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刚(诗人、作家)
元宵节的晚上,我们迎来农历新年第一轮满月。举头望明月,自古以来,人类总是对月亮充满遐想;而对于在中国文化史上诞生过神奇美妙的神话的月亮,以阴晴圆缺的循环往复伴随着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的月亮,中国人的牵挂或许更为细密绵长。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探月之旅一再得以实施。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遥想——因为中国和世界科学家的努力,未来的月球不再荒芜而是绿色的呢?
望月
古往今来,谁不曾为月亮欣然?谁不曾为月亮感伤?在星光月色的网罗下,我们的情感,我们心中的秘密,一切暴露无遗。但人们喜欢,至少并不拒绝此种暴露,有时还会在心中默默地向着满月或者弦月倾诉。它倾听,它没有不耐烦的时候,但它只是月色泻地,在黑色的夜晚包裹着你,乃至你的心灵,这时候语言是多余的。
2019年1月21日,北京一轮“超级月亮”悬于天际,映照城市。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亲爱的朋友,我敢肯定:我们的目光曾在星空中碰撞,曾在月亮上偶遇,因为我们的困惑即使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依然古老而年轻:月亮为什么要追随地球?如果没有月亮,地球会不会形单影只孤独不安?月里嫦娥、吴刚、桂花树、玉兔的故事,在人们已经知道月球是一派荒野时为什么依然魅力不减?或许古往今来我们总是把月亮作为感觉和体验的对象,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中它与神灵相关联,它和夜晚所有的星辰均作为神异而存在,神秘如群猴鸣日,群狼吠月。
只有在诗人的想象中,月亮才会变得更加清亮、明丽,有时也有点忧郁,但他们无不把自己的真性情糅进月光中。月亮是诗人的天生知己吗?月相是诗人的心灵写照吗?月色是从天而降的灵感的线索吗?从而使古今多少人感慨:倘无月亮还有真正的诗人吗?因为月亮,古往今来有多少诗人名重一时,多少诗句千古流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当代诗人卞之琳的名句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艾青的《圆月》别有一番滋味:
我的思念是圆的
八月中秋的月亮
也是最亮最圆的
天涯海角也能看见它
在这样的夜晚
会想起什么?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月亮何以有如此魅力?何以能使人类中各色人等心怀敬畏?叔本华说:“为何满月的景象显得如此慈祥、抚慰和崇高?因为月亮是体验的对象,从不是意愿的对象……而且它崇高,也就是说,它能使我们怀有崇高的心情。因为它一掠而过,看见一切却什么都不参与,地上的作为对于它是陌生的。一看见月亮,意志和永恒的困苦便从意识中消失,它使意识保持纯认识的功能。也许会混杂另一种感觉,即我们与千百万人在共同观赏月亮而消除了个体的差异,以至这种体验把我们联成了一体。”
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图为2019年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降落过程(示意图)。新华社发
我们很难说,月亮与星空本身就是诗化的,还是被诗化的。回溯历史,人之初学会站立行走并且可以仰望星月,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从此人类需要分辨白日与黑夜,需要惊讶,需要刺激脑神经。我们并不知道原始先民从何时起称月亮为月亮,称星星为星星,当时的语言极为简单,类同吼叫,但感觉尤其是嗅觉特别灵敏,他们嗅过这夜晚吗?他们嗅到月光泻下的是何种气息了吗?也许只有惊悚和讶异。如同我们儿时一样,他们曾有过无数疑惑:星星为什么眨眼?跟谁眨眼?月亮为什么有圆有缺?且缺后圆圆后缺而反复如斯?那飞过的流星落在何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总而言之,他们已经开始夜观天象,他们的大脑因之发育并点点滴滴地累积认知。终于,在一天的为果腹而采摘渔猎之后,夜晚的出现开始从惊悚变得温柔、和谐,在星光月色的观照下他们渐入梦乡……
探月
月亮,或者满月或者弦月,清幽、宁静地高挂夜空,仰望,我只能仰望,我是如此地想为之赞叹,却久久想不出合适的词语来。司空图有论诗句:“落落欲往,矫矫不群”,可为月亮赞乎?
