氓》中的这两句诗,写得平实、直接不加修饰的12个字,把相思中的女子神情描摹的非常形象。沉浸在爱情中的女孩子,就像花朵似的,娇艳欲滴,半羞半开。比后来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还要好。


后来呢,结婚后女子操持家务,皮肤变得粗糙了,模样不水灵了,这个男人开始嫌弃她、虐待他,后来干脆就不要她了。女子从痛苦中醒悟出来,坚决与他一刀两断。在社会地位卑微的封建社会,女子被休是非常绝望的事,而这篇诗歌写的这个女子,没有因丈夫的抛弃而绝望,自弃,而是明白丈夫喜新厌旧的本性后,毅然离开了他。不知道这个女子最终的归宿是哪里?回娘家吗?似乎解释的过。在明朝之前的很多朝代,都允许女子离婚、再嫁。


比较有名的就是在莫高窟出土的“放妻协议”,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唐朝鼓励女子离婚再嫁。文章和马伊琍离婚时说的“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就出自唐朝的“放弃协议”。


总之:《诗经》虽然篇幅不多,文字不长,其发展路程、起源和删减等等却大有文章,不是几篇文章就可以说清楚的。喜欢《诗经》的人,可以先熟读文本,然后借助历代人对《诗经》中诗歌的解释,思考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说别人的,就说其中比较有名的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原来一直因为这是关于爱情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原本是写当兵的兵士之间的誓言。只有深入的读下去,你才会了解,很多词面上的解释意义,好多都是误传的,只有你用心研读下去,才能更接近诗歌的本相。


参考文献


《诗经》


1981年出版《诗经》《前言》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