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元曲名句-《宋词-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61-90章)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元曲名句-《宋词-元曲各三百首》213章 (61-90章)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03 14:46:39
阅读:

内容简介: 《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收录了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主要包括范仲淹、柳永、杨万里、马致远等人的作品。



目录:

第61章 赵鼎(一首)


第62章 向子(二首)


第63章 蒋兴祖女(一首)


第64章 蔡伸(一首)


第65章 李重元(一首)


第66章 陈与义(二首)


第67章 张元干(八首)


第68章 康与之(一首)


第69章 黄中辅(一首)


第70章 朱淑真(二首)


第71章 吕渭老(一首)


第72章 胡铨(一首)


第73章 岳飞(三首)


第74章 韩元吉(二首)


第75章 袁去华(二首)


第76章 陆游(十一首)(1)


第77章 陆游(十一首)(2)


第78章 范成大(四首)


第79章 杨万里(三首)


第80章 严蕊(一首)


第81章 张孝祥(七首)


第82章 李处全(一首)


第83章 辛弃疾(三十首)(1)


第84章 辛弃疾(三十首)(2)


第85章 辛弃疾(三十首)(3)


第86章 辛弃疾(三十首)(4)


第87章 辛弃疾(三十首)(5)


第88章 辛弃疾(三十首)(6)


第89章 程垓(二首)


第90章 陈亮(九首)(1)


第61章 赵鼎(一首)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今山西闻喜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绍兴初累官签书枢密院事,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是南宋名臣,与李纲、张浚先后居相位,竭力主战抗金,后遭秦桧排挤;忧愤国事,遂不食而卒。


赵鼎的词作不多,现存仅四十多首,但词中反映了故国山河不堪回首的哀思和抗战抱负难以伸展的悲愤。词的风格比较柔婉。所著有《得全居士词》。


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


惨结秋阴,西风送、霏霏雨湿。凄望眼、征鸿几字,暮投沙碛。试问乡关何处是,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遥山色。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暮年离拆⑩。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简说】


本词作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是年,金兵大举南侵,北宋灭亡,中原大乱。宋高宗即位后,无力抵抗。九月,作者避乱南渡至仪真,对国破家亡,感慨深沉,写下这首凄婉,悲愤的词作。词的上片写秋风细雨中想念被金兵占领的故乡;下片写作者在旅途中想起国事艰危、壮志难伸,要借酒浇愁的痛苦、悲愤的心情。词的表现手法比较委婉、含蓄。


第62章 向子(二首)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高宗时任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有《酒边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简说】


绍兴乙卯是高宗绍兴五年(1135),这时由于名将岳飞,韩世忠等屡次击败金及伪齐的军队,南宋的军事形势显得十分有利,有力量进取中原;但由于高宗等畏敌主和,致使北伐成为泡影,拘禁在北方的帝后也不可能南返。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此词,词中的“易水寒”、“断肠山又山”、“消除此恨难”,都是写帝后被俘、国耻未雪的隐恨。


秦楼月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简说】


本词从春暮花谢联想到中原故园。自从战乱以后,与故园相隔万水千山,真可说是目断心伤,泪尽继之以血,这不仅表明作者对故园的萦念,同时也反映他对中原沦丧的痛心。


第63章 蒋兴祖女(一首)

蒋兴祖女:宜兴(今江苏县名)人。父兴祖,为阳武县(今河南原阳县)县令。靖康初年金兵南侵时,蒋兴祖力战而死。妻子、儿子都死难,女儿被掳北去。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简说】


这是写被掳北去时所见的途中景物以及自己的万结愁肠。国破家亡,自身被俘,何年何月才能返回南方的家乡呢?《蕙风词话续编》以“步步留恋,步步凄恻”来说明词中所流露的低徊凄楚的感情。


第64章 蔡伸(一首)

蔡伸(1088~1156),字伸道,莆田(今福建县名)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有《友古居士词》。


苍梧谣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简说】


《苍梧谣》是最短的词调,通称《十六字令》。本词写圆月普照,月影婆娑,引起客子望月怀人,长夜不眠。不仅写月色,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65章 李重元(一首)

李重元,生平不详。《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录他的《忆王孙》(春、夏、秋、冬)词四首。


忆王孙春词


萋萋①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②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


①萋萋:草茂盛貌。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下归,春草生兮萋萎”。


②杜宇:即杜鹃。


【简说】


四首《忆王孙》,都是以女子口吻道出富于季节色彩的景色和思想活动。秋、冬两首都是月夜怀人之作。本词写春日见芳草而念王孙,登高不见伊人归来,唯闻杜鹃哀鸣。末两句渲染出黄昏时分凄恻的气氛,伤离意绪,也就浮现纸上。


第66章 陈与义(二首)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本蜀人,后徙居河南叶县。是南宋有名的受江西诗派影响的诗人。官至参知政事。有《无住词》。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简说】


本词用今昔对比之法,上片回忆二十四岁以前在洛阳欢聚的日子,下片感慨战乱以后自己转辗南方各地,艰辛备尝。《词源》说:“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至若陈简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之句,真是自然而然。”亦即认为这两句词韵味深长而又无雕琢之痕。


临江仙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简说】


从词前小序可以看出,这是词人经历靖康之变后,闲居僧舍养病时的作品。


在夜阑人静的时分,晚雨停歇,月明如水,孤独寂寞令他不能入寐,词人于是登上小阁散散心中的愁闷。登阁远望,虽是朦胧一片,却似乎看到了故乡洛阳。二十余年前的快活生活如在眼前。词的上片,全是作者对洛阳悠闲生活的描写。那一段生活的确值得怀念。聚饮的地方是风景优美、花香醉人的午桥;聚饮者又多是意气风发的英雄豪杰,这如何不使人流连忘返呢?


月亮悄悄升起来了。月色皎洁。河水在桥下静悄悄地流淌,仿佛把映在水中的明月也流走了。这样描写,显出一种动态美。月光与流水交融,浑然一体,更显出环境的清幽,明净,雅致。前人认为此句可与杜甫的名句“月涌大江流”媲美。“杏花”两句也是千古名句。我们仿佛看到,月光透过稀疏的杏花,光影交织,洒在倚树吹笛人的身上,使人仿佛听到花影下飞出了悠扬的笛声,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若断若续。恬静悠闲,真是一幅绝美的月夜吹笛图。古人也很赞赏这两句说是“爽语”(王世贞)或“自然而然”(张炎)。


词的下片,全是个人感情的抒怀,风格沉郁。经历了大战乱和个人仕途蹭蹬的作者今昔一比,不由不发出人生如梦,“此身虽在堪惊”的慨叹。这和李清照南渡后写的“人在何处”有异曲同工之妙。“闲登”句,点明题意,归到正题。一个“闲”字,含蕴深厚,透出了词人无限沧桑之感。以淡语写哀,与上片以浓语写欢乐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两句,则是深沉的感叹,夜深人静,渔人凄凉的歌唱令人无限感伤。


第67章 张元干(八首)

张元干(1091~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又号真隐山人,福建永福县人。他是北宋末年的太学生,做过小官吏。金兵南侵时,张元干为李纲幕府的僚属,积极支持李纲抗金,反对朝廷议和。后因宋钦宗听信谗言,罢免李纲,张元干也因此而获罪。


绍兴元年(1131),宋高宗赵构任用主和派权奸秦桧为宰相,张元干不愿与奸臣同朝,以将作监丞致仕,先后闲居二十多年。其间因作词送主战派李纲、胡铨,遭秦桧迫害,于绍兴二十一年下狱被削籍。秦桧死后,张元干又出山,来到临安官舍。后客死异乡。


张元干的词作约一百八十多首,被认为压卷之作的二首《贺新郎》(送李纲和胡铨)词最为著名。风格豪放、悲壮,但也有不少清新、婉丽之作,词风多样。所著有《芦川归来集》和《芦川词》。


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浮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十年一梦扬州路⑩。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⑩十年一梦:宋高宗赵构建炎元年(1127)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县)称帝,建立南宋王朝后,准备迁至扬州。李纲曾反对。建炎三年,金兵南侵,宋高宗从扬州出逃,最后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从建炎元年到绍兴八年(1138),大约有十年光景。路:宋朝行政大区的名称。这句说,回顾从扬州仓皇出逃以来的十年光景,仿佛是做了一场梦。


高寒:高楼寒气袭人。


骄虏:骄横的金兵。


要斩楼兰: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西汉傅介子出使西域,曾设计在宴席上刺杀攻击汉使者的楼兰王。这里以楼兰王比喻金统治者。


琵琶旧语: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出塞嫁于匈奴。相传王昭君善于弹琵琶,后有乐曲《昭君怨》。这里作者借用这个典故是讽刺南宋朝廷向金统治者屈辱投降。


谩。同“漫”,徒然的意思。涩(sè色):不滑润。铜华:即铜锈。这句说,白白地使宝剑蒙上尘土,生了铜锈,显得没有光泽。


谪仙: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称号,见《新唐书·李白传》。这里以李白比喻李纲。平章:评论。


苕溪:水名,在浙江省,源出天目山,流经吴兴入太湖。这是两宋文人游览的风景区。


垂纶(lún仑):即垂钓。纶,钓鱼用的丝线。传说商朝的吕尚曾在渭水垂钓,后来遇见了周文王,故后世又以垂钓指隐居。这里是说,请你发表评论吧,在朝廷主和派得势、国难当头的情况下,我们怎么能够不问国事,在苕溪游览过着隐居的生活呢?


这句说,要乘风高飞,就是希望李纲要为抗金事业再作贡献。


【简说】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南宋向金屈膝求和已成定局,但朝廷内外的主战官员仍纷起反对。这时李纲知洪州(今南昌市),闻讯上书,反对和议,后罢居长乐。张元于当时寓居福州,为李纲上书坚持抗金的精神所感动,写了这首词送他,表示支援,反映了作者坚定的抗金爱国立场和主持正义、不怕投降派压制打击的斗争精神。词的风格豪迈,感情悲壮、激愤。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①


梦绕神州路②。怅秋风、连营画角③,故宫离黍④。底事昆仑倾砥柱⑤,九地黄流乱注⑥。聚万落千村狐兔⑦。天意从来高难问⑧,况人情老易悲难诉⑨。更南浦⑩,送君去。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释】


①胡邦衡:胡铨,字邦衡,南宋初期坚持抗金的著名爱国人士。待制:皇帝的顾问官。按:胡铨任待制在秦桧死后,这里可能是后人所加。


【简说】


这首词写于绍兴十二年(1142),作者寓居三山(今福州市)。在绍兴八年十一月,枢密院编修胡铨(邦衡)因上书请斩王伦、秦桧、孙近三人而获罪。祸国害民的秦桧利用手中的权势,把胡铨降职到外地。绍兴十二年又加以陷害,把他押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管制。张元干激于义愤,不顾生命危险,写了这首词送行。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对胡铨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的支持和深切的同情,而且谴责了金统治者对南宋的侵犯,表达了他对误国殃民的投降派的无比痛恨。词中写送别时的离愁别恨寄寓着深沉的爱国精神,风格豪放而又苍凉、悲壮,在南宋初期爱国词中可称是独树一帜。


石州慢巳酉秋吴兴舟中作


雨急云飞,惊敌暮鸦,微弄凉月。谁家疏柳低迷①,几点流萤明灭。夜帆风驶,满湖烟水苍茫,菰蒲零乱秋声咽②。梦断酒醒时,倚危樯清绝③。心折④。长庚光怒⑤,群盗纵横,逆胡猖獗⑥。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⑦。两宫何处⑧,塞垣只隔长江⑨,唾壶空击悲歌缺⑩。万里想龙沙,泣孤臣吴越。


龙沙:沙漠,泛指塞外。这里指宋徽宗、钦宗囚禁的地。


孤臣:孤立之臣。这里作者自称。吴越:古代国名,在今江苏、浙江一带。这两句是说,想到宋朝皇帝还囚禁在遥隔万里的北方,自己在南方船上,心中感到无比悲伤。


【简说】


宋高宗建炎三年巳酉(1129)秋天,金兵大举向南宋侵犯,作者在浙江吴兴逃难途中,深感国破家亡的悲痛,写下了这首词。词的上片写作者在凄切的秋风急雨和迷茫的水面上夜驶的愁闷情怀;下片写作者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豪迈气概。最后用击壶悲歌的典故来抒发自己爱国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更加深了词篇慷慨悲凉的气氛。


水调歌头追和


举手钓鳌客①,削迹种瓜侯②。重来吴会三伏③,行见五湖秋④。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⑤孤负男儿志⑥,怅望故园愁。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⑦。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粘两鬃,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⑨。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简说】


