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来了,一个万家团圆喜庆的节日,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大节。对于这样的团圆佳节,是历代诗人反复吟咏的题材。而写中秋,几乎离不开月亮。于是,写月亮的诗几乎无法统计,而且,不一定是中秋,平时也一样写,中国文人和文学,跟月亮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这些诗人活到现在,肯定第一个报名当登月宇航员,诱惑力太大了。
如果真征集登月志愿者,李白绝对的第一个报名,因为咏月诗,史上找不出第二个人能写出李白那么多各种各样的月亮。李白现存诗中,咏月诗达到382首,对于月亮的各种比喻精彩纷呈,什么白玉盘瑶台镜也不知他是怎么想出来的。能登月,上去看看跟自己想的一样不一样,李白一定非常乐意。
小学语文课本中,在低年级就有两首李白的咏月诗,我一说,大家都能背诵出来。一首叫《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另一首叫《静夜诗》,更是出名的不得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还被恶搞成各种版本,荤素都有,直接就能笑死人。恶搞古诗词固然不对不好,但从侧面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之大。北宋时有一句话叫“凡有井水处,都有歌柳词”说的是柳永的词在民间的影响之大。而实际上,李白的这首诗,仅就影响广大而言,其实甩柳永词一百八十条街。
咏月诗不论数量还是质量,没人敢跟李白争第一,这是定论。但是,这里面出了一点状况,中秋月例外。写中秋月的诗词,冠军被苏轼夺了。苏轼也不要那么多,只一首,就拿下了冠军。就如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之孤篇压倒全唐一样,苏轼也是一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打趴所有咏月的诗人,连李白都没话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都知道,这首词是苏轼怀念弟弟苏辙而作的,本来是中秋团圆之日,兄弟却不能团聚。于是犯傻犯痴,开头就问了一个人人知道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苏轼不知道吗,很清楚,大艺术家只要犯傻了,那艺术魅力就出来了。李白一喝醉,写诗被不喝酒好之百倍。苏轼酒量不大,但也好喝几口。用现在的话说,喝的不是酒,喝的是人生感悟。
苏轼端着酒杯,抿一小口,不敢多喝,他酒量太小,醉了就写不了诗词了,只能半醉。又来了一句傻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第一问,人人都知道,第二问,人人多不知道。这就是苏轼,让你不知道他说些什么,跟神经病似的。本质上讲,艺术家必须神经质,否则,不要玩艺术。
问了之后,苏轼越发神经大条了,他想到月宫里转转,看来报名当宇航员,他比李白还积极,应该他是第一。不过,苏轼也有顾虑,就是怕月宫里有点冷,自己经受不住。苏轼性格就是这样,总是瞻前顾后,想到天上宫阙里去,又舍不得人间。在他对待王安石的变法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性格。王安石变法了,他害怕,总是抱着什么祖先之法不放,你简直不敢相信那是苏轼所为。等到司马光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苏轼又看不下去了,又开始反对。这些,都是这些性格的反映。
舍不得人间就不去天上吧,本来就上不去。那怎么办呢?苏轼有办法的,起舞弄清影,在月光下跳起了舞蹈。端着酒杯,半醉不醉,在月光下舞蹈。他的兴致也许很高,但这样的舞蹈,可能没有多少欣赏价值。这舞蹈,如果让杨丽萍去表演,一定迷人无数,圈粉无数。苏轼自己跳,也就自我陶醉了。
苏轼这舞应该跳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月光转过了红楼,穿过红楼低低的纱窗,照到了睡不着觉的人脸上,或者是他弟弟苏辙的脸,也可能是他心底里某个美女的脸。反正被月光照的睡不着了。苏轼这时候酒可能真有点多了,开始怪月亮斥责月亮了:不知道什么仇什么恨,干嘛老是在人家分别的时候圆呢,哼,该圆不圆,不该圆你倒圆了!
