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语文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考语文正在悄然发生六大变化! 看完直冒冷汗..

语文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 高考语文正在悄然发生六大变化! 看完直冒冷汗..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0 20:13:43
阅读:

在很多同学眼里,语文就是一门“上课不听也ok”的科目,都认为在高考中语文很难拉开差距。但是,你别不信,这门广大考生认为很难拉开差距的科目,正在变得越来越难!只不过很多人没注意到而已。


在2019年高考大纲出炉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在《中国考试》2019年第一期发表署名文章《新时代的高考定位与内容改革实施路径》,对新时代的高考任务、使命、目标,以及“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在今后的高考命题中如何体现,进行了最新阐述——


“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涵盖了考查目的、考查内容和考查要求:


“ ”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


“ ”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


“ ”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那么,高考语文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育部考试中心在最新的考试大纲中,着重强调了高考“考什么”,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科课程标准》,也首次提出凝练“ ”。


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特定情景之下有语文应用的能力。 这几年的作文题目都非常鲜明的围绕这个目标设计。如给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如 ,如新时代浙江学子,等等。这些都是贴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的特定“场景”,要求考生在某些场景下做出相应的表达,其实就是语文能力最真实的体现。所以,学习哥认为这体现的是语文学习不是美而无用的、而是可以应用到生活中的。


训练考生正确、规范地使用中国语言文字,促使他们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更加得体、优雅,进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也是“ ”的重要方面。如全国Ⅰ卷、Ⅱ卷、Ⅲ卷第20题均要求对文段中的词语进行修改,不仅要求用词准确,而且要求修改后的文段语体风格保持一致,并突出了对优雅语言文字的方向性引导。考生需要在“教书”改为“从教”、“征询”改为“征集”、“惠赠”改为“敬赠”、“先睹为快”改为“斧正”的过程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直接感受语言文字的优雅魅力,进而学会正确、规范地使用中国语言文字。






2018高考语文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强了对考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能力的考查,从文本呈现方式、试题设问等方面,有效考查了考生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时选取恰当策略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学习哥觉得下面这4个趋势在2019高考中肯定会被强化。


一是注重对考生在整合加工、辨析 方面的能力考查。论述类文本主要关注文本的核心概念、关键语句、论点论据和论证方式,考生要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加工,进而分析、推断,形成独立见解;实用类文本关注文本的信息内容、信息间的关联、信息背后的立场等,学习哥建议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快速浏览,根据试题内容定位信息、筛选信息,然后进一步整合加工。


二是重视对考生 能力的考查。如2018高考浙江卷第6题要求针对给定文段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写作能力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全国II卷实用类文本试题给出的4则材料围绕“知识产权”主题展开,考生要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通过对考生信息处理与应用能力的深入考查,进一步强化了对考生探究意识的要求。


三是创新内容与题型,激发学习兴趣,防止 如2018高考全国III卷选用了科幻作家刘慈欣的短篇小说《微纪元》,这是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科幻小说首次进入高考。全国I卷、全国III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需要读懂构图,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从“解答题目”转向了“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全国Ⅰ卷第21题:


这道题考查分析关键词与思考路径间的整体关系,从“解答题目”转向了“解决问题”,学习哥觉得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四是增强试题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引导学生多角度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如2018高考全国III卷《 》设置开放性答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张力。学习哥认为,由于时代的变迁、语言的变化,对一些古诗的解读是可以多元的,为鼓励考生主动思考、发散思维,能够言之成理的答案都可视为正确。


全国Ⅱ卷作文“幸存者偏差”:


总而言之,学习哥认为今后的高考语文试题将鼓励考生主动思考,激发考生的想象力、学习能力与创新兴趣,以此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把学生从标准答案中解放出来。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2018年高考试题精心选材,萃取精华,通过历史人物的群体垂范、古代思想的现代映射、传统美德的当代传承,在考查能力的同时,实现对考生的精神浸润。引导学生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民族精神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增强“ ”,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


如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3套试卷“ ”材料分别节选东汉王涣、魏晋鲁芝、北宋范纯礼3位历史人物的传记,集中赞美他们清忠履正、沉毅刚正、宽厚为政等高尚品质,同时也显示了陈宠知人善任、任峻勇于为政、羊祜谦逊推让等美德。此外,全国Ⅱ卷、全国Ⅲ卷“名篇名句默写”对《孟子•鱼我所欲也》和诸葛亮《出师表》的考查,也触发考生联想中国历史上众多“不食嗟来之食”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仁人志士,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3套试卷立足考查范围,回应教材内容,或实或虚,或正面或侧面,为考生提供了一幅生动的古代优秀人物群像图,考生在答题时犹如对话前贤先哲,其熏陶感化可想而知。


全国I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节选自杨国荣《 》,学习哥觉得材料从两个层面探讨从“诸子学”到“新子学”的发展,强调“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引导考生认识到传统思想的当代映射及其重要价值,寄意深远。另外,儒学是中国古代思想的主体部分,也是当代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资源。


(上下滑动查看)









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除从正面考查 等儒学经典的名句外,全国I卷的“名篇名句默写”还在相邻两题的题干之中将“李蟠的儒学素养”和“周瑜的儒将装束”巧妙组合,儒生、儒将一文一武,交相辉映,充分显示了儒学对中国传统士人的深刻影响。


