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今晚利用这个时间,不妨碍大家的生产,请大家到这里来谈一谈。”1949年5月23日晚,叶剑英与时任北平市委书记的彭真一起,主持召开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座谈会。被叶剑英亲切称呼为“同志们”的,不是党内的干部,而是当时对党颇有微词的小商贩,要谈的问题也很棘手——“整顿市容”。
政府安置失业人员
北平解放之初,全市共有摊贩4.5万户,他们大部分设在交通要道两旁,沿大街两侧直逼街心,多达三四层甚至七八层,行人通行困难,交通事故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商家害怕被当成资本家,就减小目标,摆起小摊,一边逃税一边装穷。
一开始提出“整顿市容”的口号时,摊贩们很反感,“整理什么市容,我们肚子里还没有内容!”对于政府提出的“择地迁移”,摊贩们虽不敢公然反对,但却表示“要搬都得搬,要不搬都不搬”。
北平当时已经被定为首都,全世界的目光都往这儿看,到底该怎么办呢?于是,有了叶剑英与小贩们座谈的这一幕。
“摊贩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现在,你们生活很困难,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完全知道,我们应当帮助大家从事生产,以求逐步克服困难。”正如文件里所写,市委并没有把小商贩看成单纯的“市容”问题,而是当成社会问题来处理的。
“国民党把人民当作毛驴,对毛驴用打的办法来管,对人民也用打的办法来管。”共产党管理摊贩的态度又是什么呢?叶剑英坦言:“对于摊贩问题,过去我们没碰到过,所以要和大家商量一下,如何管理,如何管得好。”
本来带着抵触情绪而来,等着接受整治的摊贩们对叶剑英的谦逊态度大感意外,也深受感动。“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不会把摊贩搞得不能活。”在一番语重心长的劝慰之后,摊贩代表们的思想工作做通了,具体政策落实起来就容易了。
经过近两个月的整顿,国民党屡次用鞭打、驱逐、逮捕等手段“取缔”、“整饬”而始终未能解决的矛盾,成功化解了。
约有3.3万多户摊贩就地整顿,原设立在闹市、妨碍交通的1.1万多户摊贩迁入了11个新建的市场。此次整顿不仅使街市变得井然有序,迁入新市场的摊贩也享受到了各种优惠政策,可谓双赢。
政府不仅为新市场解决水、电、交通等问题,而且在决定“就地整顿”或“择地迁移”时,还进行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像迁移后市场有无亮点,市民购买零星物品是否便利等都考虑到了。改行修理自行车、擦皮鞋的摊贩是否能维持生计,如何减税等,也都做了周到的安排。
8月9日,叶剑英在北平市各界代表会上满意地说:目前4万多户摊贩,均能各得其所,交通秩序也有了显著的进步。
原标题:叶剑英问计小摊贩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孙文晔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