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解语: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一个“正”字讲明了德的核心。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企业高管、孩子家长,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带好队伍,教育子女。这个“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源正则流清也。
2、近者悦,远者来。《论语·子路》
解语:使近处的人高兴,时远处的人归附。这句话可以说是企业价值的最高体现。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能使身边的员工受益,是员工所乐见的;企业不忘社会责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信誉,是大众所乐见的。这一近一远,恰恰体现了受人尊重的企业的社会效应。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解语:君子与人和谐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与人和谐。为人处世中,讲究和为贵,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体现。在国家关系和人际关系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态与人合作,这是一种包容、尊重。
4、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解语:想要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譬如学习之道,必须脚踏实地,从解答一个个难题入手;又如辅导孩子,不要天天琢磨着让孩子的先天禀赋一下子都发挥出来,凡事须慢慢来。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解语:做好事多了,就会有很多人帮你;做坏事多了,就有没有人帮你。这个就是“道”的体现。有人经常说,道太虚了。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关键时刻便会显现出来,“多助”的便是顺应了道,“寡助”的便是违背了道。
6、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解语:“反求诸己”就是说凡事多问问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从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寻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多从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会降临。
7、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韩非子·有度》
解语:依法办事,国家就会强大,不依法办事,国家就会弱小。这里的法,就是“道”的现实体现。“奉法者强”,无数历史事实证明,法度关于人心向背,关系国运安危,是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8、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解语:法律不偏袒地位高的人,准绳不迁就弯的东西,适用法律时,有智慧的人不能辩解,有勇力的人不能抗争,惩罚罪过不避开大臣,奖赏好事,不遗漏普通民众。法体现的是“一以贯之”的公平性、权威性。公正的司法更能让普通人看到社会的正义和希望。
9、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解语:公正产生廉明,偏私产生昏暗。这也就是常说的,提倡阳光下的公正,拒绝暗箱操作。
10、天下万事,不可备能,责其备能于一人,则什么能力都具备,贤圣其犹病诸。《尹文子·大道上》
解语:天下万事万物,不可能要求一个人具备各种能力,就是圣贤也感到为难。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团队领导者亦是如此,重视每个人的优点,不求全责备,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合力。
11、所贵圣人之治,不贵其独治,贵其能与众共治。《尹文子·大道上》
解语:我们所要学习的圣人治理之道,并不是其一人独自治理,而是圣人能与众人共同治理。好比一根筷子容折断,一捆筷子抱成团,一个巴掌拍不响,万人鼓掌声震天。
12、守一道制万物者,法也。《鹖冠子·度量》
解语:保持统一的规则去治理万物,这是法度。良法善治,永远是现代社会追求的目标,也是法治社会应有的准则。“一道”、“万物”、“法”,三者紧密联系,这句话从哲学高度阐明的法的功能与效应。
13、法者,使去私就公。《鹖冠子·度万》
解语:法律,是使人抛弃私利,归于公义的。人间有道,天下为公。这也正是法治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如果法律成为某个阶层的专属品、或者剥削他人的挡箭牌,那这个“法”就是违背公道人心的。
14、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独知也;海水之广大,非独仰一川之流也。《鹖冠子·道瑞》
解语:天下的事情,不是一个人所能独自知道的,海水的广阔,不是独靠一条河流的。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团队中,领导者的心胸非常重要,容得下别人,事业就会欣欣向荣;容不下,只会一步步走向失败。
15、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
解语: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收到伤害,这样就可以保持长久的安逸。孙叔敖临死之前告诫儿子不要贪慕荣利,使其封地数代不失。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知足知止,懂得把别人所厌恶的作为自己所喜欢的,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16、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
解语:富贵但骄傲,是自寻咎害,功业建成后自己就隐退,这是上天的法则。重温一下“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成功地不二法则。
17、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解语:天道对人不偏爱,永远帮助做善事的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一个成功个企业家也应该铭记这一点。天道眷顾善人,就是因为善良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社会。