本词的写作年月不详,但从他的《登垂虹亭》诗中“一别三吴地,重来二十年”来看,大约作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左右。当时作者年过六十,两鬓斑白,但壮心不已。词的上片写他重来吴县,功名未就而报国无路的感慨;下片写作者做梦也不忘记中原地区,虽有抗金豪气,但是往来奔波,壮志难酬,心中感到无比沉痛、悲愤。


卜算子


风露湿行云①,沙水迷归艇②。卧看明河月满空③,斗挂苍山顶④。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⑤。起舞闻鸡酒未醒⑥,潮落秋江冷。


【简说】


本词写作者退居福建时游览山水的生活,抒发了国事多难而北伐中原的爱国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心情。


菩萨蛮三月晦送春有集①,坐中偶书


春来春去催人老。老夫争肯输年少②。醉后少年狂。白髭殊未妨③。插花还起舞。管领风光处④。把酒共留春。莫教花笑人。


【简说】


本词写送春而又留春的复杂心情,反映了作者年事虽老但豪气不衰的旷达乐观的精神面貌。词的语言明白晓畅。


满江红


自豫章阻风吴诚山作①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②。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遍芳洲生杜若③,楚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嘴共停桡④,伤飘泊。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着。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可怜轻负年时约⑤。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简说】


这首词是张元干作品中婉约细腻的一首。上片偏重于写景。开头“春水迷天”点出子季节天气,著一“迷”字,把风凄迷之态写出。“桃花浪几番风恶”,进一步点题,“阻风”而作。尽管风起浪恶,但“桃花”二字点染了春的气息。下面写“云乍起”,“远山尽遮”、“风还作”进一步交待受阻原因。正因为如此,作者得以领略到“绿遍芳洲生杜若,楚帆带雨烟中落”的景致。然后由景入情,借泊舟之飘零极写旅途受阻之愁闷。下片偏重抒情,因景生情,直言愁苦“难著”。这里借《满江红》词牌的特点,运用一组排比“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着”抒发了强烈的情感,怨恨、思念、焦躁、无奈万情归一了。正因此,才“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孤”字当为炼字。下面把笔宕开,计算一下时间,由眼前下子转入想象。“寒食”已过,“清明”已过,可惜与亲人约好的期限也已错过。悬想家中,亲人一定焦急地“终日望孤舟,人如削”了。此处化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句,极深婉蕴藉。


瑞鹧鸪


彭德器出示胡邦衡新句,次韵。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简说】


作者好友胡铨被贬新州后,仍写了一些心系国事的词作,通过彭德器传到张元干手中。他读后次韵而作此词。这是一首感愤世事变迁的词作。起句“浮云”“聚尘”句满含愤激,看破时代纷乱变化,自然鄙薄那些各为其主的千古功名。在这种黑白颠倒的世事下,最好是饮酒放歌、寄意诗文。语意双关,蕴藉含蓄。下片感慨风光依旧时势已非。想到中原此时风光,自然也会想到人。真正志趣相投的,还要靠我们这些人,即方正爱国之人。最后一句惋惜春日即去,也就是痛惜国家前途暗淡,只能借酒醉来忘世忧,暂时超脱一下。这首小词,言短意长,立意新颖、洞事练达,语言自然流畅,不乏警语,以极其致。


第68章 康与之(一首)

康与之,字伯可,号顺庵。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建炎初,上《中兴十策》有名于时,后诌事秦桧为秦门下十客之一擢军器监丞,为福建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为世诟病。桧死,贬岭外。词学柳永,风格婉丽。有《顺庵乐府》五卷,不传。今有赵万里辑本。


长相思


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雾中,春来愁杀侬。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


【简说】


清词人张炎说:“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字一句闲不得。”(《词源》)《长相思》小令八句三十六字,已是小令中的短幅,再加上、下片起二句,须用三字叠句,更要词人用心琢磨,自然入妙。康与之这首《长想思》显然受过前辈名词的影响。唐白居易《长相思》曰:“汴水流,洄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何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情景交融,千古绝唱。宋林和靖《长相思》曰:“吴山青,越山青,西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正平。”融情于景,别情无限。康词在后,对林作显然有所摹拟,然而自有独特处。明杨慎评康词道:“盖效和靖吴山青之调也。二词可谓敌手”。(《词品》)


本词以西湖山水为背景,以女性为主人公。上片道春时愁情;下片忆当年欢会。因今之愁,忆昔之欢;不有旧欢,何来新愁?上片起二句最妙:“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雾中。”南北高峰是实境,采来作叠句,妙手天成。西湖烟景,山清水秀,概览无余。下文忽作跌岩“春来愁杀侬”。“杀”同“煞”白话口气。“侬”,一作“我”解,须与“汝”相对。然此处意不合。又作“人”解。“人”指女性自己。古乐府《浔阳禾》“鸡亭故侬去,九里新侬来。”这一声感叹,说得决绝,不渲染,不含畜,很有民谣味道。下片忆当年定情欢会,与上片对照,是深一步写“愁”,增加了“愁煞侬”的分量。在如此小令中作对比,形成曲折,林和靖小令稍显逊色。叠句学林作,分举男女,但比林作浑成:“郎意侬。妾意浓。”足见二人相悦甚深。”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化用古乐府《苏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南齐钱塘名妓苏小常乘车出游,有一段爱情故事:她遇到骑马的阮郁,一见倾心,约他在西陵桥畔松柏苍翠处相会。作者只取其中的某些语言和相约之事,不管其余。“油壁车轻”,一个轻字露出乘车女子的愉快心情。“九里松”正是西湖一个名胜地,适合男女幽会。“九里松”和上片南、北高峰相呼应。上片末直点一个“愁”字;下片完全以形象写欢会,都是民谣手法。康与之的《长相思》,清新自然,民歌风调,是康词中的精粹。


第69章 黄中辅(一首)

黄中辅,号槐堂,宗泽外甥。祖籍婺州(今浙江金华),徙居义乌(今浙江义乌)。晚以荐得官,命下而卒。


念奴娇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简说】


这首词写于宋高宗躲避金兵锋芒,渡长江南逃临安(今浙江杭州)期间。词人有感于国事之艰危,对朝廷的不抵抗和临难苟免异常愤慨,满怀激情,和苏东坡《念奴娇·大江东去》原韵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词的上半阕对国势衰颓,朝中人材平庸无能表示忧虑。“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两句把不满直接指向尸位素餐的文武百官,也企盼出现一位挽狂澜于既倒的“长城坚壁”。“草庐三顾,岂无高卧贤杰”两句,则委婉地劝诫朝廷要像刘备三顾茅庐延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延揽人材,中兴宋室天下。下半阕“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五句对敌我双方的实力条件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新皇帝上应天时,下顺民心,又占尽地利,打败狂傲的敌人大局已定。“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三句是一大转折,“翠羽南巡”四个字似褒实贬,对高宗置大局于不顾,闻风丧胆渡江南逃,贻误了中兴的大好时机表示深切的痛惜和强烈的不满、后两句则是在宣泄自己空怀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叩阍无路”的无不奈何的悲哀。结尾两句“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似乎是在表明词人杀敌报国之心不泯,随时准备挥剑上阵,杀退金虏,中兴大宋王朝的夙愿。


在这首词中,词人紧紧围绕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抒发自己忠心耿耿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哀和愤懑。不平之鸣,随处辄发,前后贯通,起伏跌宕,一气呵成。词句虽不加藻饰,却感人至深。若用“大声镗鞳,小声铿”来概括这首词的风格特点,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第70章 朱淑真(二首)

朱淑真,生卒年不详。自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一说海宁(今属浙江)人。生活的时代一般定为南宋,也有人认为是北宋。出身仕宦之家,相传嫁商人为妇。一生落落寡欢,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工诗词。其词多写幽怨感伤,语淡情浓,形象鲜明,风格婉丽。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


减字木兰花


独行独生,独唱独酌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


【简说】


这是一首抒情小令,通过叙述词人孤独寂寞的生活,抒发了难以控制的思恋之情,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的爱情生活的向往和渴求。


词的上片写独自一人的孤寂生活。开头一连用五个“独”定,把词人孑然一身,形影相吊的生活叙述得淋漓尽致。她何以如此孤独呢?据传词人出身仕宦(是朱熹侄女),却下嫁市井之家,地位、志趣、修养的巨大差异使她终身抑郁。更传她曾有意中人,但被迫分离,咫尺天涯,别离后终日以泪洗面。爱情、婚姻生活的失意,精神的巨大创伤,才使她有心如枯井般的寂寞。


词下片写以泪洗面,寒夜剪灯,难以成眠的情景,进一步写出了词人的寂寞和忧伤。泪洗残妆,剔尽寒灯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词人无限孤独、感伤和刻骨铭心的思念。


全词笔墨不多,布局严谨,层次分明,时空转换自然。语言流畅、浑然天成,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蝶恋花


送春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简说】


这是一首惜春词。上片抒发对春天眷恋的情感。开头三句写尽管杨柳对将逝去的春光依依不舍,极力挽留,但春光难绾,还是匆匆而去。这里作者把杨柳、春天加以拟人化,巧妙地表现出人的惜春之情。“犹自”两句又把柳絮拟人,随风飘荡,追看春归何方。这就进一步把惜春之情深化。


下片抒发伤春的情感。“绿满山川闻杜宇”,寥寥七字,暮春景象活现眼前。而且有声有色,令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景。“绿满”是写草木茂盛,春将结束;“闻杜鹃”,意味着夏日莅临,杜鹃叫声凄厉,有“杜鹃啼血”之说,极能引人愁思。所以紧接着写连不通晓人情的鸟儿似乎也能理解人的愁苦。这句用了欲扬先抑的笔法,“便作无情”,是说鸟不懂人情,是抑。“莫也”是写它又有情,连无情的鸟都理解人之情感,替人凄叫,可见词人之愁是何等深长了,这是扬。这用的又是拟人法。结尾两句写词人知道春天无法挽留,置酒相送,而春默而不答,形象地写出词人对春的眷恋而又无可奈何、极为孤独寂寞的复杂心情。用黄昏疾雨作结更能衬托出作者悲凉忧伤的心情。


全词意境清幽,语言朴素流畅,层次分明,意象生动。词题《送春》,但不是欢送,是在黄昏的凄风苦雨中无可奈何地把春送走。如此,词人的心情如何也就不言自明了。


第71章 吕渭老(一首)

吕渭老,一作滨老,字圣求,嘉兴(今浙江嘉兴市)人,生卒年不详。宣和、靖康年间朝士。所著有《圣求词》。他的词作平易,但也有刻画工丽、描写生动之作。


好事近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简说】


本词写作者在风雪中回到南方,长期闲居家乡,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饮酒赋诗,不能为国立功,辜负了平生读书的志气。词的语言平淡而爱国登自惭情深切。


第72章 胡铨(一首)

胡铨(1102~1180),字邦衡,江宁(今南京市)人。避地居庐陵(今江西吉安)。宋高宗建炎二年进士。绍兴五年,任枢密院编修官,坚持抗金,曾上书请斩秦桧等三人,后遭秦桧迫害。宋孝宗时官至资政殿学士。所著有《澹庵文集》和《澹庵词》。他的词作仅十六首,但有反对议和的愤世之作。


好事近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空使猿惊鹤怨①,误薜萝风月②。囊锥刚要出头来③,不道甚时节。欲驾巾车归去④,有豺狼当辙⑤。


【简说】


本词作于绍兴十二年(1142),作者编管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据王明清《挥麈录·后录》卷十记载,当时“郡守张棣缴上之,以谓讥讪,秦(桧)愈怒,移送吉阳军编管。”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身虽遭贬,但不畏权势,坚持反对屈辱求和的斗争精神。


第73章 岳飞(三首)

岳飞(1103~1141),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县名)人。二十岁时从军,在南宋初期抗金战争中屡建奇勋,是抗金四大名将之一。因力主北伐、反对和议而被秦桧所害。孝宗初年,复飞官,淳熙六年(1179)赐谥武穆,宁宗嘉定四年(1211),追封鄂王。有集,是后人所编。


小重山


昨夜寒蛩①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②。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③。旧山松竹老,阻归程④。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⑤。


【注释】


①寒蛩(qiónɡ穷):深秋的蟋蟀。


②这两句是说梦中仿佛回到千里外的中原,惊醒后已是三更时分了。


③这句是指功名未就,白发已经满头。


④旧山:故乡,这里泛指中原故土。阻归程:回乡的路程被阻。这两句是指由于敌人占领中原而归程被阻,致使故园松竹日益凋零。


⑤这三句是暗指自己抗金的主张得不到朝廷上多数人的支持,没有人理会他内心的焦虑。


【简说】


本词即景抒情,隐忧时事,用比兴手法曲折地道出心事。赵鼎《花心动》中“绿琴三叹朱弦绝,与谁唱阳春白雪”,与本词末两句词意情调都很接近。


满江红写怀


怒发冲冠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②,八千里路云和月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④,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⑤。壮志饥餐胡虏⑥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⑦。


