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意思是说用怨恨来回报怨恨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能够宽恕别人的地方就尽量宽恕。做事不要做绝,须留有余地,也不要与人结怨,理解是相互的,误解也是相互的。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得饶人处且饶人,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有一位王某,平常与曾某交情很好。王某见曾某的妻子长得漂亮,就设计诬陷曾某下狱,暗中买通狱吏,将曾某打死在狱中。而后,王某打算请媒婆向曾某妻子提亲。可是一日,到寺院上香,被和尚点化,如果不改恶从善,不出一年,必定暴病而亡,死后还要下地狱。他心中后悔不已,也就放弃了计划。
王某对和尚的话深信不疑,便将曾某的父母妻子接到自己家中,细心照料十分周到。这样过了几年,把他的家资耗去了一半。曾某的父母过意不去,想把儿媳嫁给王某做妾。王某坚决推辞,奉养更加尽心。
又过了几年,曾某的母亲患了重病。王某端汤送水照顾入微,就像亲儿子一样孝顺,曾母临终时说:“长期以来接受你的厚恩,来生如何报答?”王某一听,急忙向曾母叩头,磕得头破血流,将当年陷害曾某的隐情全部说了出来,请求她到阴司见到儿子为他解释冤仇。既然王某已经像亲儿子一样赡养侍奉自己,而且承认了罪过,曾母当即慷慨地答应了。曾父也很开明,亲手给曾某写了一封信,放在曾母的袖子里,嘱咐她说:“如果你死后真的见到我们的儿子,就把这封信交给他,如果他还想着报仇,我就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将来黄泉之下我也不会原谅他。”
后来,曾母去世,王某为曾母操办丧事,在挖墓地时,由于疲劳困乏,就和衣睡在了墓地旁边的一棵大树下。他忽然听到耳边有人大声说:“冤冤相报何时了,冤仇已经解除了。不过,你有一个女儿,我儿子还未娶妻,怎么办你应该知道吧!”王某受惊而醒。也就把女儿嫁给了曾某的儿子。后来,王某寿终正寝,没有遭遇到任何灾祸。
面对必不可解的冤仇,王某悬崖勒马,采用了唯一有效的亲情去化解,终于冰释前嫌,皆大欢喜。像这样的杀身之仇都可以化解,那还有什么冤仇不可以化解呢。冤冤相报何时了,得饶人处且饶人,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吧。
申明:故事素材取材于《阅微草堂笔记》,首段和末段评论是本人感悟,在于借故事以明理,借故事以化人,借鬼怪喻古今,请不要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