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是为了金榜题名,如今功利时代,我们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人们常说,行万里路能够抹去视野的死角,增长见识,让你的阅历如智者般广博。那么作为一个如此渺小的个体,如果不去妥协和谄媚这个时代,我们又该如何承受这个纷繁复杂,甚至带有荒谬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自我?诗仙李太白曾经这样告诫世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及时行乐未尝不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所以许多人倾向于做快乐的事儿,但是在笔者看来,快乐也好,痛苦也罢,都是有保质期的,而读书会让我们更快的学会直面真实。
就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的真实:让我们镇定下来,行动起来,将双脚坚定地踩入那片观念,偏见,传统,幻觉和表象的泥淖之中,泛滥于整个世界,穿过巴黎和伦敦,穿过纽约,波士顿和康科德,从教堂到政府,从诗歌到哲学再到宗教,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直到我们发现了一块地方,那里有岩石和坚实的底部。那就是我们可以称之为真实的所在。然后,就可以说,没错就是这里。你看,就像梭罗说的直面真实是如此的至关重要。在笔者看来,自己读了那么多的书,就是为了那份执念、逼真的事实,感受文字里那华美的风采,而这些书是原作者花费几年,或者用毕生心血创作出来的,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地咀嚼其中的精华。
尽管在外界压力的挟持下,读书看起来更像是任务,但读书从来不是义务,读书一向是非常私人的事情。有人可能向你推荐各种各样的书,但决定与选择权始终握在你的手里,在今天,很多人阅读是为了弥补知识的恐慌,各种宣传语说,读了这些书会让你一步到位,获得快乐、优雅、金钱、甚至幸福。在笔者看来,不可否认,这些书披着光鲜亮丽的外衣,直戳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欲望。功利有时候会让我们忘记除了成功本身之外,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的事。
很多人提出了疑问,古人读书是为了金榜题名,如今在这个功利的世界,读书真的有用吗?笔者认为,精神的强大来自灵魂的独立,在这里,我不是什么好为人师的导师,我只是希望大家知道人生旅途遇到的问题,在书中都会有答案和公论,文学的阅读不同于其他任何娱乐活动,它是完全面向内心的,你无从逃避。阅读的力量就在于它让人感受,让人颤抖,让人回忆,让人悲观。而只有在足够的悲观之后,我们才能够了解自己,也了解别人,最终身心通透地与现实和解,学会宽容。
当然,一生不看书的人也有很多,他们用经验和生来被赋予独特思维和身体过日子,我们看到他们辛苦的学习刀耕火种,结绳造字,同时也为自己摸爬滚打得来的人生感悟愁肠千结。我们知道,书上只用短短一页纸,就能记载着前人的经验和实践,就能躲避从草原上空袭而来的雄鹰,或是毫无预兆的暴雨山洪,还有世上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孽缘方法。你看几百年前,莎士比亚的戏剧是给伊丽莎白女王逗趣的把戏,国粹京剧呢,也不过是贵人们眼中的小玩意儿,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它们从最原始真挚的情感中被精炼出来,这些由生活赋予又高于生活的心血被时间和历史打磨得更加精艳。因而,它们也能够用最鲜明的语言和最纯熟的艺术手法咏唱那些永恒不变的难题,比如爱应该如何挽留,迷失的人应该如何才能够找到归宿,我们应该如何获得幸福等等。
在笔者看来,这些被人称之为经典的书中,比如莫言的《生死疲劳》,陈忠实的《白鹿原》,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半生缘》,林徽因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还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受过多少教育,或许一生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苦和磨难,同时,他们或许也会获得旁人难以想象的幸福,那么当我们融入了作家创造的情景,感受到了作家笔下人物的豁达和局限,甚至是作者本人的局限性,我们才会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地为自己的生活开拓出更多的可能性。
读书是毕生的修行,万里路也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来的,薛定谔的猫说,只有当你打开盒子,现实才会真正坍塌成为一种可能性。而书能够帮助我们有效避免这个盒子成为潘多拉的魔盒。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可谓是博大精深,读一本好书可以怡情,相反不好的书亦会误人终生,各位读者,那我们应该怎样读书,读那些书呢?笔者在今后的每一天都会给大家推荐与讲解一本世人口中的经典之书,分享给大家不一样的精彩与感悟,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