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美国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中国人有世界最早最好最美妙的古代天文学,这一切是从观天文察地理开始的。因为农耕所需的对风云变幻的掌握,我们的先人早就点点滴滴地发现了天象的奥秘,有了观天察地的传统。被称为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顾炎武说过,“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天象之于农耕是现实的,倘若没有了两三千年的农夫天文学家,华夏文明何以为继?又正是因为有了农耕发展的物质基础,才有后来民间与文人的想象,神话和诗,那是精神和文化了。其中流传最广最富诗意和想象力的便是嫦娥奔月,又为其造广寒宫,种桂树,养玉兔,还有吴刚,月亮上似乎是一切皆备了。这就是神话的魅力,它可以摆脱一切现实生活中的束缚,它还能无视细节的追问,比如嫦娥、吴刚在月亮上怎么生活?是否如人间一样男耕女织?月亮上的土地是否肥沃?种子从何而来?广寒宫里有人间烟火吗?等等。
凡此种种后来都有了答案: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载着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科林斯三名宇航员,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航天中心发射升空,75小时后飞抵月球轨道。1969年7月21日格林尼治时间2时56分,阿波罗11号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也是人类由梦想开始的第一次真正的飞天登月。他在月球上说了一句著名的金句:“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而言,却是巨大的飞跃。”阿姆斯特朗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在纽约长岛走路,他是在月亮上,他不能不学着走路。他描述他看见的月面景象:“有许多非常精美的像粉末一样的沙粒,我能用鞋尖轻轻地踢起它们,我能看见我的鞋印留在沙粒上,行走没有困难。”
后来有报章透露,阿姆斯特朗的登月宣言并非只是前文已写到的两句话,而是:“我,哈勃·威尔逊(即阿姆斯特朗,笔者附识),以全人类的名义宣布:月球不属于哪一个国家,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稍稍停顿后,他又接着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我们为和平而来。
此时卫星转播中断。美国宇航局内很可能是一派沉寂,甚至惊恐或不知所措。因为原来拟定的讲稿全文是:“我,哈勃·威尔逊郑重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拥有对月球的领土主权!”
如果上述消息是真实的,请允许笔者妄加揣测:正是月球表面浩浩荡荡的荒凉与宁静,正是宇宙无限的深邃与沉默,受作为人类一员的良知驱使,阿姆斯特朗的声音成了天空有声无声的天籁之一部分。
后来的月球探测由美国和苏联相继进行,里根更是提出了“星球大战”的设想。“冷战”的气氛一直弥漫到了外层空间,所谓星云失色是也。
耕月
当人类占领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全球气温升高,南极冰川逃逸或加速融化……生态修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燃眉之急,正在为之身体力行的中国堪称典范,其中也包括宇航和探月。
为什么要深入到外层空间?为什么要登月探月?勃劳恩在《宇航的动机》中如是说:“我们生活在作为我们家乡的星球上人口爆炸性增长的时代,我们生活在科技革命的洪流中,甚至非洲的人民也要求享有现代技术成就中他们应得的一份。我们不能使历史的车轮倒转至俭朴的生活或返回自然。要摆脱我们所处的困境,唯一的出路是往前逃。而研究和发展永远是进步的钥匙。”勃劳恩这番话的关键词是“往前逃”,而且这是当今人类“唯一的出路”。而地球确实已经伤痕累累,地球上的人类籍以生存的资源——从空气到水、到土地,无不前景黯淡。人类中的极少数人已经准备逃离地球了,他们逃往太空何处?月亮。1998年3月5日,美国宇航局研究了“月球勘探者号”发回的数据之后宣称:月亮上有水!当然不是液态水,这一发现证明,过去几十亿年间彗星和冰陨石撞击月亮时,把冰留在了月球中。
这是一个人类梦寐以求的信息!还有月亮表面的氦3以及月岩中无法得知的矿物质,多少人为之激动为之欢呼为之雀跃!自此,在有些人心目中,月亮已经或将要成为人类意志的对象,作为感觉和体验的对象,古往今来多少人的那些诗一般的感慨,似乎已经微不足道。
迄今为止,地球上最大的月球城模型在日本。当时的信息披露,日本人将在2010年在月球上建立高扬太阳旗的永久性空间站,日本清水建筑公司拟建造月亮太空旅馆,是为争夺月球旅行的先机之着。欧洲航天局当时有计划称,将于2000年发射卫星、2001年在月球南极附近降落登月舱,对附近一座高6000米的月球山脉作考察。此一地点正是美国人发现月亮有水的地方,且常年阳光普照。上世纪末叶,美国、俄罗斯、日本及欧洲共15国拟斥巨资400亿美元,建太空城。其长108米、宽88米、重470吨,与一个足球场大小相仿。希尔顿国际饭店集团准备在月球上建造太空第一家五星级饭店“月球希尔顿饭店”,它将拥有5000个房间,主体建筑高325米。该集团时任主席彼得·乔治说:“这真是个伟大的设想,自从近来证实月球上有水支持生命以后,我们就想成为最早在月球建设饭店的人。”
回首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西方世界企图征服月球的疯狂,几乎使月亮成为“月球开发区”,有学者预言:本世纪及以后的若干世纪,是瓜分月亮的世纪!可是迄今为止,那些月球开发的设想还停留在设计图纸上。
对于月亮,对于在中国文化史上诞生过早期人类最为神奇美妙的神话的月亮,以阴晴圆缺的循环伴随着几千年中国农耕文明的月亮,中国人的牵挂也许更为细密绵长。而且我们是后来者,是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倡导者。近些年有关“两弹一星”的陆续报道,使人们回到了那难忘的卧薪尝胆、坚韧不拔而又默默无闻的非凡岁月。我在《中国作家》做编辑时曾编过一篇邓稼先的报告文学,令我震惊!
