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与教师行为有关的两场网络论战广受网友关注。
一场论战是开学当天,贵州省某小学的教师穿戴整齐,给入校的学生鞠躬行礼,学生也纷纷鞠躬回礼。校方称,此举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恭敬之心。对此,有人支持,说这是培养孩子懂礼貌的好方法,有人则质疑行礼顺序的颠倒折射出价值观的错位。
另一场论战源于武汉市某高校书记、校长带头到新生寝室打扫卫生。据介绍,该校下一步将在学生寝室推行“房东制”,学校里的所有领导和教师都将当“房东”打扫卫生,给学生做好榜样。等学生毕业时,学生要把干净的房间“还给”学校,并形成一种传统。许多网友为此点赞,但也有人不买账,认为大学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地方,教师这么做,纯属作秀。
按理说,在相对封闭的教育场所内,教师和学生的言谈举止都会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相关文件作为参照。即使文件中没有面面俱到,只要对照文件所提倡的原则,也能基本判断行为的是与非,不至于引起如此强烈的认知反差。
但是,网友们对教师的行为褒贬不一,甚至达到硝烟四起的地步,这只能说明社会各界对教师在校园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何为恰当的行为举止,还没有形成共识。
我给哲哲讲了这两条新闻,想听听他的看法。他想了一会儿答复我:“爸爸,我觉得老师给学生鞠躬有点不合适,我们学校的老师都是跟我们摆摆手、点点头打招呼的,我们都习惯了。要是我的老师给我鞠躬,我可能会吓一跳,很尴尬。但是呢,如果这所学校的老师一直给学生鞠躬,学生也习惯了这样回礼,就没什么大不了的。我觉得呀,好的学校就是让大家都觉得舒服的地方。那个大学校长打扫新生寝室的卫生,我觉得这么做没必要,大学生应该知道自己管理好自己,就像我知道我的房间不能太乱,你不管我也会收拾一样……”
哲哲的这番分析给我不少启发。实际上,学校不只是应该让师生觉得舒服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让人收获知识、快乐成长的场所。当前之所以屡屡出现类似前文两条新闻中的争议,很大程度上与当下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有关,与传统和现代的观念碰撞有关,与不同的教育立场有关。
一方面,随着教育大环境的改变,要是教师再恪守师道尊严,以长者的权威要求学生听话,那么即便冠以为学生好的名义,也不见得会收到好的效果。山东省济南市一所职业中专曾要求男生统一留板寸发型、女生统一留齐耳短发,否则自行退学。对此,校方的解释是“学校专业多属工科,数控机床等专业实训较多,此举是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虽然学校的初衷是为学生好,但是明显有侵权的嫌疑,引来众多反对声自在情理之中。
那么,教师如何把握自身行为的度呢?如何才能使师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在学校里,师生之间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才算合适?哲哲给予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自己觉得舒服就好。”我的观点是,教师固然要对照相关行为规范的具体要求,但也要参照现代师生关系的内涵。
这是因为,教师或学生不当行为的背后,是师生关系没有摆正,抑或师生关系被扭曲、变了味儿。师生关系就是教育的晴雨表,映照出教育的真实状况。我们若不能跳出行为本身看到更深层的原因,不从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入手,还会引出诸多是非。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相互尊重、彼此珍惜、和谐相处,是基于爱与关心基础上的携手成长、共享教育美好,是哲哲所谓的彼此“觉得舒服”。就像孔子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一样,尽管其中也有批评,但学生不会觉得无地自容,而是以深受教益的心态来看待,师生所在的那个场是融洽的、自在的。
师生之间虽然存在客观的长幼之别,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反过来,要是学生凌驾于教师之上,将教师当作服务员,对教师颐指气使,那么也不是正常的教育状态。在这方面,学校管理者尤其要重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多从积极的情感互动出发,多考虑师生双方的心理感受,如此也许好心办坏事的情况就会少一些。
师生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一个群体乃至一所学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特质。在学习方式持续变革的信息社会,师生关系有必要在吸纳更多爱与尊重的前提下,从传统走向现代,从疏离走向共生。
要做到这一点儿,社会各界尤其是学生家长需要多反思、多理解,既不能对孩子不闻不问,也不能用社会上的那一套礼俗来应对教师。而教师要拿出师者的气度与胸襟,用自己的学识与人格赢得学生的爱戴,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如此,教师才能赢得社会各界更多的钦佩与赞美,学校才能成为师生都觉得舒服的地方。
来源:
源创图书新书《学生眼中的好教育》,张贵勇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