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绿山水曾经在中国绘画史上非常辉煌过,但也几经式微,因为其绘制的难度,颜料的稀少以及各种画种的冲击等原因,到近现代,它的发展状态不再是一枝独秀,百花齐放中,我们想要探寻青绿山水这一画种的发展、变化以及在当代的状态,于是请到青年画家周建朋做了关于“青绿山水”这一对话,以期能带给读者更多的信息。
对话人物
周建朋:周建朋,1980年出生,浙江永嘉人。2007年毕业于西南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山水画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新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中亚美术资讯室主任、美术教育系理论教研室主任。
李海浪:艺术批评家,ArtTouch艺术平台主编。
拍摄及编导:杨巧铃
李海浪:周老师,我们今天的话题是关于青绿山水及您创作、写生中一些心得感悟,那您先跟我们聊一下您的经历。
周建朋:若要谈起我十来年的艺术旅程和思考,大概是这样:永嘉-西域-北京-巴黎。从杏花烟雨江南的笔精墨妙到大漠戈壁,跋涉在秀丽的阿尔泰山、壮阔的天山、雄浑的昆仑山,沉浸在四种文明构成的丝路文化中,思索的是博大的气象和精致笔墨之间的关系。在北京随名师走访各地,开阔了视野,思考的是笔墨丘壑与人生世态。近两年来常在欧洲的行旅,思考文化有地域性也有人类共同性的问题,寻求艺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艺术道路很漫长,却处处是风光,不同文化的地域所能给我们的正是无尽的“思索与创造”。
李海浪:中国的画家都特别注重写生,您过去常常在新疆写生,有没有一些特别的感受和有趣的事。
周建朋:那边的山地形地貌很丰富,历朝历代很少有人画红色的山,像李可染画《万山红遍》、钱松岩的作品等,他们是有意识地去表现,但是新疆的山就是红色的,新疆的天很蓝,没有树,山是光秃秃的,去表现的时候就特别难。我画《龟兹故地》图的时候,连续一个月,可以说茶饭不思,日渐消瘦,有一天,卷着两幅大画搭着绿皮火车就出去,在杏树林里看天空,跑到山上睡觉,醒来时几朵白云飘过,留下大朵的阴影,变化无穷,就体会到董其昌所说的如果山川的变化无穷那是画不如山川,如果说笔墨的精微程度,那是山川不如画,那一刻就有了感悟,红色一般会有黑色,红、黑、白组成主要色调,绿的蓝的有一些,在大自然的提醒下,找到了这样的表现方式。
我画《朝圣敦煌图》时思考一个问题,艺术的创作除了表现大自然之外,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就是心灵上的追求。一个平面上的绘画怎么表现心灵上的追求是很难的。我在新疆就感悟到了苦行僧的精神,正如孟子说的“苦其心智,饿其体肤,劳其筋骨”,在精神上特别强大,这种精神和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别像。苦行僧的启发,在艺术创作上带给我灵感和体验。表现方式很多,有的时候是水墨,有的时候是青绿,有的时候是红色的山,新疆给人的感觉总是有很多的变化。
李海浪:我看到那时候有你们一起写生的人写过日记说要裹着很厚的棉袄,有时候出行也不是很方便。
周建朋:我们开的越野车经常掉到沟里,后来坐马爬犁,新疆的雪地里面,少数民族经过的时候都是坐马爬犁,狗爬犁,有时候经常拉着拉着就翻了,翻过来再坐。当地的人们其实是很宁静的一种状态,跟我们原来的生活经历不一样,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和文化,世世代代有人在那里生活,我们在那里体验,这种体验很快就在画面上展现,会觉得很有趣。
南山积翠
在新疆写生时,零下40度,我们无法想象那么冷怎么生活,但是哈萨克人、图瓦人都是生活在零下40度的地方。一推开门雪比房子还高,沿着门挖一个道才能出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去写生,太冷了,没有宾馆,就住在临时的乡镇车站里。有时在老百姓家里,买一些煤烧起来,睡到半夜的时候煤没有了,这个房子就跟冰窖一样,赶紧爬起来,裹着被子,再烧火,到凌晨四五点又没有了,这个时候是人睡得最深的时候,根本起不来,就这么冻着。白天有太阳的时候还好,天一黑又受不了了。所以我现在画的一种雪景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画出来的,感觉特别好,印象也很深,新疆给人的感觉总是无穷的变化,在南方生活,永远也接触不到这种状态,冰天雪地,去画画,牛羊为伴,这个感觉虽苦尤乐。
天山空多情
李海浪:您画画过程中,可能也面临过西方画的冲击,为什么最后还是选择了青绿山水的表现方式呢?
