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 官帽
明清时期桐城文风昌盛,留下了“中国文都”的美誉。尽管桐城仅为一县,这个称号倒名不虚传,看看清末的一个桐城老秀才就明白了。
许奉恩(1816—1878),字叔平,号兰苕馆主人,清桐城黄华里人。
许奉恩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许鐄中庚子(1780)举人,历任湖南安仁、安福、会同等县知县。父亲许丙椿是个文人,著有《易萃》《园诗文集》等。许奉恩自幼聪聪慧,博览群书,地方官与学官视为其奇才,曾桐城第一成为廪生,亦即秀才。
《里乘》书影
科举仕途上许奉恩相当不顺,多次参加乡试皆落榜而。中年之后运气更差,清咸丰三年(1853)正月十七日(2月24日),太平军攻克安庆,地方连正常的科举考试都不能朝廷,许奉恩仅以秀才终其一生。著有《里乘》《兰苕馆诗抄》《兰苕馆文品论诗合抄》《转徙馀生记》等,大散佚。
文房四宝
许奉恩是一个饱学之士,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诸多出自许奉恩的著述。
成语“聪慧绝伦”,出自许奉恩《里乘》卷二:“时子已十岁,聪慧绝伦,自塾中唤归拜母。”
成语“坐视不理”,出自许奉恩《里乘》卷三:“君职司爽鸠,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将何以辞其责也?”
成语“万籁俱静”,出自许奉恩《里乘》卷三:“漏二下,行踪已绝,万籁俱静。”
成语“始料不及”,出自许奉恩《里乘》卷三:“大盗斯得,我固始料不及此也!”
成语“男才女貌”,出自许奉恩《里乘》卷四:“尝见世有男才女貌,往往限于门第而不能如愿者,处此境地,尤要确有把持。”
成语“奔腾澎湃”,出自许奉恩《里乘》卷五:“狂风暴作,湖水奔腾澎湃,势如千军万马。”
成语“大度豁达”,出自许奉恩《里乘》卷五:“公大度豁达,殊不介意。”
成语“居无定所”,出自许奉恩《里乘》卷六:“我居无定所,君盍告我所寓,暇当相访耳。”
成语“难弟难兄”,出自许奉恩《里乘》卷七:“然难弟难兄,亦何酷肖若此!”
……
文房四宝
许奉恩的《里乘》,通常被视为文言小说集,学界称《里乘》《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皆千古不磨之作”。《里乘》实际上是一部野史,并非虚构的小说。许奉恩的《里乘》由于囿于史实,影响作品的可读性。
许奉恩《里乘》有一则同时代官员张其仁的故事,写得颇为传奇。
张其仁(1802—1857),字静山,大理喜洲人,清道光乙酉(1825)举人,次年进士,历任四川昭光、江津等县知县,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擢新安知府。
清代官员
张其仁刚到新安府上任,就遇上两户为争一处坟山的案子。张其仁细阅案卷,结果大吃一惊:这案子发生于嘉庆十九年(1814)),到现在竟然三十多年了!
数届前任之所以无法结案,是因为双方都没有证据,谁都拿不出那块坟山的地契。
打这起官司的,一个是名门望族子弟,且是候补郡丞;另一个是七十岁的老者,是寒酸的老生秀才。双方都空口无凭,又都不松口,旁证的说法又不一致,官员不好判决那坟山到底是谁的。
张其仁接手后,通知双方五天后到现场,自己当场判决。
清代文人
现场判案这天,围观的人人山人海:三十多年的案子新知府要现场判,大家都过来看热闹。
张其仁当着众人的面,先将争讼双方狠狠训斥了一顿:三十多年来,你们只顾争讼,阻挠对方祭祖,简直不是东西!
围观者一听,大叫骂得好。两个当事人,被骂得伏地连连叩头,声称自己对不起祖宗。
桐城文庙
张其仁接着说:昨夜我已求神灵明示,你们两家的是非真伪已经知晓。难得你们二人都是祖宗的孝子贤孙,为能祭祖争讼多年,劳苦奔波。在我宣判之前,你们二人不管是坟主的真子孙、假子孙,都该叩头以了心愿。但宣判之后,假的就不要乱认祖宗了。
张其仁让人写了两个阄,分别写着“先”字与“后”字,谁抓到“先”字就先叩头。
老秀才抓了个“先”字,大庭广众之下,老秀才颇为尴尬,在坟前叩了三个头。
桐城
候补郡丞来到坟前,失声痛哭。边哭边说:不能保全祖宗坟墓,实在是子孙的奇耻大辱。万一神灵托梦不灵,祖宗坟地落入他人之手,自己就是不肖子孙。
想到自己可能永远不能祭祀祖宗,候补郡丞悲痛得昏厥过去。
张其仁大声问围观者:坟地是谁家的,神灵知道,你们知道吗?
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肯定是郡丞家的!
老秀才这时面红耳赤,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张其仁当众质问老秀才为何要诉争别人家的坟地,老秀才只好坦白:自己知道郡丞家丢失了坟地地契,想浑水摸鱼,据为己有。
两家地位悬殊,跟修补郡丞比,老秀才属于弱势。人们习惯同情弱者,但弱者并非都是善类。历任知府都存有思维定势,认为是郡丞仗势欺人。但苦于没有证据,最后就不了了之。
当然,张其仁这种断案方法,放在现在肯定不灵了。
文房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