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远弗成语-“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我们可能都理解错了

远弗成语-“君子远庖厨”这句话我们可能都理解错了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2 19:10:36
阅读:

人长大了,心为何却变得越来越冷漠,缺乏同情心。欢迎你留言交流。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ú),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08》)


孟子离开魏国,到了齐国。齐宣王问齐桓、晋文之事,其目的显然是要称霸诸侯。寓言滥竽充数就是和这位齐宣王有关。


孟子所言“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并不尽然。孔子不仅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对管仲也有褒有贬。


齐桓公、晋文公霸道之事直接被孟子一句话抹掉。霸气!然后提出一个王字,将话语的主动权抓到自己手中,步步引到王可保民,使百姓生活安定。


齐宣王问:要有怎样的德行才能王天下呢?


孟子回答:使百姓生活安定而王天下,这就没有谁能抵御得了。


齐宣王也是有野心的,问:像我这样的人能保民吗?


孟子回答:可以。


齐宣王问:从哪里看出来我可以?


原来,孟子从一个叫胡龁(hé)的大臣那里听说齐宣王以牛换羊之事。胡龁,不知何许人。但是能知道王堂上堂下之事的人,可能是王左右之近臣。


齐宣王坐在堂上,见有人牵牛从堂下过。当得知这牛是要牵去宰杀祭钟,齐宣王说:放了它吧,看它那哆嗦可怜的样子,毫无罪过,却被牵去送死,我不忍心。


牵牛的人就问:那么废除祭钟的礼仪吗?


齐宣王说:祭钟是国家的大事,怎么能够废弃呢?用羊代替。


齐宣王承认确有此事。


有就好。有这份心就足以王天下了。老百姓认为齐宣王是吝啬,孟子却知道他是不忍心。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以涂其缝隙。 觳觫(hú sú),恐惧。爱,爱惜。张居正言:


夫宣王爱牛之心,偶发于一时之感,而孟子遂许其可以保民而王者。盖此一念骤发之仁,最为真切;若推之于民,则凡以利用厚生,拯灾恤患者,将无所不至,而四海皆其度内矣。


齐宣王感觉还是孟子懂自己,他说:确实有百姓觉得自己吝啬,但自己却不如此想。齐国虽然不大,但自己不至于连一头牛都舍不得。只不过是不忍心才以羊易牛。


孟子安慰齐宣王的同时,又抛出一个新问题:


大王也不必奇怪是、百姓以为你吝啬。以小易大,他们哪能体会大王的深意?但问题是,大王如果真的可怜它无罪而死,那么宰牛和宰羊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了,承认自己也不懂自己这是什么心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是因为吝啬财物才以羊易牛。想到这一点,他也认为百姓说他吝啬是理所当然了。


孟子替齐宣王分析了其中的道理: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他首先宽慰齐宣王,百姓不理解没关系。大王的不忍之心就是仁爱。为什么这么说?张居正言:


盖当时见牛,则此心已发而不可遏;时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得以两全而无害,所谓仁术如此。


牛正在眼前,是具体的活生生的牛,而羊不在眼前,只是个抽象的概念。这就是梁惠王的恻隐之心。


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是人性本有的恻隐之心。但儒家以人为本,而不是众生平等。饮食、祭祀不可废,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远庖厨,不见不闻。也就是通过远庖厨来保全恻隐之心,以养浩然之气。《礼记·玉藻》言:


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


人心的善良、情感几乎都在现实的一次次打磨中变得坚硬、麻木、迟钝。


欢迎你在留言区交流。别忘了把今天的内容转发给你的朋友,大家一起成长。明天见。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