周建朋:青绿山水这个画种很古老,在中国的绘画史上也经历过几次变迁,曾经辉煌过,也衰败过。中国绘画原先叫丹青,丹是朱砂,青是石青,代表着冷暖的色调和色彩,所以中国绘画中经常评判一个画家如阎立本善丹青,就是说他善绘画,用丹青代替绘画,可见色彩在中国古代的元素当中多么重要。中国五色中,青、黄、赤、白、黑,跟西方一样,西方讲红、黄、蓝,中国的五个颜色构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对色彩的认识,这些颜色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说汉代的汉武帝崇尚黑色,到了明代红色,到了清代是黄色;比如古代的建筑,琉璃瓦的颜色,红色的墙或者黄色的墙,安徽的就是江南黑白两色等。绘画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里的色调,石青、石绿,中间穿插黑白,就是这么简单的颜色,构成了一种跌宕起伏极富变化的色彩的感觉,其实这就是中国人对色彩的认识,应该说我学青绿山水最初的感觉,不是来自于西方。
天山鹿语
青绿山水在唐宋时候是鼎盛时期,发展得非常好,甚至一些皇亲国戚,像唐代的大小李将军都亲自参与绘画,画《九城宫图》,我最近研究一个九城宫图,欧洲收藏的一张画,那个时候的文学家和画家都在表现帝王关注的东西,就是建筑,呈现出来就是青绿山水,金碧辉煌的,所以叫金碧山水,青绿山水是富贵的象征,是一种高格调的象征,只有非常有钱的或者皇亲国戚才能享用,不是民间的,因为材料就很贵,一般买不到,而绘画的技法特别复杂。听说唐代皇帝让吴道子和李思训一起画嘉陵江,回来之后吴道子用一个晚上就把一面墙画完了,李思训画了三个月,画完之后皇帝一看各见其妙,因为材料不一样,风格不一样,一个是青绿山水,一个是水墨山水,但青绿用了三个月时间,所以青绿山水到了五代和北宋初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以水墨画为主了,当时的水墨画出现了很多人,董巨、李成,郭熙、范宽,都是非常厉害的水墨画家。
读书斋 绢本青绿设色 55×41cm 2016年
这个时候曾经有两个阶段,几个皇帝特别喜欢唐人的东西,包括宋徽宗,他们特别鼓励大家来画这种金碧辉煌气象的山水画,王希孟很年轻的时候画了《千里江山图》。到了南宋以后,开始以水墨画为主,画院里有很多画家画一些小的青绿山水,也是比较兴盛的。到了元代之后,有钱选和赵孟頫,他们画了非常漂亮的青绿山水,尤其是钱选的青绿山水画是一个突破,他的格调非常高。元代是一个比较奇怪的时代,也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高峰,很多有才的文人不把时间放在当官上了,因为文人地位很低,就隐居山林,才华用在了绘画、诗歌上, 所以形成了一段山水画的鼎盛发展期,青绿山水也得到了发展。
家在枫林 纸本青绿设色 55×41cm 2015年
到了明代以后,尤其是中国绘画的中心移到了南边,像明代四大家,沈周、文征明、仇英都是画青绿山水的高手,但是青绿山水加入了文人画的情趣,颜色趋于淡雅,产生了小青绿山水,就是以水墨为主,略施淡淡的青绿色,格调变成了第一位。但是到了明后期及至清代,虽然有的人还在坚持画,但是青绿山水已经走下坡了,清代的四王之一王辉,他说“我研究青绿山水二十年还不得其法,青绿山水要薄中见厚,要既清透还要有骨干”,可见难度之大。衰落之后,在近现代,张大千他们又把它拣起来,又有所发展,比如说张大千晚年的时候发展了泼彩法,就是结合了西方的抽象表现。但是真正涉足这个画种的人是极为少见的,因为确实不好画,首先,要花很多的工夫,一层一层薄薄地染;其二材料上的寻找也是极为困难,制作上极为复杂,色粉和胶之间的关系、比例,以及每一次覆上去的厚薄都有关系。正面画,背面画,有的地方要用石绿,有的地方要用石青,画不好就很装饰,格调就俗气了。所以青绿山水就衰落了。