中国航天的最新成就是:嫦娥四号成功实现史上首次月球背面着陆。《参考消息》1月12日报道:“嫦娥四号探测器自1月3日顺利着陆月球背面预选区域以来,完成了中继星链路连接、有效载荷开机、两器分离、巡视器月午休眠及唤醒、两器互拍等任务。”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1月4日文章解析中国嫦娥四号的着陆地点称:“中国创造了历史,它着陆于很久以前由陨石撞击产生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这个撞击坑位于巨大的南极——艾特肯盆地中,该盆地是迄今为止月球上最大的撞击盆地。”布朗大学著名行星学家吉姆·黑德说:“成功的太空探索是软实力的巨大实证,能够以不具威胁的和平方式展示技术实力和领导力。”月球背面的探索能够发现什么?黑德先生的回答是现实的也是哲学的:“探索就是调查未知领域,而证明能够在月球背面、特别是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并进行探索,这本身就是一项重大成就,是第一步,是在一个新大陆上的立足。正如我们难以预测未来一样,我们也难以预测探索未知领域的结果。这正是我们要进行探索的原因。”嫦娥四号搭载了棉花、油菜、土豆、拟南芥、酵母和果蝇的种子与虫卵,进行科学试验。棉花的种子还长出了嫩芽。俄罗斯自由媒体网站1月18日文章称:“中国科学家将植物送上月球所取得的成就,在如今不仅是无与伦比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我们为什么不可以遥想——因为中国和世界科学家的努力,未来的月球不再荒芜而是绿色的呢?那是童话一般的蓝月亮?
月色依旧
只要不为雾霾遮盖,只需我们仰望星空,诗人就会感叹:月色依旧啊!其实在人类看来冷艳无比的月球,自始至今一直为陨石撞击,月球上的环形山一度曾让地球人认为是火山爆发的产物,现在人类知道了,美丽而高冷的月球表面因为持续而残酷的陨石撞击而断裂,形成断层,液态玄武岩从月球深处喷出,成为暗色平原、环形山、如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处的大盆地、大荒凉……月亮本身并不发光,何亮之有?它只是光的传送者,它把照射它的太阳的光芒孜孜不倦源源不断地反射出去,那就是如诗如画能让人若痴若迷的月色。月球永远只以其一面绕地球运行,呈现出诸种月相而与地球相关。无论台风、飓风、龙卷风,都只能掀动海洋的表层,作滔天巨浪状。只有当月球、地球和太阳连接成一线——比如新月和满月时——人们才会看到海洋之不同寻常——整个大海都被搅动了!在中国古人的心目中不断变换月相的月亮,是一种有生命的物体,是方外之物,盈亏圆缺均与地球上的人类相关,是某种带有神性的启示,是樵夫与农人信奉的,如在月圆时抪种,则丰收可期;砍木伐薪当在月缺时;月生晕要起风;础润而雨却是在我们脚下了……
月亮是地球的传记。
当今地球仍在为生态环境的破坏困扰,2018年12月10日《参考消息》发表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文章:全球碳排放量在2018年创下新高。文章说,“从2014年到2016年碳排放量基本持平,让人们看到了世界正开始出现转机的希望。如今希望十分渺茫,2017年全球碳排放量增长1.6%。2018年的增幅预计为2.5%”。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第24届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式上说:“我们有麻烦了。我们在气候变化问题上面临着大麻烦。”得到联合国支持的一个科学委员会认为,“各国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采取前所未有的行动,在2030年之前将排放量减半,以防止气候变化最糟糕的后果”。高级政策顾问卡米拉·博恩说:“这是谁输谁赢的问题,是像欧盟和中国那样为气候行动投入巨资?还是反其道而行之?”