【简说】


岳飞的《满江红》是一首振奋人心的壮词,词中洋溢着勇赴国难、气吞万里的豪情壮志,不仅能激发起人们爱国主义的崇高情操,还使人们对这位中兴名将铁马金戈、横槊中原的业绩获得形象的认识。可以说,词中激扬蹈厉的爱国精神和岳飞本人的英雄气概确实是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正因为这样,《满江红》一向被人们看作是岳飞的代表作品,是一首充满爱国豪情的战歌。


满江红登黄鹤楼①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②。到而今、铁骑满郊畿③,风尘恶④。兵安在,膏锋锷⑤。民安在,填沟壑⑥。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⑦。却归来、再续汉阳⑧游,骑黄鹤。(岳武穆墨迹)⑨。


【简说】


元末谢升孙在他得到的《满江红》两首后面(其中之一即本词)的跋中,说本词“似金人废刘豫时,公(岳飞)欲乘机以图中原而作此以请予朝贵者”,并说“可见公为国之忠”。


高宗绍兴七年(1137),伪齐刘豫被金国所废后,岳飞曾向朝廷提出请求增兵,以便伺机收复中原,但他的奏请未被采纳。次年春,岳飞奉命从江州(今江西九江市)率领部队回鄂州(今湖北武汉市)驻屯。本词大概是在回鄂州之后所作。


上片是以中原昔年的繁华来对比如今在敌骑蹂躏之下的满目疮痍。下片是叹息南宋王朝统治之下士兵牺牲、人民死亡,景况十分萧条。最后希望率师北伐,收复中原,然后回来重登黄鹤楼,庆祝全国统一。


第74章 韩元吉(二首)

韩元吉(1118~1187),字无咎,号南涧,许昌(今河南市名)人。官至吏部尚书。晚年徙居上饶(今江西市名)。有《焦尾集词》一卷,今佚。


霜 天 晓 角蛾眉亭①


倚天绝壁。直下江千尺。天际两蛾凝黛②,愁与恨、几时极。怒潮风正急。酒醒闻塞笛③。试问谪仙何处④,青山外⑤,远烟碧。


【简说】


词人站在位于绝壁之上的蛾眉亭中,下临大江,远望两山对峙,这就是李白所歌咏的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词人的眼里,这东西两山正如两条蛾眉,凝聚着无穷的愁恨。换头指出愁恨的缘由,是听见了“塞笛”。原来这地方在南宋已是边地,经常受到敌人的威胁和进扰,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虞允文曾在此大破金兵,即所谓“采石之捷”。在此地听见“塞笛”,使人不由对国事日非感到忧心如焚。怒潮急风,也正象征着词人的心情。最后几句是怀念长眠青山的大诗人李白,而有不胜沧桑之感。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①


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②。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③。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简说】


在沦陷将近半世纪的旧都汴京,作者以南宋使臣身份参加了金国的宴会,席间听到北宋宫廷旧教坊弟子的演奏,想起安史乱时乐工雷海青在凝碧池头大骂安禄山而的史事,不禁万感交集。这时正值北地三月,杏花带愁开。往日水流潺潺的御沟,如今已干枯无声,似乎是在倾听那暗伤亡国的呜咽。


第75章 袁去华(二首)

袁去华,字宣卿,奉新(今江西县名)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善化县(今湖南长沙市)知县,因反对郡守于荒年向百姓征赋而被谪为醴陵(今湖南县名)县丞(县令的辅佐),后又知石首县(今湖北县名)。他学问渊博,文笔精健,尤长于词赋。有《袁宣卿词》一卷。


安公子


弱柳丝千缕。嫩黄匀遍鸦啼处。寒入罗衣春尚浅,过一番风雨。问燕子来时,绿水桥边路。曾画楼、见个人人否。料静掩云窗,尘满哀弦危柱益。庾信愁如许。为谁都著眉端聚。独立东风弹泪跟,寄烟波东去。念永昼春闲,人倦如何度。闲傍枕、百啭黄鹂语。唤觉来厌厌,残照依然花益。


【简说】


本词内容是惜别伤离,在作者的词篇中有一定代表性。上片从景到人,向归燕打听暗示双方音问不通。下片由人到景,写自身相思之苦。结末以花坞残照衬托怀人心情。


作者还有一些词反映怀才不遏、报国无路的慨恨,风格与这类词不同。


剑器近


夜来雨,赖倩得、东风吹住①。海棠正妖娆处,且留取。悄庭户,试细听、莺啼燕语。分明共人愁绪,怕春去。


佳树、翠阴初转午。重帘未卷,乍睡起、寂寞看风絮。偷弹清泪寄烟波②,寒喧,到了浑无定据。断肠落日千山暮。


【简说】


这首词是春深怀人之作。上片写夜雨淅沥,惊醒词人。词人担心花凋,但风吹雨停,海棠犹艳,不免暂感欣慰。这里已透出词人惜春之情。接着写恐春将归,莺啼燕语,愁与人同。这里把莺燕人格化,说它们的呢喃鸣叫不是欢乐,而是愁诉,语意新巧,如此把恐春归去的愁绪写得细致入微。


下片写红日当午,绿阴爽人。词人酣睡初醒,但见柳絮飘飞,搅动愁绪,自觉也如寂寞无声的飞絮一样四处飘零。接着写所怀念之人,虽常有信来,但总是些寒喧之语,不提归期,难以欢聚,自不免相思之极而憔悴,而落泪,亟望他知,亟盼他来,以解僻居荒野之苦。其中“偷弹清泪寄烟波,见江头故人,为言憔悴如许”句手法独特。词人极思故人,但不直写,却写暗洒清泪于烟波,让迷蒙缥缈的江水带去伤心之泪,让泪水江头会见故人,诉说他无限的思念。这样既写出了二人难见的无可奈何,又写出了词人思念之深之苦之痛。结尾句以大写意之笔,挥洒出一幅红日西沉、千山暮霭的画面,词人断肠般的愁绪无边无际,没有了结之日。如此深愁,难道仅是怀故之情?“落日千山暮”不正是国运艰危、气息奄奄,难遭灭亡的写照吗?全词写景思人,语调凄婉。


第76章 陆游(十一首)(1)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由于北方金统治者南侵,陆游从小过着逃难的生活。他早年受到家庭的爱国思想教育,曾立下从军杀敌的壮志。三十岁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因语触秦桧而被黜落。绍兴三十一年(1151),宋孝宗召见,并赐进士出身。乾道六年(1170)入蜀,后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办理军务,到过前线,扩大了视野,使他的诗词创作进入新的阶段,内容丰富多采。以后又任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幕府参议官,因不拘礼法,被人认为“恃酒颓放”,故自号“放翁”。东归后,先后任地方官,不久罢归,退居二十年,恢复中原的意志始终不能实现。诗人怀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民族悲愤与世长辞。


陆游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诗歌近万首,但词作不多,现存共一百三十多首。词的风格多样,既有充满爱国思想感情的豪放之作,又有婉丽飘逸、感情深沉的词作。所著有《陆放翁全集》。


水调歌头多景楼


江左占形胜①,最数古徐州②。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③。鼓角临风悲壮④,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⑤。千里曜戈甲,万灶宿貔貅⑥。露沾草,风落木,岁方秋。使君宏放⑦,谈笑洗尽古今愁。不见襄阳登览⑧,磨灭游人无数,遗恨黯难收。叔子独千载,名与汉江流⑨。


【简说】


本词是作者在隆兴二年(1164)任镇江通判时作。是年八月,烽火未息,作者随镇江知府方滋游北固山,登多景楼,面临江山景色,想起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孙权、刘备联合战胜强敌的往事,联系张浚北伐抗金受到挫折,而金兵又将渡淮侵犯的形势,感慨深沉。下片以晋朝名将羊祜比喻方滋,希望他能为抗金事业作出一番贡献,充分表露了作者抗金爱国的思想感情。词的风格沉郁、悲壮。


钗头凤


红酥手①。黄縢酒②。满城春色宫墙柳③。东风恶。欢情薄④。一怀愁绪⑤,几年离索⑥。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⑦。泪痕红浥鲛绡透⑧。桃花落。闲池阁⑨。山盟虽在⑩,锦书难托。莫。莫。莫。


【简说】


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妇感情很好,但母亲不喜欢她。陆游迫于母命,忍痛分离。后来,陆游另娶王氏,唐琬也改嫁。十年后,绍兴二十五年(1155)春天,陆游到山阴城东南的沈氏园游玩,又与唐琬相遇。她以黄封酒殷勤相待,陆游深感其情,当时在沈园墙上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不忍分离的痛苦和哀怨的心情,反映了在封建礼教残酷压抑下的婚姻悲剧。


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①,寂寞开无主②。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③。无意苦争春④,一任群芳妒⑤。零落成泥碾作尘⑥,只有香如故⑦。


【简说】


陆游一生喜爱梅花,曾写过一百多首诗词,赞赏梅花是“花中气节最高坚”,而这首咏梅词却别具一格。词中的梅花孤独、清冷,又遭受到风雨的侵袭,但依然独自吐着芬芳,散发着幽香。这正是作者抗金的抱负不得实现而又遭受朝廷中妥协投降派嫉妒、排挤和打击的命运的写照,也是作者寂寞愁闷而又坚强不屈、孤芳自赏的性格的象征。


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①


羽箭雕弓②,忆呼鹰古垒③,截虎平川④。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⑤。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⑥。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⑦。何事又作南来⑧,看重阳药市⑨,元夕灯山⑩。花时万人乐处,欹帽垂鞭。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简说】


本词是乾道九年(1173)春天,作者从南郑前线调回后方,任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时作。词的上片是作者对从军南郑弯弓打猎、挥笔赋诗的军营生活的珍惜和怀念。下片写成都的药市灯山,万花如锦,令人沉醉。但作者抗金抱负不得实现,心中无比悲愤,只能樽前流涕。词的最后,作者指出:抗金报国功名的取得不是靠天,而是靠人的力量,反映了作者坚定的抗金信念和壮志未酬的悲愤而慷慨的心情。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


雪晓清笳乱起②。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③。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④。睡觉寒灯里⑤。漏声断、月斜窗纸⑥。自许封侯在万里⑦。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⑧。


【简说】


乾道九年(1173)夏天,作者赴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县),路经眉山,与隐士师伯浑相识,后作此词相赠。陆游写过许多富有爱国激情的记梦诗词,这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的上片写梦游中的境界;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慨,上下片一气呵成,意境壮阔,风格豪迈。


第77章 陆游(十一首)(2)

渔家傲寄仲高①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寄语红桥桥下水②。扁舟何日寻兄弟③。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④。鬓丝几缕茶烟里⑤。


【简说】


本词是作者在四川成都时作。这首词是寄给罢归在家的堂兄仲高的,词里流露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其实,他是借乡愁以表达自己受到投降势力排挤打击的满腔悲愤。词的笔力委婉、深沉。


鹊桥仙夜闻杜鹃①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②,但月夜、常啼杜宇。③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④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⑤。


【简说】


本词是作者在四川时作。词的上片写暮春月夜杜鹃的啼叫,下片写听到杜鹃叫声的感受。词的最后,比较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而身世苍茫的苦闷。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①。匹马戍梁州②。关河梦断何处③,尘暗旧貂裘④。胡未灭,鬓先秋⑤。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⑥,身老沧洲⑦。


【简说】


本词写作年月不详,大概是作者晚年闲居家乡时所作。词里写自己当年从军南郑,想为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直到如今终不忘恢复中原,但是年老身衰,壮志未酬,反映了作者“身老沧洲”的悲愤愁苦的心情。


谢池春


壮岁从戎①,曾是气吞残虏②。阵云高,狼烽夜举③。朱颜青鬓④,拥雕戈西戍⑤。笑儒冠自来多误⑥。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⑦。漫悲歌⑧、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⑨。叹流年又成虚度。


【简说】


本词写作年月不详,大概是作者晚年闲居山阴时所作。词的上片写投笔从军南郑的战斗生活。下片写作者闲居家乡、虚度年华的哀愁。词的风格豪迈而又悲壮。


鹧鸪天


家在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①卷罢《黄庭》卧看山②。贪啸傲③,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④,老却英雄似等闲。


【简说】


《鹧鸪天》词在格律上近似七律,只是第五句一分为二,变七言为两个三言。陆游的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了词的上半片写景,下半片抒情的通常惯例和分片界限,从开头到“不妨随处一开颜”是恬淡悠闲的故乡隐居生活。“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是另一层意思,抒发隐居生活中空耗时光的悲哀和愤懑。