全国Ⅱ卷第21题以“ ”为示例,要求考生利用给定词语材料,完成对示例的仿写与续写。仿写与续写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但二者与示例联合后呈现的最终答案是“诸子争鸣、造纸印刷、筑长城开运河,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垦田拓海、抗灾治水、脱贫困奔小康,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奋斗精神。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御外侮卫家国,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团结精神。开天辟地、逐日奔月、建强国谋复兴,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 ”。


(上下滑动查看)


天津卷作文要求考生围绕 展开联想和思考,注重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引导考生对成才成器、国之重器等进行深入思考,启迪考生争做大国栋梁,落实高考“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除大量利用优秀历史人物的崇高美德来感染、引导考生之外,还特别加强了对师德师风的推崇与宣传。全国I卷在“名篇名句默写”直接考查《 》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和韩愈《 》中的相关内容;全国Ⅲ卷“语言文字运用”要求考生对一封书信进行修改,书信的内容是学生对老师从教50周年的致敬。


高考试题越来越注重创设日常生活、生产实践、科学探究等问题情境,考查同学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紧扣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实现对考生语言文字能力和素养的测评。


一是将具体的语言文字、文学作品置于特定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启事与书信的命题设计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学习哥觉得这种自然语境的设计,在考查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融会贯通,如全国I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了小说《 》,试题扣住“ ”的叙述方式来设题,创设历史具体情境,让考生关注文本中现实对历史的追问、历史的现场叙事、史料的还原,体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在感动与思考中自然深化对革命文化的认识。


二是体现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等普遍性能力要求的考查,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中凸显语文特点。文学类文本,引导考生针对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如全国II卷第6题要求考生体会并简析老舍幽默生动的语言、全国III卷第6题“谈科幻小说中‘ ’与‘ ’的关系”、古代诗歌赏析艺术特色,都着眼于考查“ ”这一关键能力。论述类文本,要求考生在掌握基本论证结构和手法的基础上,洞悉立论背后的动机与目的,最终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判断,如全国卷第2题讨论“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要求考生基于文本内容,对文本的论证前提、论证手法、论证逻辑和论证内容的关系形成认识。实用类文本,需要准确解读材料,筛选整合信息,还要能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社会价值和影响”,如全国卷多个文本材料相互呼应,附以一组题的设计,循序渐进,各有侧重,对实用文本的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进行全面考查,也赋予“实用”以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新内涵。


全国II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第7-9题给出的4则材料围绕“ ”主题展开,考生要定位、筛选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学习哥认为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


(上下滑动查看)


三是试题面对当代生活,体现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全国Ⅱ卷《“ ”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突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理解和处理人与技术的关系;全国Ⅲ卷《 》,突出在命运共同体的诉求中,如何理解建构社会弹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全国Ⅰ卷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了3则新闻报道,要求考生分析3则报道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及其原因,引导学生参与生活、观察社会。


全国Ⅲ卷第1-3题(论述类文本阅读)(上下滑动查看)








1.B 2.C 3.A


高考语文题型变化不是很大,但未来可能出现注重综合性的考查。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2018年高考的语言文字运用题,题型和赋分和往常差不多,但它出现新变化—— 随文设点,考语境中的对错,训练语感。不是单句考成语、病句,而是随文设点,要求从文章自然段中来看成语、病句是否存在,逻辑有没有问题,这个难度增加了。学习哥觉得这实际上也给一线教学提出新的思路:注重情景化。考的是语境中的对错,是需要语感来判断的。


默写也在一个语境中出现。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 ”的考查。如“ ”等之类的考核。任务指令,规定写作的范围与针对性,多维度比较中说理。






所谓“最难高考语文年”来得如此猛烈!2018年高考语文题目刚公开,考生和网友就炸了锅,用一句话来形容今年的考题:


但在学习哥看来,这种“难”考生们早该料到!2017年一系列语文改革和高考改革政策公布时,今后高考的“ ”就已成定势,可惜很多人并没有关注,或没有重视。


“ ”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曾就高考语文改革的方向进行了一次讲话-——


高考命题方式正在进行很大的改革,而且在悄悄地改——阅读速度,以前卷面大概7000字,现在是9000字,将来可能增加到1万字;阅读题量也增加了,2017年的题量,不是题目的数量,是你要做完的题的体量,比去年悄悄增加了5%~8%。


温儒敏还透露:“ ”他说:


阅读面也在悄悄变化,哲学、历史、科技什么类型的内容都有。


2015年考的阅读题是古代货币制度。之后他们做了一个调查,99%的学生从来没有关心过,没有看过这个题目,老师也没有注意过。


2016年考的阅读题跟文学有点关系,就是比较文学,里面有很多概念,一般的中学生也看不懂。“这说明现在阅读的要求远远高出了中学语文教学平时教的那个水平”。


据统计,2018高考语文全国Ⅰ卷的全卷字数一共 ,文综全卷字数9721。学习哥认为,面对严峻的考验,阅读理解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






2018高考语文试卷文字阅读量明显增大。阅读量增大尤其体现在 的17一19小题,3道题由原来的独立客观选择题变为整体文段下的选择题,整体文段即为增加的阅读文字


今后的高考语文阅读题量还会持续增加,锻炼阅读速度、提升反应能力迫在眉睫!学习哥提醒,高考语文阅读题的选文范围,将会远远超出高中教材和一般高中生的认知范围。难度、深度、广度,全面向学术级、经典级看齐!只看《 》和四大名著,别说高考语文,中考语文都将应付不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