18、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解语:圣明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又一次是正确的。所以不要迷信权威,不要忽视小人物,客观看待团队中每个人的智慧,说不定一个偶然的小想法能成就你的大事业。
19、有良邻,则每日见君子。《晏子春秋·外篇》
解语:有好邻居,就可每天见到君子。“孟母三迁”也是这个道理。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一个好邻居,能让心放心舒心。我们希望自己有个好邻居,同时我们也应该成为别人心目中的好邻居。
20、凡言与行,思中以为纪,古之将兴者,必有此始。《管子·弟子职》
解语:一切言论和行动,已牢记中和之道为准绳,古代成大事的人,都是从此开始的。言语与行为,是成功人士必修的两门课,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乃是最高境界,也是事业发展的肇端。
21、事者,生于虑,成于务,失于傲。《管子·乘马》
解语:事情,总是产生于思虑,成功于努力,失败于骄傲。兴亡谁认定,盛衰岂无凭。“虑”和“务”便是“盛”的凭证,“傲”便是“衰”的起因。正是“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22、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解语:水看似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却蕴含了攻破一切的力量,其他东西无法比拟。坚硬、有棱角的石头,在水流的冲刷下,也会变成光滑的鹅卵石。道好比水,看似纤弱无所依,却能普世万物,只不过水滴石穿,道贯人心。
23、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
解语: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诚实更好的了。还记得为什么出发吗?不能因为走的太远,而忘却初心。成功只属于那些不忘初心的人。这颗初心便是“诚”,是最初的摸着良心的发愿。
24、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为诬,外部自以为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慢,是雅儒者也。《荀子·儒效》
解语: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多么简单的道理。有时我们是不是做了太多自欺欺人的事,自以为了不起,其实什么也不是,外累于物,内累于心,怠慢了美好的生命。
25、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荀子·议兵》
解语:凡事成功地秘诀在于敬畏,失败的原因在于怠慢。敬畏天地,才能慎终追远;敬畏道法,内心才不至于狂妄自大,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6、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荀子·解蔽》
解语:一般人的毛病,是为事物的一方面所蒙蔽,而对全面的道理不明白。“大理”便是人们常说的大局、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时。我们要避免“盲人摸象”一样片面的认识时局,作出判断前要充分考虑全局。
27、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解语:天气不寒冷,无法了解松柏,事情不艰难,无法认识君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认识一个人,一件事物,就应该从实践中考察,这样一个人的本心便能自然流露出来,发现真正的朋友和君子。
28、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解语:高山看似雄伟,登顶后才知道天的高度;深溪看似不见底,到了才知地的广厚。比大地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宽广的天空,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天地的无穷。不过比大地、海洋、天空宽广的还有人的胸怀。
29、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解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无论何时,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用超乎常人的恒心和毅力,去采摘成功的果实,也唯有如此,才能品尝胜利的甘甜。
30、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
解语: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深入浅出,这是诸多学者的治学感受。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论文,用万余字去解释一两句话,这就是博学,但博学详说不是为了炫耀渊博,而是为了返约归真,达到大道至简境界。
31、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
解语:有意料不到的赞美,也有求全责备的批评。但凡人均想得到赞誉,而不想遭受指责,正确对待毁誉,需要良好的心态,有赞美时切勿过于兴奋,被批评时切勿过于生气。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什么都不如心态好。
3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谓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解语:在富贵时能够节制而不挥霍;贫贱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威武时不做理亏的事,这样才是大丈夫。这是历代仁人志士所遵循的信条,。当代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面临的事情多,诱惑也多,如何能处顺境不骄,处逆境不怨,首先要问问自己心中的“道义之锚”在哪里,孟子这句话可谓是金声玉振。
3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解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荀子的治学之道,无时无刻都在提醒我们,学习一定要善于积累,要虚心耐心,不能忽略小的方面,这样在治学路上才能方得善终。
3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解语:老百姓吃饱穿暖,而后能够遵守礼节,知道荣辱。经济的发展促进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靠经济的发展。其实“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一点需要辩证看待。