开头部分“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寥寥十四个字,勾勒出一个隔绝尘世,在苍烟夕照掩映下的世外桃园仙境。“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两句更是形象地再现了作者过的那潇洒自在,无拘无束,丰衣足食的神仙般的生活的情形。一个“卧”字把作者那惬意悠闲的神态活化出来,宛如历历在目。“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更表现了作者心满意足,乐而忘忧的心态。如果只谈到这里,谁也不会怀疑作者是在歌颂赞美隐居的田园生活。可事实并非如此。这首词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后两句,来了一个截然相反的大逆转。对于造物主,这里指的是南宋朝庭不给英雄以用武之地,坐视英雄老却表示了强烈的义愤和不满。这正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呼声!“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与“家住苍烟落照间”的生活和处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强烈的反差,使全词波澜转折,跌宕起伏,妙趣横生。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说:“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感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若以此评价这首《鹧鸪天》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秋波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①


。秋到边城角声哀②,烽火照高台③。悲歌击筑④凭高酹酒⑤,此兴悠哉⑥。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⑦,曲江池馆⑧,应待人来。


【简说】


这是陆游四十八岁赴南郑,七月十六日夜晚与同僚登上内城西北角的高兴亭赏月时所作的一首词。


词分上下两片。上片首句“秋到边城角声哀”,是写耳之所闻,“秋”字点出了时间。这与小序中写的时间正相吻合。“边城”自然是指南郑了。“角声哀”将边陲的荒凉萧索表现得淋漓尽至。“烽火照高台”是写目之所见。狼烟高高升入云天。这里的“烽火”是指报告平安的火,亦称“平安火”。作者登临时,适逢前方无战事。但正是从这“烽火”引出了“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的豪兴。其中“悲歌击筑”是借用当年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刺杀秦王时易水送行的故事。在易水河畔,高渐离为荆轲击筑,荆轲吟诵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诗句。通过“悲歌”、“酹酒”来表现为国靖边,收复失地的壮志和决心。词的下片一改上片激昂慷慨之势,转入对明丽清新画面的描绘。南山的月亮、天空的云彩,灞桥那如烟的柳色,曲江池畔的楼阁亭台,在作者笔下都具有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爱憎。云月“多情”,桥柳和亭台“有心”,这都是作者拟人化笔法产生的奇特艺术效果,也从中透露出作者对故国江山的眷恋之情。用如此平易自然的语言来表现如此悱恻缠绵,深挚炽烈的情感,在宋词中是不多见的。


第78章 范成大(四首)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孝宗时出使金国,交涉收复河南“陵寝”以及更改南宋皇帝向金使跪拜受书之礼,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凛然气节。后官至参知政事。诗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有《石湖集》。


秦楼月


楼阴缺。栏干影卧东厢月①。东厢月。一天②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虯咽③。罗帏暗淡灯花结④。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简说】


郑文焯指出:“范石湖《忆秦娥》‘片时春梦,江南天阔,’乃用岑嘉州‘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诗意。”(《绝妙好词校录》)作者用岑诗句意却又别具风味。“片时春梦”,是说梦中相会,好景苦短。“江南路遥”则指故乡路远,离愁偏多。


浣溪沙江村所见


十里西畴①熟稻香。槿花篱落竹丝长。垂垂山果挂青黄。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②。


【简说】


题目是“江村所见”,也即旅途观感。上片是丰收的秋野,稻子熟、槿花开、山果黄。下片写秋晨雾浓,午云遮日。最后方始点出作者戎装上道,舍车骑马,秋色满眼,观赏不尽。


忆秦娥


楼阴缺①,栏干影卧东厢月②。东厢月,一天风露③,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④,罗帏暗淡灯花结⑤。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


【简说】


这首词是写女子怀念远方情人的。上片写景,主要是写户外的静景,只有“风”是动的,但在杏花、明月、楼荫、斜影的衬托下,寓动于静,给人以至静之感。虽从字面上看写的全是周围的环境,全是景物,并没有人,没有情思,但“此中人”的情绪还是可以揣测到的。下片写人,主要是写户内少妇的愁思。她独居闺中,因心怀远人而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因灯蕊结花而室内光线愈加暗淡,室外则夜雾迷茫,一片沉寂,只有那计时漏壶发出的滴滴答答的水声透过烟雾而随风飘来,更觉声声哽咽。这里并不直接写人的神态,但却把人心的愁苦表现得十分真切。


春闺怀远是词的传统题材,前人写作极多,但往往过于浓华而缺少新意。此词却“纯任自然,不假锤炼”(《蕙风词话》),显得淡朴清雅,毫无陈腐的富贵气和脂粉气。写环境不事镂金锗采的雕绘,只把花月楼台的淡景勾勒出来;写人物不事愁红惨绿的夸饰,只把长夜难眠的凄苦心境真实地写出来,一切都那么自然,从而创造出一种本色天然的美。因此,范成大的这首小词在这类作品中是别具一格,有较高艺术价值的。


鹧鸪天


休舞银貂小契丹①,满堂宾客尽关山②。从今袅袅盈盈处③,谁复端端正正看④!模泪易⑤,写愁难。潇湘江上竹枝斑⑥。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⑦


【简说】


这首词可能是作者自桂林去四川,途经潇湘时,或是到了成都以后(1175—1177),观舞有感而作。“小契丹”即是契丹族的一种舞蹈。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曾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是北宋王朝的主要敌国之一。先于北宋二年(1125)为宋金所灭。在亡国的遭遇上,北宋和他有相似之处。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观看了“小契丹”舞蹈之后,触景生情,抚今追昔,而写下的一首旨在抒发亡国忧愤的优秀词章。


当时的南宋统治集团,对于金兵的入侵,先是一味求和,直至中原沦陷,继而偏安江左,苟且偷生,竟发展到后来对金称侄纳贡,丧权辱国。同时对待朝内的主张抗战的有识之士则不断地予以迫害和打击,使许多爱国人士颠沛流离,展转迁徙,岁月虚度,蹉跎无成。爱国词人范成大就是生活在这样严酷的现实当中。他感到壮志难酬,人情压抑而又无处倾诉,词的末二句便用烟雾迷蒙,斜晖黯淡的景色和有雁无书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词人痛苦的心境。


本词上片悲壮苍凉,颇有慷慨之气;下片则幽愁暗恨,较为低徊消沉,这些都真实地表现了作者及其他爱国人士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同时也注入了深沉的忧国之痛。


第79章 杨万里(三首)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吉水(今江西县名)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在永州作零陵县丞时,得见谪居在此的主战派张浚,张浚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因而自号“诚斋”。有《诚斋集》。


昭君怨


赋松上鸥①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②


偶听松梢扑鹿③。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俄顷④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⑤。


【简说】


作者写诗重“活法”。元代刘祁说:“晚甚爱杨万里诗,曰:‘活泼剌底人难及也’。”(《归潜志》卷八)本词刻


画沙鸥来去的动态,也是十分生动活泼。末尾两句,则归结到自己目前已告老还乡,闲居江湖,可与沙鸥作伴。


昭君怨咏荷上雨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①。急雨打篷声。梦初惊②。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③。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简说】


上片先写午梦,梦中泛舟荡漾在西湖的荷花下,真是满湖烟水满湖飘香。忽然被急雨声惊醒,起初还以为身在船中,雨打船篷。下片接着指出原来身在家中,只见急雨打在荷叶上,如同珍珠般散而复聚,进跳不停,当雨珠聚成一窝而荷叶承受不住时,便如同清波般地泻了下来。这里写的雨打荷叶,活泼而不受拘束。


好事近


七月十三日夜登万花川谷望月作


月未到诚斋①,先到万花川谷②。不是诚斋无月,隔一庭修竹③。如今才是十三夜,月色已如玉。未是秋光奇绝④,看十五十六。


【简说】


这首词是描写月色的,而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历代不乏其佳作。杨万里的这首称得上别具一格。虽然题材极其普通,但作者别具只眼,以朴实无华的语言,清新明快的格调,写出了全新的自我感受,使读者在浑朴、淡泊的感觉中领略到月色的迷人和艺术上的陶冶。


该词的小序点明了赏月的时间、地点及写作缘由。词分上下两片,上片写登临万花川谷赏月之原由。一二两句“月未到诚斋,先到万花川谷。”可谓是开门见“月”,直接扣题。本是初秋时节,皓月当空,清辉四照,怎么我的书房里却没有一丝月光呢?原来“先到万花川谷”,引出作者登临万花川谷赏月之情由。三、四两句才写明诚斋无月之由,盖由满院修长翠竹夺爱所致。写月不见月,生疑解惑,构思奇巧,意趣横生。


下片写万花川谷月色之美好。词人来到万花川谷,登高遥望,碧空如洗,明月高悬,朗朗清辉,遍洒人间,令作者眼前顿觉一片纯明如玉,遂由心底赞叹这迷人的月色。词写至此,那美好的月色已跃然纸上,令读者如临其境,不免心旷神怡。而作者却不由此罢笔,而是转而写到,今夜才是十三的夜晚,虽美月如玉,终非赏月最佳之时,而秋光奇绝,还要等到十五、十六日的晚上。这后两句陡然而至,使刚刚满足之心,又产生新的追求,将更新的意境推出词外,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并深深地沉醉其中。


初读此词,并无奇特之处,亦无艳丽之词,然反复吟诵,方觉韵味颇浓,意境新奇。平淡的笔墨下创造出的是一个个新奇的艺术境界。正是所谓“兴到自来,不以力构”。难怪人们称赞杨万里“不特诗有别才,即词亦有奇致”。(《历代诗余·词话》引《清续言》)


第80章 严蕊(一首)

严蕊,字幼芳,南宋时天台(今浙江天台县)军营中的妓女。极有才华,琴、棋、书、画、歌舞、弹唱俱擅,能诗词,色艺冠一时。朱熹以有伤风化罪把她关押入狱,鞭苔折磨,严蕊不屈。岳霖继任地方官,严蕊作《卜算子》上呈表,对流落风尘的无奈和对自由的向往。岳霖读毕,大为感叹,遂释放了她。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①,似被前缘误②。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③。去也终须去④,住也如何住⑤!若得山花插满头⑥,莫问奴归处。


【简说】


这是一首真切感人,令人回肠的佳作。从词的内容看,这是词人狱中之作。作者受尽了侮辱和蹂躏,命运已够不幸,却被道貌岸然的理学家朱熹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关进牢狱,受尽铁窗之苦,对一个弱女子来说,该是何等的痛苦。新任地方官的到来,在她心中升起一道希望之光。她要剖白心迹,为自己洗涮罪名。她并非爱干妓女的营生,由于思想局限,认为是“似被前缘误”。“似”字表明她不完全相信“前缘”,是什么呢?她不知道,或者她不便说,囹圄之人也只能如是说。跟着她以花自喻,把岳霖比喻为万物带来春天、光明的“东君”,手法含蓄,比喻贴切高明。词的下片以坚定的语气表达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以痛楚决断的发。问陈述了坐牢所受的折磨,柔弱中自有一种刚劲。最后两句以极富浪漫色彩的笔调真切地写出了这位饱经风霜、坎坷的不幸女性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对人的尊严的渴望。这可以说是人性的觉醒。“莫问”一句,既表示她不愿意人们再纠缠她,又表示她将远遁山野,过一种真正人的生活。岳霖看了之后欣然把她释放,可见其词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81章 张孝祥(七首)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别号子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任中书舍人、显谟阁直学士,又做过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所著有《于湖词》二卷。他的词作,既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内容,也有写景抒情、潇洒自如的作品。词风接近苏轼,气势豪迈,境界阔大。


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①,关塞莽然平②。征尘暗③,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④。追想当年事⑤,殆天数⑥,非人力,洙泗上⑦,弦歌地⑧,亦膻腥⑨。隔水毡乡⑩,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简说】


本词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这时,南宋北伐失败,朝廷主和派得势,急于向金屈辱求和。在建康任留守的张孝祥,对此十分愤慨,写下了这首“忠愤气填膺”的著名词篇。词的上片写中原沦陷区的凄凉情景,同时揭露了金贵族统治者的骄横;下片写作者同情渴望北伐的中原人民但又报国无路的满腔悲愤。张孝祥是在一个宴会上即席赋这首淋漓痛快的词作。当时,主战名将张浚读了很受感动,竟为之罢席。


水 调 歌 头 泛湘江①


濯足夜滩急目光短浅②,晞发北风凉③。吴山楚泽行遍④,只欠到潇湘⑤。买得扁舟归去⑥,此事天公付我,六月下沧浪⑦。蝉蜕尘埃外⑧,蝶梦水云乡⑨。制荷衣⑩,纫兰佩,把琼芳,湘妃起舞一笑,抚瑟奏清商。唤起九歌忠愤,拂拭三闾文字,还与日争光。莫遣儿辈觉,此乐未渠央。


【简说】


本词抒写泛游湘江的感受。面对清幽的自然景色,作者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来表达自己的胸怀。他写“蝉蜕尘外”和“湘妃起舞”,不仅表现了作者要象屈原那样身处浊世而不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而且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