气候变暖的直接影响之一,是南极冰层融化的速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现在的融化速度是40年前的6倍左右,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由《参考消息》2019年1月16日转载的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文章如是说。先前还有消息说,南极冰川的万年坚冰从冰架上断裂后径自流浪而去,追踪者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谁曾想到,人类除了面对水土流失之外还要为冰的流失而提心吊胆?
毁坏了地球生态环境的人类,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移民月球之后再去毁灭月亮生态?谁能预测那遥远世界的遥远一天呢?我目睹的是人类在世界四面八方的呼告:拯救地球——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而所有的宇航员都会告诉我们:“从太空中看地球,它那悬浮的身姿、温柔的蓝色会使人感极而泣。”当他们从太空回到地球上,他们会从心底里欢呼:“回家了!终于回家了!”荒凉的月球追随、陪伴着的,却是在太阳系乃至宇宙中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具有最独特庄严妙相的地球,人类与别的万类万物的家园之地,文明和一切创造的发生之地。最独特且庄严妙相之说从何而来?茫茫太空中宇航员所见也:在地球的山峦峭壁地貌背后,有至高至大光洁润滑如丝绸的苍穹作衬托,紫外线与红外线交织背景下的蔚蓝轮廓,以及云彩、海洋、山脉森林和大地展现的蓝色、白色、绿色、褐色与红色等诸多色彩随意地调融铺陈,或者随风游走。如此景象在太阳系中难道不是神奇唯一的吗?美国电脑专家哈特曾经作过一个理论上的测算:为使地球上的江湖河海之水保持液体状态,即零摄氏度至100摄氏度之间,地球可以向太阳移近或远离多少?即现在的地球轨道容许出现多少偏差?哈特的结论是:若地球在目前的轨道上向太阳移近百分之五,则地球表面就会形成高温的温室现象;若地球轨道移远百分之一,则地球便会重返冰川时代。
地球轨道,生命轨道,谁设计的轨道?
况且还有星光月色,“对于我们短促的生命而言,夜晚的星空是庄严、永恒、宁静的象征。事实上它是罕见事件发生的场所,是逐渐向我们显现的创世的伟大戏剧的舞台”(帕斯古阿·约而坦)。太阳、地球、月亮和星星还在眷顾着我们,在每一个夜晚,星月都会展现千变万化的宇宙的祝福:和平与友爱。本杰明·富兰克林因为一句话而得到颂扬:“从来不曾有过一场好的战争或者一次坏的和平。”人的世界啊,和平了就有福了,就会青山矗立涛声如歌,就会有每个家庭的安宁,就会有孩子梦中的微笑,就会有看见星空的美妙时刻。今年元旦次日清晨六点,我拉开窗帘,透过窗户玻璃,只见黎明已至而暗夜尚未完全离去的天上,一弯新月怀抱着一颗启明星,幽幽闪烁,我听见天地之间“早安”的声音不绝如缕,我的心里充满了幸福的感觉,“告诉我这世界与我的心灵同在”,“大地、星空,你的思想不得不深入宇宙的心,你不得不彻悟,你诞生于无限,你不只属于某个地方,你也属于整个世界”(泰戈尔语)。洒向人间都是爱啊!
我想起自己也曾写过几首月亮的九行抒情诗,有一首写在1985年秋天,从南京去武汉看望母亲的江轮上——当时不曾想到这是我最后一次陪伴母亲。诗名《江上半月吟》:
你是倾斜的船,
颠簸在另一片汪洋,
一半藏进清波,
一半露出水面。
我是跟踪的帆,
没有白天,没有黑夜,
灵感不需要翅膀,
自己飞向蓝天,
你是半月,我是满月。
(作者徐刚,其报告文学《大森林》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5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