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远弗成语-老子《道德经》|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远弗成语-老子《道德经》|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2-27 12:15:16
阅读: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1. 真正明白道的人不用多说话,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并没有多少真知。堵上欲望的孔窍,关上欲望的心门;调和荣耀的光,位置低到与尘埃一样, 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挫光锐气,解除纷扰,就是深远大同的境界,这是微妙大统一的法门。所以悟道之人德行深厚,对待他不能太亲近,也不能太疏远,不能用利益诱惑,也不能危害他;无法使他高贵,也无法使他低贱。修道之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才是天下最了不起的,所以他才真正成为天下最可贵的。


  2.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知”和“言”的关系是这样的:完全不“知”的人当然无法“言”;“言”说明至少“知”一点,正是因为只知道一点,所以才有“言”;但是“知”到了深处又是觉得无论怎么“言”都是不足形容“知”的,所以又会选择“不言”。苏东坡的一首词中有这样的文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老来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愁,对于少年人来说,既是可以了解的,又是不能透彻了解的,所以才会喋喋不休地说“愁”;对于中老年人,一生的遭遇已经识尽千般愁滋味,对“愁”反而是无话可说了,因为文字语言的沟通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对于过来人,谁都知道“愁”是怎样的,没必要说;对于没经历过的人,说了他也不会懂,所以不说也罢。愁只是一种人生的体验,尚且已经是不能说尽了,更何况作为宇宙最根本的规则——“道”了呢?所以老子开宗明义就说了:“道可道,非常道。” “道”靠说是说不尽的,“道”不是任何文字、语言可以表述清楚的。文字、语言都是“有”这个层次的产物,服务于“有”这个层次,不能超脱于“有”这个层次。文字、语言对于修道的作用只能是一种早期的指导而已,真正的“道”只有靠自己向内去实证、修行才能明白。任何一种“言”都是一种间接的经验。“道”越是到了高的层次,越是接近了宇宙根本实象的时候,文字语言的力量就越发显得苍白。为什么?因为文字语言是服务于大众的,是普及的,是社会普遍意识的集中反映,所以文字语言只能是“下里巴人”,而不可能是“高山流水”。一种来自于“道”的明悟、体验、思想如果一定要把它变成文字语言的形式,那么已经打了折扣了,已经是变形了的东西;再加上听众随着各自资质、背景等的不同,又会对这个文字语言产生出更大的偏移。所以“道”是无法演说的。可以演说的都是低层次的东西,离“道”比较远而更接近于这个“有”的世界的东西。越靠近“有”的层次,就越容易说,既容易表达,也容易被理解,但是那不是真正的“道”,至多只是一些方便法门而已,所以“言者不知”;越靠近“无”的层次,就越不容易说,既不容易表达,也不容易被一般所理解,但那才接近于“道”。“释迦拈花,迦叶微笑”——这就是“不言”的境界,是以心传心的境界,只有心心相印境界的表达,才是不会被歪曲的。所以,“知者弗言”。“知者言,言者知。”的真正用意在于告诉修行道德的人重点应该是在“知”——向内上求,而不应该是在“言”——向外上求。“知”和“言”其实是一对矛盾,努力求“知”,是个向“道”、向“无”接近的过程;而“言”,是反向的,是向“有”、向外的过程。任何人在“知”的时候就不能“言”,在“言”的时候也不能“知”的。


  3.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这段话是内修方法的另一种表达。在第五十二章已经解释过“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的句子了,简单的说,就是摒弃一切感知,停止向外追求,以求得内心的宁静清澈。这是内修的第一步,是决定修行方向的。“挫其锐,解其纷”,“锐”就是锋芒,“纷”就是杂乱。锋芒和杂乱就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挂碍:有的来自内心,有的来自外界。有了挂碍,心态就不能圆融,就没法“浑其心”。要消除所有人为的挂碍,就要打磨掉所有的棱角、锋芒,清理、解除所有的杂乱、困扰,这是在为“致虚极”打基础的。“和其光,同其尘”,就是收敛起光泽,混同于尘世。这不仅仅是为了避害远祸,更深一层是内修的需要。保持与普通人在外表上的一致有利于保持自己的平常心,“道法自然”,修道者作为一个人,当然应该回归到凡人的平凡。由灿烂归于平淡,化神奇而为凡庸,修道者的终极目标不是灿烂和神奇,只是平淡、从容而已,因为这才是“道”的面目。玄同,就是与“玄”相同。“玄”,就是“众妙之门”,也就是“道”。只有这样的去修行,才能“同于道”。


  4.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这一段话与《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有异曲同工之妙,这里说的是“道”和修养“道德”的人。用了这么多“不可得而”,其实说的就是不为外界任何力量所动的意思。“道”是宇宙根本法,当然不会被“有”这个层次上的任何东西撼动,放眼整个宇宙,没有能够撼动“道”的东西。修养“道德”的人,内在是完全服从于“道”的,外界所能毁坏的只能是他的物质身体,而不能摧毁、歪曲他与“道”契合的精神。这种与道合一的精神,是“不失其所”的,是“死而不亡”的,是不被任何外力所能撼动的。所以,当然是天下最宝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