水 调 歌 头金山观月①


江山自雄丽,风露与高寒②。寄声月姊③,借我玉鉴此中看④。幽壑鱼龙悲啸⑤,倒影星辰摇动⑥,海气夜漫漫⑦。涌起白银阙⑧,危驻紫金山⑨。表独立⑩,飞霞珮,切云冠。漱冰濯雪,眇视万里一毫端。回首三山何处,闻道群仙笑我,要我欲俱还。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简说】


本词是作者在镇江金山寺夜间观月时作。词中描写雄丽的长江倒映着月亮、星星,随波摇动,壮阔的水光月色,令人心旷神怡。词的下片着重写作者欲登仙而去,笔力自在,潇散出尘,富有浪漫的想象,显示了作者心胸开阔和英气奇特。


念奴娇过洞庭①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界琼田三万顷③,著我扁舟一叶④。素月分辉,明河共影⑤,表里俱澄澈⑥。怡然心会⑦,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⑧,孤光自照⑨,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⑩。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简说】


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作者从广西落职北归,在中秋前夕路过洞庭时写下这首词。上片写湖光水色、交相映辉的壮丽的自然景色;下片写作者怡然心会的坦荡高洁的胸怀。词中作者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中,兴会洋溢。他以江水作酒浆,把北斗当酒杯,一切自然景象为宾客,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表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造就和风格。


浣溪沙


霜日明霄水蘸空①。鸣鞘声里绣旗红②。澹烟衰草有无中③。万里中原烽火北④,一尊浊酒戍楼东⑤。酒阑挥泪向悲风⑥。


【简说】


本词是宋孝宗乾道四年(一一六八)作者在荆州(今湖北江陵县)做官时登城楼观塞而写的。词中表现了作者不忘中原遗老的爱国抗敌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


问讯湖边春色①,重来又是三年。东风吹我过湖船。杨柳丝丝拂面②。世路如今已惯③,此心到处悠然④。寒光亭下水如天⑤。飞起沙鸥一片⑥。


【简说】


本词写作者后期重来江南,看惯了人世多艰辛而淡然处之的消极闲适心情。


西江月阻风三峰下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①。放起鳞鳞细浪②。明日风回更好③,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④。准拟岳阳楼上。


【简说】


本词是作者在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离官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时作。张孝祥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在湖南湘阴县北的黄陵山上)下。”词中写作者在途中为风雨所阻,但却旷达乐观而富于想象。


水调歌头


闻采石战胜①


雪洗虏尘静②,风约楚云留③。何人为写悲壮④,吹角古城楼⑤?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⑥。剩喜燃犀处⑦,骇浪与天浮。忆当年,周与谢⑧,富春秋⑨。小乔初嫁⑩,香囊未解,勋业故优游。赤壁矶头落照⑩,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


【简说】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冬,宋军统帅虞允文率兵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大败金军。作者在宣城(今安徽宣城县)闻讯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词篇。


上片写听到捷报后的喜悦心情。“雪洗虏尘静”这起首一句,概括了采石矶一战的伟大胜利,不仅打败了敌人,而且也洗刷了长期羞辱人们的“靖康之耻”。胜利的精神笼罩全篇。接下来的“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等句,则是作者在这种胜利精神鼓舞下而发出的为国从戎,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下片借怀古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虞允文战绩的赞美,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要效法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何等豪迈,激烈,读之令人感奋不已。


此词的主题是一曲豪迈悲壮的胜利赞歌,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壮观,而是通过写景、抒情、借古颂今等手法,热情洋溢地讴歌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爱国豪情,在艺术构思上可谓别具一格。


第82章 李处全(一首)

李处全(1134~1189),写粹伯,徐州丰县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土。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和袁州(今江西),处州(今浙江丽水县)等地方官。他的词作不多,但也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著有《晦庵词》一卷,共四十七首。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①


落日暝云合②,客子意如何③。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④。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⑤,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我常欲,利剑戟⑥,斩蛟鼍⑦。胡尘未扫⑧,指挥壮士挽天河⑨。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⑩。


【简说】


本词写作者在途中冒大风浪渡河的感受。词中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要一扫胡尘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朝廷主和派掌权,抗敌抱负不能实现。词的最后写自己不怕白发增多,只担心国事的动乱,反映了作者爱国壮志得不到伸展的愤慨和忧愁的心情。


第83章 辛弃疾(三十首)(1)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后自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时(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他毅然投身于战斗,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济南以南举起了义旗,随即又率领队伍加入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之职,掌管书檄文告。


在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还后,辛弃疾向耿京建议去与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作战。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南下。在他们离开后,起义军中发生了变故:叛将张安国暗害了耿京,投降于金,起义军大都被遣散。辛弃疾等在北还途中(海州),得知张安国叛变及已被金政府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知州的消息,就约了起义军五十多人骑马驰至济州,闯入张安国营中,把他绑在马背上,并宣称大军即将来到,劝大家起而反正,当场响应的有万余人。辛弃疾带了这上万人马南下。


辛弃疾回南方后,南宋朝廷任他为江阴签判。次年即孝宗隆兴元年(1163),主战派张浚被起用,由于符离之战失’败,主和派在政府支持下罢张浚、撒战备。辛弃疾曾在1165年上《美芹十论》,建议朝廷积极备战,待机收复失地,但未被重视。几年匆匆过去,他又于1168年被授以建康府通判这一闲职,这时他心情之沉重亦可想见。


在1170年,辛弃疾曾向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上《九议》,提出有关恢复中原的建议,极言抗战之必要。这以后,他曾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地方官。自1182年到1203年,这段时期主要退居上饶家中。


1203年夏,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次年春初又改命他任镇江知府。这时正值韩侂胄执政,想借伐金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辛弃疾一方面断言金国必乱必亡,另外也指出不能草率从事,而是要加强准备。韩诧冑等对此非但不予采纳,反而在不久后就把辛弃疾罢免。以后虽又几次派他其他官职,他都力辞了。1207年夏,他在铅山得病,延至九月十日逝世。据说他临死时,还大呼“杀贼”。


在词坛上,辛弃疾一向与苏轼并称。他们的词风都以豪放见长,能够打破一切拘束,自由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法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情感。辛弃疾在中原沦丧、人民水深火热之时,毅然投身起义军队伍,在南归以后他也时刻不忘恢复中原。他词作中的主要内容是感慨国事、指斥奸邪、自伤身世和怀念陷区人民。这些内容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词人。以后的陈亮、刘过、刘克庄等,词作也多豪迈的爱国之音,被称为“辛派词人”。


辛弃疾还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词,这是退居乡间时的作品。词中使用白描手法,构成质朴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农家生活的片段和农民们的音容笑貌。此外,他在寄情山水之余,也写了不少内容消极的作品,反映出他思想倾向中的另一个方面。


辛词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运用上。首先,他善于熔铸古人的语言。苏轼开始用经史语入词,用散文笔调写词;到辛弃疾,更是大量地熔铸经史诸子中的语言入词。他在词中,巧妙地运用史事和典故借古喻今,寄托甚深。其次他还注意使用人民的口头语言,说来如道家常而又含意深长。辛词另一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比拟的手法借物抒情。作者将客观世界中静态的物体,想象成有思想情感的对象。这种手法苏轼的咏杨花一词已开其端,到辛弃疾手里又有了发展。此外,在词体上他还善于向前人学习,如《玉楼春》效白乐天体,《丑奴儿》效李易安体,说明他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现他词中富于现实意义的思想内容。


现存辛词共六百多首,有《稼轩词》四卷本及十二卷本传世。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②。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③。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④。把吴钩⑤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⑦。可惜流年⑧,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⑨。倩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简说】


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这时,辛弃疾南归已有五年。


上片一开始就点染出一幅江南秋景:流向天边的江水,苍翠凝愁的峰峦,夕阳垂地,孤雁哀鸣……这满眼秋色,引起词人无穷的感喟:七年前自己“突骑渡江”,满心以为报国的志向即将实现,哪里知道腰间宝刀空悬,至今一事无成。想到这里,不禁悲愤难禁,“把栏杆拍遍。”但还是没有人能领会自己的心情。


下片运用三个典故,将“登临意”曲曲道出。作者表示既不愿意象西晋张翰那样为莼菜鲈鱼而弃官南归,以名士风流自炫;也不想效法三国许氾只知购营产业而被有识之士耻笑。他赞赏东晋桓温的振旅北征,也迫切期待能提兵北伐,收复失地。可叹的是朝廷以主和为得计,主战派不受重用,作者也被投闲置散,难展抱负。如今登高望远,只能发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慨叹,与张孝祥《六州歌头》的“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相比,两人的爱国之情是一致的。


本词以写景入手,然后融情入景,汇成一片,孤愤直抒,豪气凌云。下片采用反衬手法,层层阐述,通过历史人物,反衬出自己“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心情。“休说”、“怕应”都是否定疑问的语气。末三句以反诘照应上片结句,开阖顿挫,显示出辛词雄浑悲壮的风格。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①,呈史致道②留守


我来吊古,上危楼③、赢得闲愁千斛④。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⑤。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⑥。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⑦。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⑧。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⑨。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⑩。


【简说】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左右,这时他正任建康府通判。南来已有七年。眼看隆兴和议(1164)之后朝廷苟安、不思恢复、自己所上《美芹十论》中的收复中原之策,亦被搁置。史致道是主张抗战的人物,曾向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辛弃疾对他是很为推重的。


上片以危楼所见的山川形胜、斜阻归鸟,引出兴亡满目的感慨。下片借用谢安指挥儿辈破贼及善处君臣之间二事,对史致道表示推重,同时也有所期望。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①


一轮秋影转金波②。飞镜又重磨③。把酒问姮娥④。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⑤。


【简说】


这是一首中秋词。上片问月。问为何白发早生。这与陆游《长歌行》中“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的句意相似,是由于功业未就、白发欺人而感到十分忧虑。下片写乘长风、上月宫,斫去树影婆娑的桂树,使人间清光更多。这里是有所寓意,如周济就说:“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宋四家词选》)则斫桂乃是暗喻去除朝廷奸邪之辈。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①


望飞来、半空鸥鹭②。须臾动地鼙鼓③。截江组练驱山去④,鏖战未收貔虎⑤。朝又暮。诮惯得⑥、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⑦。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⑧。人间儿戏千弩⑨。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⑩。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简说】


北宋潘阆、苏轼都写过观潮词,其中颂扬了吴儿踏浪为戏的灵活勇敢。而本词,先是纵笔极写江潮之盛,并用鸥鹭、鼙鼓、组练、貔虎等形容浪涛的汹涌。然后展示出江南踏浪儿的绝技。以下述史事,以吴国伍子胥因进忠谏招祸冤愤而死,越国范蠡则能功成身退,说明功名误人,不如早作退隐之计。这是作者因不受重用而发的愤激之语。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①


郁孤台下清江水②。中间多少行人③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④。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⑤。山深闻鹧鸪⑥。


【简说】


辛弃疾在淳熙二、三年任江西提点刑狱,官署在赣州。造口是他常经之地。本词先回忆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时人民遭受的苦难。如今向北远望,中原仍然沦陷敌手,而南宋朝廷文恬武嬉,不思恢复。“青山”两句,以江水奔逝,隐喻国势陵夷,难以收拾。自己远处客地,时值薄暮,耳边响起鹧鸪“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心头更因忧国忧时而悲愤难禁。词中那种痛心于国事日非的思想感情,曾经感动了后代许多爱国志士。


第84章 辛弃疾(三十首)(2)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①


落日塞尘起②,胡骑猎③清秋。汉家④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⑤。谁道投鞭飞渡⑥,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⑦。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⑧。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⑨。二客东南名胜⑩,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简说】


本词作于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小题目中指出是在扬州舟中和韵之作。杨炎正(字济翁)与他同过镇江时,曾作《水调歌头》(登多景楼),其中有这样几句:“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写出有心报国但又不被重用的苦闷。辛弃疾的和词,是船到扬州时写成,两人的心情是一致的。


上片是回忆。先写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完颜亮大举南侵;再写南宋军队在采石水陆并进,击退敌人。江上楼船来回游弋,防卫十分严密。然后写残酷贪婪的完颜亮,妄想一举灭宋,“立马吴山第一峰。”遭到阻击后,他在进退维谷的情势下被杀。那时辛弃疾刚到南方,年少气盛,看见这种胜利的场面,认为恢复有望,因而十分兴奋。


下片写目前。自从“隆兴和议”以后,恢复大计遥遥无期。这时辛弃疾南归已十六年,但却仍得不到重用。如今两翼已白,功业未建。此次重游旧地,想起当年情景,真有不堪回首之感。眼看国事日非,要想退隐吧,心尚有所不甘。结尾几句,通过“尝试与君谋”,反映出彼此矛盾复杂的心情。


摸鱼儿


淳熙己亥①,自湖北漕②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③,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④。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⑤。长门⑥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⑦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⑧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⑨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⑩。


