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释迦摩尼拈花不语,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到底有何玄妙?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
禅宗起源
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晚年,将要涅槃之前,有一次在灵山大会上,娑婆世界的管理者大梵王“方广”请佛宣说过去没有说到的最上大法,并献上一朵珍稀美妙的“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
尔时如来,坐此宝座,受此莲华,无说无言,但拈莲华。入大会中,八万四千人天,时大众皆止默然。
如来佛但拈莲花,一言不发,八万四千天人,一时均默不作声,都在思索世尊用意何在?
只有长老摩诃迦叶心领神会,破颜微笑。
佛见状,告诉他:“是也。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付属摩诃迦叶”。
释迦牟尼佛这一段话,就是禅宗起源。佛的几句话,可以说是禅宗的的玄妙所在,摩诃迦叶因为心领神会,而成为西天禅宗初祖。
那么,释迦摩尼拈花不语,摩诃迦叶破颜微笑,到底有何玄妙?
先来说一下佛的几句话,应该怎么理解
正法眼藏——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即正法,不灭不没,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
心眼一体,彻见正法,就是正法眼。正法眼藏,即本心可以洞彻万法的境界。
涅盘妙心——即如来藏性,也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自性真如
实相无相——实相即是无相,正如佛在《金刚经》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微妙法门——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固定法门,所以微妙
重点说一下,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是什么意思
教外别传,不是说佛教以为外的人不要传授。教,本意为教化,禅宗认为“佛性本具,人皆可顿,当下即是,个个成佛”。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皆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八万四千法门,只不过是借助的工具而已,实无一法可说,无一法可得,所以说自性实在教化之外
别传,即另外的传授。不依赖、不局限于言传身教的传授方法即是教外别传
那么不依赖言传身教,又怎么传授呢?
不依赖,并非不借助,只不过是不拘泥,不执着而已,所以,不立文字,不是不用语言文字
禅宗所谓不立文字,并不是说不用文字,不用语言。所谓迷时师度,有困惑的时候就要通过语言文字来学习,领会其中的意思,激发自己的悟性,但是,你不能拘泥局限于文字,不能咬文嚼字。所以,不立文字,实指不拘文字,不执文字
就像你要赏月,不知道月亮在哪里,人家给你指出月亮的所在,那么,你直接赏月就是了,不要盯着手指看。因指见月,得月亡指,就是这个意思。
教外别传,也就是说,在佛教的言说经教之外,另外开辟一条途径来传播这个禅,这就是佛以拈花不语示现摩诃迦叶的本意。也就是说,释迦摩尼拈花不语,意在使众人领悟:禅宗不同于以往的修持方法,不以言说经传,而是以心传心,我不用说什么,你也不用想什么,去体会去感受这美好的境界就行了
感受什么境界呢?
一切境界,安详静谧,合而为一,祥和美妙,感同身受,不要去分辨思索
外不着相,内不断灭。色空不异,诸法空相
觉空而不守空,守空即是歧途,色空无二,本妙觉明,明明了了
那个妙明的本心,悟到就是,一说却又不是。也就是说,禅宗的要义,即在于: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西天禅
摩诃迦叶得佛祖心传之后,同时得到佛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摩诃迦叶由此被尊奉为第禅宗第一祖。
佛陀涅盘后的九十天,由五百大阿罗汉的常随弟子,公推摩诃迦叶为领袖,主持了第一次佛教三藏(经、律、论)经典的集结
三藏结集后不久,摩诃迦叶对阿难念了四句偈语“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把衣钵传给阿难,阿难即西天第二祖
这以后,西天禅历代祖师皆以四句偈语心传正法眼藏,如来衣钵一直传到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禅宗义理
梁武帝时期,菩提达摩来到中国开始传道,成为本土禅宗的第一代祖师。
尔后,经二祖惠可大师,三祖僧璨大师,四祖道信大师,五祖弘忍大师,传到惠能大师为六祖。
禅宗虽然起源于西天禅,但是和大乘佛教的四禅八定并不是一回事,禅宗并不特别看重禅定,虽然也有坐禅一说,但是含义并不一样——于一切相心念不起,名为坐;自性如如不动,名为禅。
禅宗完全打破了一切教化、规矩束缚。不仅仅不立文字,甚至舍弃知解,抛弃经教,诸如丹霞禅师烧佛像取暖,德山呵佛骂祖这样的事屡见不鲜,禅宗此举就是为了破除一切执,消除分别,才能不起妄念,妄念即灭,自性显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一体无二——凡夫即佛,自性本无分别,烦恼即菩提,正如惠能大师在《六祖坛经》所言“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形式上的东西都不能障碍了心的本性,也不能桎梏心的自由通透,这才是禅宗的真正义理所在。
这里是悦读国学,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