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俎”(zǔ)和“豆”,都是古代祭祀用的器具。
花开花落,转眼之间,孔子已经六岁了。
一天,街道上突然传来一阵鼓乐之声,很是热闹,正在院中玩耍的孔子觉得好奇,立刻打开大门跑了出去。原来是一只郊祭的队伍从前方走来,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孔子一路跟着效祭的队伍来到祭坛,随后主祭官一个程序一个程序的唱:“上香……献爵……奠酒……行礼……读祝……燔柴……”
颜征在没有想到,这次观看郊祭会对孔子产生很大的影响。从此以后,孔子经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学着主祭人的模样,有板有眼地演习祭祀程序。
颜征在觉得好笑,说:“这是大人的事,你小孩子怎么能做得了?”“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分辩道。
颜征在说:“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学会了礼制,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这样一句话:“3岁看大,7岁看老”,它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五六岁的孔子,不像一般的儿童,只知道玩耍,而是经常“俎豆礼容”,立志像父亲那样做个众人仰慕之人,无怪乎以后孔子虽历经磨难,却痴心不改,最终成为一代圣人、万世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