【简说】


本词忧时感世,全用比兴。开头“更能消”两句概括上片词意,下面说因惜春而怕花开早,如今落红无数,则更为可惜。“春且住”是留春,并告以无归去之路。留春不住而怨春。这里隐指国势危弱,偏安之局,恐也不能长保,“画檐”两句,是以蛛网惹絮喻朝廷奸佞用卖国求和的谬论蛊惑君心。


下片转到自身遭遇。“长门事”几句,反用《长门赋序》之意,说自己虽入长门,还拟重新得宠,由于遭到妒忌,以致又耽误了佳期。这就是他在朝中的处境。他在《论盗贼札子》中曾说:“平生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下面提到纵以千金买得一赋,此情终无处可诉,这是和“怨春不语”呼应,同是怨到极处的诉述。“君莫舞”又作顿挫,警告奸小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仍是不平之语。最后是自己无可奈何的忱国之情,以斜阳烟柳、一片惨淡迷离,暗示国家前途的危险,但仍以劝慰之语作结,这也是“脉脉此情谁诉”之意。


辛弃疾写本词时年四十,这时他南来已有十几年,又适值调任之际,深感岁月掷人而去,报国又苦无路。在词里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枕愤之情,自己遭受压抑排挤的苦闷,从而透露出对执政者的怨恨。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指出本词:“词意殊怨……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悦。”说明词风虽因运用暗喻而显得委婉凄恻,但蕴含的情感却比较激烈。


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①,桃叶渡②。烟柳暗南浦③。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④。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⑤。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简说】


前人认为这首词写的是“闺怨”,实际是借闺怨以抒其志。词中先写晚春烟雨凄迷、落红片片,而莺啼不止;末尾又写花卜归期,音问难通,春光将尽而忧思未尽。这是用托物比兴的手法,通过写春意阑珊、写闺怨别情,比喻国事日非,恢复无期,从而表达出作者对国事的深切关怀和忧虑。


水龙吟为韩南涧①尚书寿甲辰岁②


渡江天马南来③,几人真是经纶手④。长安⑤父老,新亭⑥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⑦。算平戎⑧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⑨。


况有文章山斗⑩。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⑩。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简说】


辛弃疾退居带湖时,经常与韩元吉来往。韩元吉曾经奉命出使金国,并于便中察看敌情以及中原人心,准备待机恢复。后来看到朝政腐败,不能有所作为,便引退于上饶的南涧。


本词作于淳熙十一年(1184),词中先写“长安父老”盼望恢复;次斥主和权臣无视“神州陆沈”;再期望韩元吉“平戎万里”,把韩比做前代名相;最后表示自己也要“整顿乾坤”,为国效劳。


清平乐独宿博山①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②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③江南。归来华发苍颜④。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⑤。


【简说】


辛弃疾罢居上饶带湖以后,附近名胜如南岩、鹅湖等地都是他常游之处。博山本身状如庐山玉炉峰,近旁有雨岩、卓锡泉等,因此他也经常前往游赏。本词写他独宿博山的感怀,上片说室内的凄寂光景,只见饥鼠出没,蝙蝠翻飞,加上室外风骤雨急,“破纸”句写作者把风吹窗上破纸的瑟瑟抖动声当做是“自语”,更加突出他独自一人无聊的心情。下片说自己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如今已垂垂老矣。“布被”句笔力陡转,展示出一幅开阔的画面:“眼前万里江山”,说明作者日夜不能释怀的是祖国大好河山,即使被罢斥退隐,壮心仍然如初。


鹧鸪天鹅湖归①,病起作


枕簟溪堂冷欲秋②。断云依水晚来收。红莲相倚浑如醉③,白鸟无言定自愁。书咄咄④,且休休⑤。一丘一壑也风流⑥。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⑦。


【简说】


新秋的傍晚,略有凉意,红莲白鸟,悄然无声。“浑如醉”,“定自愁”,是写自然景物,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自从罢归以来,虽拟寄情山水,但毕竟不能忘情物外。感叹自己病后筋力衰退,正是切望为国效力的表现。


鹧鸪天送人


唱彻阳关①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②。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简说】


这是一首送行词。先劝人以身健为重,不要介意功名得失之事;再说人生以离别为恨事;末以世途艰险胜过江上风波作结。


青玉案元夕①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④,一夜鱼龙舞⑤。蛾儿雪柳黄金缕⑥。笑语盈盈暗香⑦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⑧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


【简说】


先写元宵灯节的场面。花千树、星如雨、玉壶转和鱼龙舞,都是形容巧夺天工的各色明灯。接着写观灯之人,有的是乘坐宝马雕车的贵眷,更多的是头戴蛾儿,雪柳的平民,大家都在凤箫声动、明灯漫舞中到鳌山下看灯。结末四句,借伊人的孤高自赏来表明自己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清平乐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蛮音相媚好①。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②,溪头卧剥莲蓬。


【简说】


这里先写农家茅屋,次写农家附近有流水青草,再写老农夫妇白发苍苍,且饮且谈。下片写他家三个儿子,大儿锄豆,中儿编鸡笼,小儿年幼,正在溪头剥莲蓬吃。


聊聊几笔,写出这一家五人的活动,简洁而又自然。


第85章 辛弃疾(三十首)(3)

贺新郎


陈同父自东阳①来过②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③于紫溪④,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鸶林⑤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⑥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泉湖吴氏四望楼,闻邻笛⑦悲甚,为赋《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把酒长亭说⑧。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⑨。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微雪。要破帽、多添华发⑩。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简说】


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陈亮与辛弃疾两人同游鹅湖,“长歌相答,极论世事”,盘桓十日。分别以后,又曾互相唱和,《贺新郎》五首反映出两人对“世事”的看法及深厚的友谊。词中充满着忧时爱国的感情,读来动人肺腑。


在小序中,先将写词经过介绍清楚,并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从二人相会、同游、分别,一直写到别后两地思念之情。上片极写陈亮,比之为陶渊明与诸葛亮。后者是陈亮素来推许的“英雄之士”,还特别肯定其用兵之道;辛弃疾誉陈亮为孔明,足见其推崇之高。与这样一位人物在相会十曰以后把酒话别,自然是不胜依依。两人所关心的无非是国家大事,最令人遗憾的是南宋小朝廷奸佞当道,偏安一隅,不思恢复,正如瑟缩在严冬中的残水剩山,只靠几朵梅花增添颜色,但毕竟如两三雁儿在宽阔的长空中回翔,太嫌孤单。


下片由人到景,由景到事,从剩山残水引出天寒、水深、冰合、路断的行路难之叹。这是写别后景况,又是对眼前局势的影射。令人焦虑的现实,使作者更为怀念志同道合的友人。


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前韵


老大犹堪说。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①。我病君来高歌饮,惊散楼头飞雪。笑富贵、千钧如发②。硬语盘空③谁来听,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重进酒,唤鸣瑟。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④。汗血盐车无人顾⑤,千里空收骏骨⑥。正目断、关河路绝。我最怜君中宵舞⑦,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简说】


辛弃疾在得到陈亮的和词后,就“再用前韵”写了一首词,这是对陈亮和词中视自己为知音,以恢复大计相勉励的答复。


上片自比好客的陈遵(孟公),而以忧国忘家的陈登(元龙)来比陈亮,并认为彼此气味相投,政治见解相同。由此回忆相聚时两人高歌痛饮,视富贵如毛发之’轻;所谈论的是横空而来,不合时宜的“硬语”。


下片痛斥畏敌苟安的思想。朝廷弃中原之地,而爱国志士却报国无路,正如骏马无所施展其千里之足。辛弃疾自淳熙九年被弹劾落职家居,而陈亮也因主战而受到诋毁,甚至被诬入狱;所谓“汗血盐车无人顾”,正是他两人遭遇的写照。但他们并不介意个人得失,仍然毫不气馁地期望被识拔任用。最后几句,勾勒出爱国志士陈亮的形象,作者比之为击楫中流、渡江北伐的祖逖,并期望他能担负起收复失地、统一全国的重任。


贺新郎用前韵送杜叔高①


细把君诗说。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②。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乍一见、寒生毛发③。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金屋冷,夜调瑟④。去天尺五君家别⑤。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⑥。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⑦。叹夷甫、诸人清绝⑧。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分裂⑨。


【简说】


陈亮对杜叔高的诗作评价很高:“叔高之诗,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气……可谓一时之豪。”(《龙川文集·复杜仲高书》)本词开头就从读杜仲高诗谈起,并以余音不绝的美妙之乐来形容,又极称其诗风的“奇崛森立”。借佳人薄命说明知音之难得。下片由于目前士大夫趋尚清谈,不思恢复,慨叹他们不以西晋清谈亡国为戒。夜半悲风起处,铁马铮铮作声,更使爱国志士不能释怀于南北分裂的局面而忧愤难禁。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①看剑,梦回吹角连营②。八百里分麾下炙③,五十弦翻塞外声④。沙场秋点兵⑤。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⑨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简说】


题目说是壮词,内容就是他当年在起义军中战斗生活的回忆。以此寄给陈亮,则是由于后者能够理解他写作此词的心情。


首两句从醉中不忘建功立业到酒醒梦回,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响亮的号角声,梦中的一段往事又浮现在词人的耳际眼前。号角声中展开了进行得很激烈的战斗场景:广阔的原野上,起义军的营盘星罗棋布,战士们用快刀分割熟牛肉尽情啖食,军乐声响彻四野。秋高马肥,正是沙场点兵,长驱出征的大好时节。


下片继续梦中情景:作者年少英勇,他身骑战马,迅若流星;拓开大弓,声如雷鸣。他斗志昂扬,所向披靡。末句一落千丈,既叹息陈亮的不遇,也感慨自己的失意。


这首词的结构密切配合内容,打破了上下片分述一事的传统写法。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境消失,从过去回到现实,一声忧愤的长叹不仅结束了全词,而且又与起首的醉眼看剑互相呼应。


鹊桥仙山行书所见


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醉扶孤石看飞泉,又却是、前回醒处①。东家娶妇。西家归女②。灯火门前笑语。酿成千顷稻花香,夜夜费、一天风露。


【简说】


这是写晚间山行,作者眼前出现了农村里娶妇嫁女、灯火笑语的镜头。接着又展开了更为广阔的千顷稻香的场面。在这里,作者不仅怀着欣悅的心情描绘了生动的农村风习,还对即将来到的丰收季节表示出极大的关注。


鹧鸪天黄沙道中①


句里春风正剪裁。溪山一片画图开。轻鸥自趁虚船去,荒犬还迎野妇回。松菊竹,翠成堆。要擎残雪,斗疏梅。乱鸦毕竟无才思,时把琼瑶蹴下来②。


【简说】


上片写初春时节,溪山如画。轻鸥、荒犬、虚船、野妇,使画面生意盎然。下片写松菊竹经冬不衰,还要“擎残雪”与疏梅斗妍,这一局面却被乱鸦破坏了。作者以松菊竹暗喻爱国志士,疏梅,乱鸦则隐指权贵、奸佞;字里行间,寄寓着退隐期间不忘国难的沉重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①,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②。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③。


【简说】


作者以宁静的笔调描写了充满着活跃气氛的夏夜。一路行来,有清风、明月、疏星、微雨,也有鹊声、蝉声,还闻到了稻花香。走得久了,忽然看到那家熟识的小店,可以进去歇歇脚,愉悅之情,油然而生。


贺新郎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①,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②。恨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③。我见青山多妩媚④,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⑤,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⑥。江左沈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⑦。回首叫、云飞风起⑧。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⑨。知我者,二三子⑩。


【简说】


辛弃疾退居期间以陶渊明为榜样,“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洞仙歌》)本词题目中亦点明是与陶渊明《停云》诗“思亲友”之意相仿佛。上片说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友好已寥寥无几,只有水声山色,互相慰藉。下片写陶渊明闲饮东窗,不慕荣利,远胜醉中争名夺利的江东士人。自己深愿步陶后尘,但又深惜知音太少。


第86章 辛弃疾(三十首)(4)

鹧鸪天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①。燕兵夜娖银胡绿,汉箭朝飞金仆姑②。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③,换得东家种树书④。


【简说】


题目中的“少年时事”,即是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这段往事。正月,作者从起义军中南下,正值金完颜亮先被虞允文大败于采石,又被部下杀死于扬州。他一路行来,看到南宋军队士气很盛,使他十分振奋,准备北返后加紧杀敌。但想不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暗害,致使起义军溃散。辛弃疾能闯入金营,捉住叛徒,并率万余人直奔南宋,这一英勇的举动是他生平难忘的壮举,直到晚年时想起此事,还是十分振奋。


面对现实,又引起作者深长的叹息。年华老去不能恢复青春,自己的“平戎之策”又不被采纳,只能种树栽花,消磨光阴,想来十分痛心。


贺新郎


别茂嘉①十二弟。鹈、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②。


绿树听鹈。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③。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④,更长门、翠辇辞金阙⑤。看燕燕,送归妾⑥。将军百战身名裂⑦。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⑧。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⑨。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⑩。


【简说】


本词借古代许多离别之事概括出蕴蓄着无限血泪的家国之恨。以暮春季节引人思念家国的几种啼鸟作为发端;末尾又以不知别恨的啼鸟作结,再一次衬托出国仇家恨的深重。


上片主要写汉代王昭君的辞别汉宫和陈皇后的退居冷宫,而以鹈,鹧鸪、杜鹃等啼鸟作为陪衬,反映出远嫁和幽居的愁怨。下片借李陵别苏武、荆轲别燕太子来寄托自己南归以后报国无路的心情。主要是以此抒发那“旧恨春恨流不尽,新恨云山万叠”(《念奴娇》)的国仇家恨,词意至此显得悲壮激昂,读后使人十分感奋。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诗特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①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③,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④,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⑤。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⑥。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⑦。


【简说】


这是作者中秋之夜饮酒到天将亮时的送月词,并模仿《天问》的格式提出了六个问题:


一问月儿悠悠,向何处去?