行田登海口盘屿山 绢本青绿设色 55×41cm 2016年
在最近一段时间,因为中国绘画的蓬勃发展,大家又关注青绿山水,但是因为这个脉络断了,中青年或者老的那一批还活着的艺术家当中很少涉足青绿,就无法传承,所以当代人还在琢磨如何创作。随着盛世的到来,青绿山水一定会兴盛的,回头去看唐宋的时候,尤其是唐代,为什么青绿山水鼎盛,是因为时代的鼎盛,这个时代就有一点趋于那种状态了。
李海浪:那么多青绿山水画家中,哪一家对您的影响比较深的?您吸取的比较多?
周建朋:最初山水画先学的是沈周,他的线条很老辣,苍劲,我学的他的线条,后来又发现沈周的笔法很老,但是构图包括内容相对比较空,所以我选择了比较繁复的画法,就是《千里江山图》这种大青绿山水的画法,各种各样的山川、树木、云、水、天空的处理都很复杂,尤其是色彩上的运用。刚才我们讲的青、黄、赤、白、黑的各种复杂的色彩的运用和变化都非常多,所以我从这个做法入手,当时临摹了很多《千里江山图》的局部,包括到现在也在临摹。另外还有赵伯驹的《江山秋色图》,气象特别的壮阔,我现在也在借鉴他的表现方式,唐宋时期的绘画的确是大国气象的表现,尤其是宋画中一些全景式的构图,比如说《江山秋色图》,画得很工细,但是气象很壮阔,就像新疆的山给人的感觉一样,是一种壮阔之美,壮丽之美。
沙漠晚归
李海浪:在您自己的绘画中,青绿山水到您这里,您自己会有一些什么样的发展或者是一些新的方法、新的表现方法?
周建朋:这么多年对色彩和青绿山水的学习和临摹,尤其是用这种方法表现新疆的西北的地域地貌就给了我一种启发,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按照传统的线条,比如说勾勒、填彩,还有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这种穿插的方式表现天山的地貌,因为天山的草原、塔松还有雪山,可以用这种方式表现。另外一种是南边红色的山,古代的青绿山水里不多见,所以等于已经不是用青和绿去表现,而是用朱砂、赭石和新疆的土来表现这样一种质感。但是它也属于浓墨重彩的方式,所以还是可以归到青绿山水里来。这两种表现方式,应该说沿着古人的石青石绿的路子,延续着唐宋到了元、明时期的画风,尤其是借鉴了元四家和明四家松动的笔墨,还有黄宾虹强调的内美精神,是线条本身的美感,同时又突出了色彩的表现,等于是在笔墨的丰富变化过程中加入了色彩的变化。 另外一种红色的山的表现,如果说从创造性或者面貌的新鲜上来看,可能这种更多,因为古人没有画过。当代有一个老先生,他说中国画除了南宗北宗还有西北宗,因为西北的地貌给人一种很不一样的美学特色,所以当我表现西北山川的时候,尤其是红色山的时候,主要的画法是勾和皴,极少用擦的方式,采用的绢也比较多一些,然后层层的拂拭,用赭石、朱砂甚至胭脂和新疆的土来表现这种西北山川的质地和质感。
楠溪江上晒蕃薯 纸本青绿设色 55×41cm 2015年
所以如果说是抛开中国绘画史的脉络来看,这种画风或者这种画法应该是自己未来要探索的蛮好的一条路,艺术探索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做更多的琢磨和探索。
李海浪:西方的方法或者技法你有没有刻意的借鉴?