又发神经了,月亮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圆啊,再说,你分别了,他团聚了,你让月儿怎么办,圆还是不圆?但是,艺术家只要发神经,立马有好东西出来,果然,好句子就喷出来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喷,就是千古名句。
这还没喷完,接着又喷一句,更厉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此以后,多少人像神经病一样,望着月儿念念有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这个中秋月,名副其实千古第一,但是,离愁别绪我还是不太喜欢,分别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约个时间,到一起聚聚就是了。特别是当今社会,通讯技术特别发达,千里万里之外,也可以视频聊天。聊到兴起,约定明天见。千万里也没事,交通发达啊,高铁,民航,都可以。
所以啊,我就想不要这些离愁别绪,我们跟苏轼的时代不同了,不需要这么多惆怅。于是,我就想找找看,古人有没有不惆怅的,看着月亮笑嘻嘻的。毕竟中秋佳节,哭吧着脸,说不能团聚,骂月亮不该圆而圆,对心情不好。现在讲究养生,好心情是第一要素,不要动不动就惆怅,这对身体不好。
还别说,真的被我找着了,此人在明朝名气不是一般的大,会写诗,更会做官。不过身上有污点。他那时手握大全,结果有人诬告于谦,哦,不是说相声的于谦,是明朝的名族英雄于谦。他将错就错,就把于谦给杀了。因为这个,后来名声不太好。不过,我们读的是他的中秋咏月诗,不是评价他功过,那是历史学家的事情。
这个人叫徐有贞,他的这首诗题目就叫《中秋月》,我们下面来欣赏这首词:
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读一遍,感觉这首词很有特色,就是大胆,敢写。你看,就这么几句小词,一般人是不敢重复用词的,中秋,中秋月,偏皎洁,好时节,阴晴圆缺,不断重复,但是读起来,还是那么顺畅,一点没有重复之感,反而觉得很过瘾,读后心情大好,今年中秋月还在,就想着明年的中秋了。
记得重复用词用得好的,唐人崔颢有一首七律写黄鹤楼的,被称为七律第一。连用几个“黄鹤”,这是故意剑走偏锋,那实力必须雄厚的不得了,一般人真不敢这么写。
后来李白也到黄鹤楼上去,想题首诗,否则不是白来了吗?再一抬头,看到崔颢的诗了,读了一遍,吓了一大跳,还有这样写的,想想算了,玩不过人家。这是李白平生唯一的一次认输。后来,他在金陵,还是忍不住弄了一首《登金陵凤凰台》。看里面的诗句,明显看出是学崔颢的,或者说是跟崔颢较劲的。不过,李白不愧是李白,写出了新高度。后人认为可以跟崔颢的《黄鹤楼》并列为唐人七律第一。
我们来看看崔颢和李白的诗,比较一下,看看高手是如何在小诗小词中大胆重复用词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不用笔者多说,一看便知,崔颢大胆在前,李白大胆在后,但人家不是抄袭,不是模仿,是创新。这就是高手,低手呢,就会抄袭。笔者的多篇文章,自己看都写的不行,但是,也被一些写手各种抄,这是低低手,就改一个作者的名字,别的一字都不改,我也是醉了。
这些都是闲话,我们接着说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首词,徐有贞写的也够大胆的,不怕重复,敢于重复用词,比李白崔颢还大胆。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这个月儿不一样,到了中秋,更皎洁了。现在我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圆,就是受徐有贞这首词的影响。
偏皎洁了,再重复一下,管她多少阴晴圆缺。自古以来的文人,都是要管的,李白要管,苏轼也要管,阴晴圆缺,总是连着心情。兄弟朋友亲人不能团聚,就怪月亮圆缺,月亮是无辜躺枪,没办法。
徐有贞不管这些,管她圆缺呢,干我屁事。阴晴圆缺这些屁话都不要说了,我们只看人间好时节,秋高气爽,硕果满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多美啊,干嘛去管月亮圆不圆缺不缺呢,先享受这美好生活再说。
再重复一次“好时节”,然后就说了,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最后还没忘记重复强调一下“中秋月”。是啊,这么好的日子,这么好的光景,这么好的中秋,年年岁岁,都要看到这样的中秋月,更加皎洁的中秋圆月。
苏轼的中秋月第一,但徐有贞的中秋月更加喜气,更令人热爱美好生活,如果从这个角度去看,我把冠军赐予徐有贞!
您同意吗?不管是否同意,都请写下留言,我们继续讨论,或者辩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