二问是否另外还有人间(地方),在那里这时(指地球上天快亮时)才见到月儿出现在东边?


三问天外(指宇宙)广阔无边,浩浩长风将把月亮吹到那里去?


四问月儿如镜,又是谁把它系住?嫦娥不嫁,又是谁把她留在月》


五问月中玉兔为什么能象虾蟆般地在海水中沉浮?(上文有月经海底之传说)


六问假如它们都安然无事,那末为何圆月又渐渐变成了一钩残月呢?


从这些提问中,表现作者对有关月亮的传说抱有一些怀疑,但又得不到解决。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


【简说】


这首词写江南农村而又有所寄托。上片写陌上桑树已经发芽,邻家也孵出了蚕种。绿草映着黄犊,红日照着乌鸦,构成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下片写远近的山峰、弯曲的道路和清澈的溪流。路边青旗招展,这儿是卖酒的人家。最后两句,是由溪头荠菜花想到城中的桃李花,显然有很深的寄托:生长野外的荠菜花活力如此旺盛,而城中的桃李花却禁不起风雨摧残而零落不堪。这是对抗战力量的歌颂,也是对苟安求和思想的讽刺。


西江月遣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①。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简说】


题目是遣兴,似乎是随意之笔,但作者先从借酒浇愁说起,再谈不能尽信古书,其中蕴含着对现实中许多问题的看法和不满。接着写醉后与松树交谈,运用拟人化手笔,显得活泼而又有谐趣。并用以反衬出退居生活的寂寞无聊。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①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②。舞榭歌台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⑥。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⑦。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⑧。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⑩。


【简说】


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辛弃疾六十六岁,在镇江做知府。有一次他登上京口北固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不由心涛澎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杰作。


上片赞扬了历史人物孙权,刘裕。孙权统治江南、击退强敌。刘裕(寄奴)起兵京口,两度北伐,收复沦陷百年的长安,尽管事随境迁,但当年喑呜叱咤的英雄,却一直使人倾慕。很明显,作者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也就是对当前主战派的期望和对苟安求和者的讽刺。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北伐,来和上片刘裕北伐相比较。指出刘裕由于准备充分而取得了胜利,刘义隆则因草率从事而招致失败;并希望当时准备大举北伐的韩侂胄能吸取历史经验以夺取北伐胜利。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结尾以老将廉颇自比,表达出老当益壮的战斗意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①。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②。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④。生子当如孙仲谋⑤。


【简说】


本词即景抒情,借古喻今,歌颂了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暗讽了南宋政府的妥协苟安。至于以坐断东南的年少英雄孙仲谋自喻,适足显出作者老当益壮的豪气。词中三用问答,自相呼应,活泼生动,如闻其声。


生查子题京口郡治①尘表亭


悠悠万世功,矻矻②当年苦。鱼自入深渊,人自居平土。红日又西沈,白浪长东去。不是望金山③,我自思量禹。


【简说】


大禹治水,万世之功。作者在《汉宫春》中说:“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亦是慨叹禹虽有大功,如今连凭吊处都没有,可说是极为沉痛了。上片写大禹当年风尘劳苦,疏濬河道,使人民免遭水灾之苦,而鱼亦得优游于深渊。下片写目前红日西沉,大浪滔天,放目远望,并非为了观赏风景,而是在思量大禹治水对后代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②,爱上层楼③。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④。而今识尽愁滋味⑤,欲说还休⑥。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⑦!


【简说】


这首小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时的题壁之作,信笔而写却跳脱自然,言浅意深,饶有情韵。


词的上片,回忆少年时代不知愁苦。青少年时代的辛弃疾,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为北方人民抗金斗争的精神所鼓舞。他不仅有报“君父不共戴天之愤”的壮志,而且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壮岁旌旗拥万夫”,毅然组织抗金起义,自信中原可以收复。真是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上片的核心。为了说明“不识愁滋味”,从反面来衬托——特意“找愁”。怎样找呢?爱上高楼,登楼远眺。这个登楼的行动本身,显示出少年英雄不凡的气概和昂扬振奋、乐观自信的精神。但登高的目的却是寻忧觅愁,“为赋新诗强说愁”,为了赋诗而勉强无病呻吟,抒写忧愁。无愁强说愁,还须登高以觅愁,从而反衬出“少年不识愁滋味”。词的下片写现在深深知愁。辛弃疾以“马革裹尸当自誓”,怀着捐躯报国的壮志投归南宋,本想协助南宋政权共建恢复大业。谁知,报国无门,被南宋朝廷忽而招之使来,忽而挥之使去,屡遭排挤打击,愁不寻而自来。识得“愁滋味”一层;“识尽”了愁滋味,二层;有许多愁想说,却又怕因言得祸,“欲说还休”,憋在心里愁上加愁,三层;愁绪难抑,非说不可,又不敢直说,便转口“却道‘天凉好个秋’”,四层。一层层地把“而今”的愁之深、愁之大的形象地写出来了。结尾两句,将沉郁得化不开的浓愁,融入轻淡的俏皮之中,以淡写浓,重话轻说,含蓄地表达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这首小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诗人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有力地讽刺和鞭挞了南宋统治集团。


第87章 辛弃疾(三十首)(5)

临江仙


探梅


老来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①。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②,为渠着句清新③,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④,归路月黄昏


【简说】


神宗淳熙九年(1182)至光宗绍熙三年(1192),辛弃疾落职闲居,在江西上饶北灵山下的带湖十易寒暑。这首《临江仙》即作于此时。


此词的旨趣,在上片最后二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以梅花比冰雪,诗词中常见,但多以韵胜,稼轩这两句则以格胜。他只见梅之精神,不见其体态,眼中只是梅的冰雪之姿,无丝毫花的柔媚之态,意境幽深,风骨棱棱。稼轩词笔力之劲健豪壮,于此可见。


不过,豪放不足以尽稼轩。只解豪放,流于粗犷,不是词的上品。辛词的胜场,在于笔力强而气息厚,浑浩流转。说稼轩可比诗中杜甫,就在这一点。上片豪放,排荡有气。若是下片仍以豪语出之,便过于直率,而流入粗豪一路。稼轩并不如此,“剩向”二句一笔挽回,另起一意。写梅亦即写自己。自己具冰雪之操,无软媚之态,可是如今既不能雍容于庙堂之上,也无缘驰骋于戎马之间,只能向空山餐秀色,为梅花写下清新之句,真是无可如何。无穷感慨,尽在不言之中,极含蓄,极沉郁。可知辛词与一味粗豪之作迥异其趣。第三句宕开一笔,写梅所处的环境。着一“带”字,颇有风韵。竹根、流水而带溪云,很有烟水迷离之致。它又是下句“醉”字的诱因和结尾的过渡。词人陶醉于玉溪幽美的境界之中,流连忘返,忽忽已至黄昏于是扶残醉而归。月色朦胧,加之以醉眼,归途中的景色,自不复记省。因探梅而陶醉,因醉而归,词人之心与梅之神息息相通,物我莫辨,于此可悟“浑不记”之妙用。英雄失路,唯求一醉以自遣的牢落心情,读者自能于言外领会。以浑成语作结,意蕴深远,形成“篇终接混茫”的境界。


水龙0吟


登建康赏心亭①


楚天千里清秋②,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③,献愁共恨,玉簪螺髻④。落日楼头,断鸿声里⑤,江南游子⑥。把吴钩看了⑦,栏杆拍遍,无人会⑧,登临意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⑩?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简说】


作者从1168年至1169年在建康任通判,这首词可能是这时所作。这首词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在南宋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愤情怀,它是诗人忠爱之心的表现,也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全词写景抒情,挥洒自如。写景,能选取清秋、落日、断鸿、西风等,创造悲凉的艺术氛围;抒情,酣畅淋漓,感人肺腑。陈廷焯说:“落落数语,不数王粲《登楼赋》。“陈洵说:“稼轩纵横豪宕,而笔笔能留,字字有脉络如此!”


鹧鸪天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经行几处江山改①,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望封侯②?浮云出处元无定③,得似浮云也自由。


【简说】


这首词是作者眼见国土日益沦陷,投降派仍然一意孤行,朝政日非,因而无限感伤之作。上片写上楼登高的动机,本是为了避愁散闷,不都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当沦陷的几处江山映入眼帘时,伤时哀世的愁绪不禁油然而生,“愁还随我上高楼”,不但避不开,而且浓重得令人心碎。真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联想到多少亲戚朋友,历乱伤时白了头,满腔悲愤难以倾诉。祖国不能统一,人已衰老,壮志难酬,一个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伟大的爱国者怎能不愁绪绵长而深悲!这“愁”与“悲”,深涵着社会与时代的内容,其分量是十分沉重的。下片故作旷达语以自我安慰。绍兴三十二年(1162),二十三岁的稼轩,抱着报效民族国家的宏愿,率众南归。其后便调来调去,辗转于江、浙、皖、两湖、赣等地为官。在十九年之间,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宿愿,而且屡遭打击、诽谤,终于在1181年,以“肆厥贪求,指公财为囊橐;敢于诛艾,视赤子犹草菅。凭陵上司,缔绪同类”的“罪名”被落职。此时,此境,此情,都寄托在这首词中。看似旷达之语,实质上却透露了词人内心的抑郁,揭示了词人欲避愁而不能的心境。明人王夫之曾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此词下片虽非“乐景”,却属“乐情”,词人似乎乐于出处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不一定挂印封侯,但却是莫可奈何之语,从反面更深刻地揭示了他内心的哀愁,并且曲折地表现了对破坏抗战、压抑抗金力量的南宋统治者的反抗。


定风波


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①


听我尊前醉后歌②,人生无奈别离何。但使情亲千里近;须信无情对面是山河。寄语石头城下水③,居士④,而今浑不怕风波⑤,借使未成鸥鸟伴⑥;经惯,也应学得老渔蓑⑦。


【简说】


这首词是作者“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时写的。上面写人之相亲,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深浅,并不在乎居处的远近。倘若情亲情交不衰,纵然相隔千里,仍如时时晤面亲密无间。只是建康那里,人地两生,初去,多少人心性难知,即使同居一处,也难免咫尺天涯,视同路人,不相闻问,互不关心。虽感冷漠,倒还不至遭暗算。倘所遇者,表面有些冷漠,内心尤其不可测,对这类人就不能不有所警惕了。以“须信”二字加以强调,用意即在于此。下片写建康那里,钻营狡诈的人不少,他们排斥异己,兴风作浪谋私自逞。肯定并鼓励意志坚强的范开,敢于正视现实,全然不怕政治风浪,要在政治风浪中“胜似闲庭信步”。结尾,虽也意在宽慰范开,但却蕴含着难以抑制的愤懑不平,是对丑恶现实曲折而有力的抨击。全词情深气壮,摇曳多姿。词中“寄语”一句的“水”,实际是暗指兴风作浪的人。照译成水,则词意不显,若直译成人,又与词面不合,因此译成惊涛骇浪,使语意双关,而不悖其原意。


满江红


江行,简杨济翁、周显先①


过眼溪山,怪都似旧时曾识②。还记得,梦中行遍,江南江北③。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④?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⑤。吴楚地,东南坼⑥;英雄事,曹刘敌⑦,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⑧。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⑨。叹人间哀乐转相寻,今犹昔⑩。


【简说】


淳熙五年(1178)秋天,作者在从京师到湖北的旅途中写了首词,寄给两位友人。他看到优美醉人的江景,不禁触景生情,联想到祖国长期陷入分裂状态,而自己多年劳碌奔波,南北还未统一,有家却归不得,悲愤心焦不可名状。他又感叹在这无所作为的时代,在这美好的东南之地,像当年曹操刘备那样大有作为的英雄人物,“被西风吹尽,了无尘迹”,现在再也找不到了。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苟且偷安,致使抗战派的理想不能实现。“楼观才成人已去,旌旗未卷头先白”,这是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沉痛控拆。


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①


举头西北浮云②,依天万里须长剑③。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④。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⑤,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⑥,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⑦,冰壶凉簟⑧。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⑨?


