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郁郁葱葱造句-郁达夫就像一堆灿灿的金子埋藏在一堆碎铜烂铁之间,被忽视了多年

郁郁葱葱造句-郁达夫就像一堆灿灿的金子埋藏在一堆碎铜烂铁之间,被忽视了多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11 03:21:00
阅读:
一个转折的时代,它的意义往往要许多年后才能看清。

五四以后的那个历史阶段,回头来看,大师辈出,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时代了。一方面,它是一个苏醒解放的时代,另一方面又是集中国数千年历史最黑暗的时代。异族侵略,军阀混战,官僚政客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政治腐败到极点。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个很有名的譬喻,他说当时的中国就好比一间没有窗的铁屋子,外力很难将它拆毁。铁屋子里的人一直在昏昏睡着,千百年来相安无事。突然有几个人振臂一呼,将他们给叫醒了,结果问题也来了。他们知道自己的住 境后,也想挣扎,也想拆除这座铁房子,可是铁屋子根本拆不坏,他们自然也逃不出去。这种清醒的死法,会更痛苦。


这个譬喻说的就是“五四”之后的国情现状。铁屋子没破,被囚禁的人们却已经被惊醒了。“他们的烦恼悲哀真像火一样烧着,潮一样涌着,他们觉得这冷酷如铁,黑暗如漆,腥秽如血的宇宙真一秒钟也羁留不得了。他们厌这世界,也厌他们自己。于是,急躁者归于自杀,忍耐着力图革新。革新者又觉得意志总抵不住冲动。则抖擞起来又跌倒下去。……他们的心里只塞满了叫不出的苦,喊不尽的哀。”(《闻一多全集。》)


这祖国,是他们不爱,又不得不爱的

1913年9月,一个晴空浩荡的早晨,17岁的郁达夫带了几部线装书着半新不旧的一桩,从上海码头搭上了去日本的航船。这时的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已成为一个新兴强国。对于留学国外的这些青年们来说,不得不承受一种弱国子民的屈辱,还有一种怀乡病的缠绕——这祖国,是他们不爱,又不得不爱的——以及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失望。


郁达夫到了日本后拼命读书,终于在第二年的3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拿到了“官费”。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郁达夫处处受到日本人的歧视。这种歧视,只能无奈地接受,别无选择。他喜欢过一个日本女孩,为她写了不少情诗和日记,爱得很深,可是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出于弱国子民的自卑心理让他放弃了心爱的人。这一切,郁达夫表面上虽然表现得很平静,可是内心却涌动着一种比暴怒、更加愤懑的情绪。


这是一种已入膏肓的“时代病”

人生从十八九到二十来岁,总是要经过一个浪漫的抒情时代的。而郁达夫的青年时代,却是身处异乡,无时不刻的屈辱,没有一点不是失望,没有一处不是忧伤。一切经历的不幸,如山如海的苦闷,化作一股很难控制的涌流,时时在他体内涌动激荡,成了侵入周身每一个细胞的“毒素”,以至于他每天都是郁郁的。跑上北又弄不好,跑上南又弄不好。看到的一切都不顺心,一切都是触动他愁绪的因子,这是一种已入膏肓的“时代病”。


留学日本十年,最让他着迷的是可以读到大量的西方文学。他整天捧着书,与法国的卢梭、英国的王尔德、俄国的屠格涅夫隔空对话,也是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最后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来到日本的第八年,他生了一场大病。在医院里,他完成了酝酿多年的中篇小说《沉沦》。


这是郁达夫的第一本小说,讲述了一个病了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夹叙着现代人的苦闷、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小说在上海一经发表,立刻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接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们。郁达夫说的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公开”的“秘密”,谁都会做,可谁也不会去说。


人是为自己而活的

正因为郁达夫真实地表达了当时青年人的苦闷心理,与青年的思想情感紧密地相契合,所以在年轻人中间引起了巨大的共鸣。这部小说自出版后,连印十余版,发行量超过了3万册——这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销量——当时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的销量也只有8000册。《沉沦》使这位25岁的中国留学生一夜成名。


以前,人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他人而活,人完全活在社会关系里。而五四开始后,中国人意识到人是为自己而活的。正如《沉沦》的主人公在日记中写的那样:


“知识我不要,名誉我也不要,我只要一个能安慰我体谅我的“心”。一副白热的心肠!从这一副心肠里生出来的同情! 从同情而来的爱情! 我所要求的就是爱情! 若有一个美人,能理解我的苦楚,她要我死,我也肯的。 若有一个妇人,无论她是美是丑,能真心真意地爱我,我也是愿意为她死的。我所要求的就是异性的爱情!”


郁达夫说:“写《沉沦》的时候,在感情上,一点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只觉得只能照那么的写。”他说,就像一个人冷不防地打了你一下,然后你就下意识的的叫了出来,根本不会去自己去觉察,或者说是在意叫的好听还是难听,完全是一种心底里有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




一个衣衫褴褛的外表下仍然德馨的君子

他的故事,单独看很无聊,有时候甚至会觉得太琐碎。可是在当时,在一个冷酷的令人窒息的社会,从来没有人如此表达过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对于一个正处在性欲最旺盛的青春发动期的青年,“爱”往往成为特别强烈的需要。当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一切郁积都会涌向这个最脆弱之处,寻求突破。甚至会饮鸩止渴,不惜一切。各种各样的生的时代的苦闷转化为情欲的苦闷,这也正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驱动力。


郁达夫敢用笔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这种写法扩大了现代小说心理和道德的范围。但是,或许是这样,真正能直面人生,直面自己的代价太大了,以至于后世很少再能见到这样的作品。


郁达夫的文章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外表下仍然德馨的君子,就像一堆灿灿的金子埋藏在一堆碎铜烂铁之间。可以说,郁达夫在新文学的早期就踏上了一座高峰,直到今天,仍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