周建朋:当代西方的技法已经走得很远了,从马蒂斯、毕加索开始就已经把绘画变成了表现的语言,有时候完全不顾忌自然是什么样的,只表现自己想表现的语言和形式,还有艺术家的感受,连绘画都要下架了,变成装饰,变成一种观念或者设想,这些肯定对我们也是大有启发的,所以当代艺术应该两边看,一边是否定传统,另外寻求艺术发展的多元性,这种思考对我很有启发。在绘画里面寻求一种是与不是的状态,这个状态应该说是一种绘画的真实的状态,也是人和艺术,和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寻找是很微秒的,怎么表现在绘画上,我还是没有丢掉绘画,所以还是在传统的线索里面去寻求它的变化,现在也借鉴一些抽象的语言,西方的接受和影响其实是有的,但还在不断地琢磨,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发展和变化。我现在每年都去西方,去跟达芬奇、拉斐尔,跟他们的作品对话,也跟当代的一些威尼斯双年展,跟当代的艺术家、表现主义等做一些沟通,这种沟通可能会在未来创作的材料,创作的观念和表达的语言上尝试更多的变化。
登江中孤屿 绢本青绿设色 55×41cm 2016年
李海浪:您希望您的绘画语言给别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您想传达一些什么样的东西?
周建朋:关于这个问题就讲到了美的问题,什么是美,美就是生活中 宗白华先生讲过:当你在散步的时候,随时会看到路边的岩石和小花小草,随意把它拣回家,放在你的案头,你也不必太珍视它,但是你也不必把它扔掉,你就把它全当做你散步的经历,这就是美,美再普通不过了,但我们往往会忽略。
玉门关
在我的艺术的语言当中,我还是非常传统的一路过来的,最不会丢掉的就是美,我觉得艺术要给人带来一种美感,而不是以丑为美,因为当代的很多绘画是以丑为美,当代艺术我并不否定它,因为很多当代艺术非常讲究观念,给人一种启发,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往往很多是借助于艺术的思考。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丢掉绘画本身的语言,比如说中国画的线条,本身的内美,一根线条具备的像黄先生所说的平、圆、流、纵、变,变化无穷,同时具备了中国人需要拥有的美的状态,比如说屋漏痕,这种古朴的拙的味道要把握住,而不是一种外露的,尖刻的。含蓄的美,这种美是需要用心体会的,而且也是需要常年的积累,从书法,从诗歌,从绘画,甚至通过古琴,通过生活中的兰花和茶,体会美的意境,我可能在绘画里面会借助抽象的,当代的西方的表述方式,但呈现方式是以美为中心。
游岭门山 绢本青绿设色 55×41cm 2016年
李海浪:我前几天看朱新建写的一篇文章,标题就是当代这些画家把最最本质的一点,就是真诚给丢掉了,因为利益,因为大家都很急,很功利,你怎么看待真诚与绘画的问题?
周建朋:我刚才聊了艺术和生活关系,真诚就是你对你的生活要真诚,有了这层本真的东西,表现在艺术上,肯定是真的。如果你的艺术是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某一种利益去表述,肯定不是真的。艺术就是要去表现内心最深处的东西,比如说我刚才说的苦行僧的表现,我用内心的心灵深处去表述,就会是真的、美的、永恒的艺术。
箬溪白鹭岭 纸本青绿设色 55×41cm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