【简说】


这首登览词,即景抒情,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描绘一幅寂寥迷茫的图画,传达出词人郁闷的情怀。词中高瞻阔步,俯仰古今,透过个人的政治境遇来表现对景物的特殊感受,情与象会,深沉感人。


上片写登楼所见,以及由此触发起来的想象。登上双溪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原失地上空飘卷的浮云。爱国激情所致,随即生出“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的突发奇想。他念念不忘国事,幻想入水中去取出神剑来扫荡金人,可是他又顾虑到水上“风雷”、水底“鱼龙”的层层干扰。这所谓风雷、鱼龙,显然是指南宋朝廷里反对抗金的主和派。下片借景抒情,写的是壮志难酬、抑郁苍凉的心境:一方面发出“千古兴亡,百年悲笑”的感慨,流露自己对国家前途的无限关心;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元龙老矣,不妨高卧”的隐退思想。


这首词联系着历史传说写山川景物,联系着当时的政治风云写自然风光,把自己的政治情思寓于摇曳闪烁的形象与意象之中,用的是象征性的手法。辛弃疾的登览词,多写得豪放壮阔,这一首却写得沉郁顿挫,寄慨遥深。


第88章 辛弃疾(三十首)(6)

满江红


倦客新丰,貂裘敝,征尘满目①。弹短铗、青蛇三尺,浩歌谁续②?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国③。叹诗书万卷致君人,翻沉陆④。休感慨,浇醽碌⑤。人易老,欢难足⑥。有玉人怜我,为簪黄菊⑦。且置请缨封万户,竟须卖剑酬黄犊⑧。甚当年寂寞贾长沙,伤时哭⑨。


【简说】


辛弃疾生活的时代,是英雄伤时痛哭的时代。南归后被冷落的遭际,则使辛弃疾比别人更为深刻地感受着时代的痛苦,于是,长歌当哭,深沉的痛苦化入悲壮的旋律。这首《满江红》就是“借思古之幽弦,奏伤时之悲歌”的名作。此词,当为辛弃疾三十五岁依叶衡时所作。


上片开头连用三个典故,推出三个悲壮的历史人物,而又都是词人的自我写照。继而感慨议论,一气贯下,达到了“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艺术效果。下片转入旷达、解脱,使全词既慷慨淋漓,又富于摇曳曲折之美。数句都作旷达语,似乎盖世英雄辛弃疾,真要纵恣酒色,浪迹江湖了。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诗人伤时哀世的痛苦更难以消弥。结句承上而问,则是以反问的形式透露了,诗人内心无法摆脱的痛苦,揭示了词人欲作旷达却慷慨悲歌,欲作解脱却不能忘怀的心境。


粉蝶儿


和赵晋臣赋落花①


昨日春如十三女儿学绣,一枝枝不教花瘦。甚无情便下得雨僝风僽②,向园林铺作地衣红绉③。而今春似轻薄荡子难久。记前时送春归后,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④。约清愁,杨柳岸边相候。


【简说】


辛弃疾这首咏春(赋落花)词,不仅“绝不作妮子态”,而且别致、新巧、活脱生动,与那些伤春悲愁的诗迥然不同,完全是一副崭新的风貌,正如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所说:“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几道),秦郎(秦观)之下。”


上片写昨日春景,着一“如”字,形象地展现了春光明媚、繁花似锦的景象。词人笔下的醉人春光,犹如天真伶俐的少女初学绣花,那一枝枝的鲜花,都绣得硕大丰盈,姹紫嫣红。以少女绣花比喻春光之美,不仅十分贴切,而且形象更为鲜明生动,充满着春的活力。“甚无情”以下四句,词人笔锋陡转,出现了狂风暴雨对繁艳的春花的无情摧残。通过“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的景物转换,揭示出词人内心的怨恨情绪,而把惜花惜春的心意抒发得婉转缠绵,深切感人。下片写今日春去难留的秋绪。过片着一“似”字,把落红春归比作毫无情意的轻薄荡子。这与开头用少女绣花来赞美春光,形成了鲜明的反向对照。“记前时”以下,写去年送春归时的奇妙联想。如果把一江春水都酿成醇和的美酒,就可以在杨柳袅娜的岸边,等候着“清愁”,把酒共留春光。末二句寓情于景,在深沉中荡漾着激情,凝重中蕴含着灵秀。最早用江水来喻愁的有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以春水滔滔奔流,喻愁思的无限。辛弃疾则反其意,说消愁浓酒多如春水,只要谁有“清愁”,总是可以消得了的。对连大诗人杜甫也认为“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落花,辛弃疾不仅不哀不伤,而且写得疏朗、别致,富有情韵,和那些伤春之作实不可同日而语。


近人夏敬观评此词说:“连续诵之,如笛声宛转,乃不得以他文词绳之,勉强断句。此自是好词,虽去别调不远,却仍是秾丽一派也。”此论极中肯綮。在辛弃疾描写春光的众多词章中,这首确是别具一格。全篇抒写惋惜春光流逝的情思,一气贯注,寓意深沉。词的比喻形象贴切,风格绮丽婉约。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①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②。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③。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④。


【简说】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这时辛弃疾被叶衡推荐为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到南宋已十二年。


词的上片写景。开头连用两个生动比喻,对青山作了生动的描绘。“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前一句用拟人手法,写青山和人一样,也景仰高人,想同高人促膝谈心,对面谈政,这样描写,不仅反映了青山的高贵品格,而且含蓄地倾诉了自己的理想与愿望;后一句用拟物手法,写连绵不断的青山联翩而来的万马,不仅赋予青山以人的灵性,描绘出它的奔驰态势,也表达了作者对跃马扬鞭以杀敌报国的渴望。但青山在烟雨中时隐时现,低回徘徊。人们盼望它,可它始终没有来,这反映了作者由于报国壮志难酬而产生的苦闷情绪。词的下片抒情。作者继续驰骋想象的翅膀,以沙鸥作比,抒写自己的卓见:“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在古典诗词中,人们常常把头发变白同愁紧密联系在一起,白居易说“我为愁多白发垂”,苏轼也说“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言”两句概括了白、苏的诗意,作者的目的则是要用以反衬自己想法的正确,说明愁不会把人压倒。妙在不直说,而是即景生情,借沙鸥而反诘,从而证明发白同愁无关。这两句词虽然是从白居易《白鹭诗》“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脱化而来,但白诗语调舒缓平直,而辛词则高亢激越。这样描写,不仅表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而且形象具体,用意含蓄,令人味之不尽。


汉宫春


会稽秋风亭观雨


亭上秋风,记去年嫋嫋②,曾到吾庐③。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④。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⑤。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⑥!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⑦。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⑧。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⑨。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⑩。


【简说】


这首词作于嘉泰三年(1203)中节之前,时作者在绍兴做官。辛弃疾对自己的被起用,既抱有“叶公岂是真好龙”的疑问,又希望趁此一展身手。这首词中的豪壮和悲凉交织的情调,当是作者这种矛盾心理的反映。


上片写看到秋风嫋嫋,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和北方的故土。作者用“山河举目无异,风景非殊”来表达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又用“茫茫禹迹都无”,来感叹南宋朝廷长期苟且偏安所造成的严重恶果。“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中的两个典故,深沉有力的抨击了南宋朝廷和投降派,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程的忧虑。


下片据题立意写怀古的内容。所怀念的人物首先是汉武帝和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汉武帝则不仅有雄才大略,还善于发现人才和重用人才。作者抚今思昔,为当今没有汉武帝这样雄才大略的人物而愁苦。友人劝他弃官归家,他深知“江南久无豪气”,批判了这种消极隐退的思想,自己仍壮心不已,秋夜挑灯耽读《史记》,从古代英雄人物身上汲取力量,增长豪气。


此词艺术手法上的主要特征是大量用典。主旨在怀古,所选用的典故,其匠意近于史,意蕴深厚,兴致繁富,读后,恰如聆听一首交织着庄重、沉思、忧愤、悲壮等各种情绪的多乐章交响曲。煞拍余音袅袅,具有很强的内蕴力度。


第89章 程垓(二首)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有《书舟词》。词有光宗绍熙王偁序。


酷相思


月挂霜林寒欲坠。正门外、催人起。奈离别、如今真个是①。欲住②也、留无计。欲去也、来无计。马上离魂衣上泪。各自个、供憔悴③。问江路梅花开也未。春到也、须频寄。人到也、须频寄④。


【简说】


毛晋《书舟词跋》指出“其(程垓)《酷相思》诸阕,词家皆极欣赏,谓秦七、黄九莫及也。”本词能采用民歌回环复沓的格调,抒写出离别时欲留不得、欲去不舍的矛盾心情,还有别后两地相思,无可排遣,只能折梅以寄深情。给人的印象是不落俗套而又清新可喜。


卜算子


独自上层楼,楼外青山远。望到斜阳欲尽时,不见西飞雁①。独自下层楼,楼下蛩声怨②。待到黄昏月上时,依旧柔肠断。


【简说】


先写上楼望断云山,直到夕阳西下,不见雁归传书。再写下楼听蛩声、见月上,由于形单影只而肠断泪落。


第90章 陈亮(九首)(1)

陈亮(1143~1194),字同甫,永康(今浙江县名)人。光宗绍熙四年(1193)考取进士第一名。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厅公事,未赴任就去世了。由于陈亮力主抗金,倡恢复中原、统一南北之议,触怒了主和议的贵官幸臣,因此曾几次遭受迫害。他是辛派词人,与辛弃疾交谊亦很深。所作爱国壮词豪气磅礴,读之令人感奋。有《龙川文集》三十卷,现存词七十四首。


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①使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②。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③。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④,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⑤。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⑥。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⑦。万里腥膻如许⑧,千古英灵安在⑨,磅礴几时通⑩。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简说】


自从高宗以来,朝廷一贯媚敌求和,派往金国的使者亦多屈节辱命。对于这种可耻行径,陈亮深感不满。在本词中,他以乐观豪迈的语调指出:南宋的“堂堂汉使”,虽然在目前还免不了要躬身向“穹庐拜”,但深信将来必定会有报仇雪耻、扬眉吐气的一天。词中的情调与当时朝廷上萎靡不振的气氛恰成鲜明的对照。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认为这首词“可作中兴露布读,”足见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满江红怀韩子师尚书


曾洗乾坤①,问何事、雄图顿屈②。试著眼,阶除当下,又添英物③。北向争衡幽愤在④,南来遗恨狂酋失⑤。算凄凉部曲几人存,三之一⑥。诸老尽⑦,郎君出⑧。恩未报,家何恤⑨。念横飞直上,有时还戢⑩。笑我只知存饱暖,感君原不论阶级。休更上百尺旧家楼,尘侵帙。


【简说】


韩彦古,字子师,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儿子,官至户部尚书。本词颂扬了韩世忠的北伐“雄图”,也慨叹他因力排和议而遭到压抑。上片主要写韩世忠,韩曾建议乘金人废傀儡刘豫这个机会,出师北伐,恢复中原。因秦桧主和议而未能付诸实现。他也曾在黄荡之战中以少敌多。并曾使金军受困几十日,后以侥幸脱逃。词中的“幽愤”、“遗恨”,就是指上列二事而言,这样,韩世忠的“忠勇”也就可以想见了。下片不仅寄厚望于韩子师,并对自己报国无路、失意沦落的处境表示悲愤难平。


念奴娇登多景楼①


危楼还望②,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③。鬼设神施④,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⑤。一水⑥横陈,连岗三面⑦,做出争雄势⑧。六朝⑨何事,只成门户私计⑩。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疆对。


【简说】


本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由于上一年十月高宗去世,反对抗战的阻力有所减退,因此陈亮就抓紧时机,在这年春天来到建康和镇江观察形势,为向朝廷上书寻找具体依据。词中表达了作者坚决主张北伐、反对苟安江左的明确立场,还直接指斥以长江为南北天然分界的谬论。后此一年,诗人杨万里曾以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的身份来到镇江,因为感叹朝廷依赖天险,不自奋发图强,而有“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之句,可说是微婉多讽,慨恨良深。二人所用的手法有所不同,若论针对时势、陈述政见,可说是所见略同。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


老去凭谁说①。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②。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③。犹未燥、当时生发④。二十五弦多少恨⑤,算世间、那有平分月⑥。胡妇弄,汉宫瑟⑦。树犹如此堪重别⑧。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⑨。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⑩。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龙共虎,应声裂。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