3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
解语:世间最大的善,应该如同水的品性,福泽万物而不争名利。水在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极高的境界。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样,做人也应该像水一样,刚柔相济,具备包容万物的胸襟和气度。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解语:聪敏而好学,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单位里很多工作时间长的人不好意思向刚入职的同事请教问题,怕丢了面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其实这都是虚荣心作祟。在学问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学生,这才是治学做事的正道。
37、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解语:读书人应该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们肩上的担子重、责任重,所要付出的努力很多,为此要奋斗很长时间,甚至是一生。历代仁人志士为了国家和民族,在弘毅的道路上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
38、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解语:高明的工匠教导徒弟,一定遵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依照规矩。规矩意识是底线思维,是敬畏之心。规矩是行业的准则,是吏治的核心,只有心中牢记规矩,手中守住规矩,才不至于乱了规矩,败坏了世道。
39、言无实不祥。《孟子·离娄下》
解语:说话没有实际内容是不好的。这句话说明了文风的重要性。写文章,讲究言之有物,谁都不喜欢假大空的官话、套话。“改文风”不仅是改文字,更是从冗长空洞、言之无物、刻板生硬的风格中走出来,学会使用大家喜欢的清新朴实、生动鲜活、具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40、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四行者,不可虚假,反之身也。《墨子·修身》
解语:君子处事的原则,贫穷时表现廉洁,富贵时表现出仁义,生前受到爱戴,死后受到哀悼。这四个方面,不是凭空得到的,要反过来付诸行动才能实现。功业是实干出来的,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4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解语:君子的本性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善于利用物类而已。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是君子成功的一个重要途径。当内部条件没有成熟时,善于借助对实现目标有利的形势和机会,尽量规避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外力的作用有时是不可想象的。
42、善气迎人,亲如兄弟,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子·心术下》
解语:人们常说“爱笑的人的命总是好的”。再忙,也别忘记微笑,这就是善气迎人。我们有时会因为小脾气、烦恼心对别人态度不好,会让他人感受到你的不友好,这种伤害不必身体伤害小。
43、功,利民也《墨子·经上》
解语:什么是功,就是做了有利于人民的事。“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秉承一颗公心,便具备了成就利民之功的基本条件。能否利民也是评价官员作为的基本标准。
44、贵为天子,其利人不厚于匹夫。《墨子·大取》
解语:虽贵为天子,利人之心不一定比普通人深厚。这句话深刻体现了墨子的平等思想。匹夫虽是普通人,但平民之间互相帮助,这颗利人的心,在精神境界上与天子是一样的,不会因地位尊卑而有所差别。
4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六十四章》
解语:人们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时遭遇失败。开头和结尾都十分慎重,就不会把事情搞砸了。这也是始终如一的道理。
46、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内者,物未必乱,而性交逸。《列子·杨朱》
解语:善于治理外物的,外物未必能治理好,而自己的身心却与之一道受苦;善于治理内心的,外物未必乱,而自己的性情却与之一道安逸。什么好,都不如心态好。现代人往往追求外物的满足,造成思想迷茫,身心俱疲。不妨静下心来,审视一下内心,给心灵放个假。
4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解语: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是由于不断运动的缘故。运动的事物是最有生命力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儒朱熹也从池水的运动中看到了做学问的道理:要不断吐故纳新,否则就是一潭死水。
48、物固莫不有长,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解语:事物自身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人也是这样,所以善于学习的人,借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能做到这点的都是聪明人,类似于“拿来主义”,也好比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批判性的继承和发扬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4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解语:广博地学习而坚守自己志向,恳切地发问而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越勤奋,越幸运,也越能发现所谓的“仁道”就在其中,存在于我们正确的学习过程中。
5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解语:如果一个人没有长远的打算,那么眼前就一定有所忧虑的方面。从辩证法角度看,长远的计划和近期的打算是相辅相成的。“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稳定中,我们要看到可能发生的变化,未雨绸缪,给自己设计一份长远的规划,这样生活、事业发展也会有方向感、成就感。
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