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雨的词语-思想的雨,诗意地滴

雨的词语-思想的雨,诗意地滴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1 03:48:53
阅读:

鲍盛华


庄子《大宗师》中的第一句话是“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什么意思呢?“天”就是天道,是宇宙自然的法则,“天之所为”是指天道的作用,也就是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人”就是人道,是人的生命规律,“人之所为”是指人为的各种人事道理,也就是人的生理以及精神和思想的变化。如果一个人的修养学问已经到了能够确知这两者的地步,那了不起了,“至矣”!


吕钦文先生的《松杨雨滴》就是这样一本用自己的生命体验观察和感悟“天道”与“人道”的书。


深读全书的内容,有似于庄子讲的“夫道,有情有信”的“现实版”。“情”说的是情境,“信”说的是征信或者说信号。有一步情境就有一步相对应的信号,功夫下得深了,情境扩展一步,信号也就增强一分,“道”也就更加清晰一点。面对着不同的情境,“道”以不同的方式显现,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双体悟“道”的眼睛。


“品读微言”部分是用比较简短的语言去讲人与物,有人的物化,也有物的人化,道理就在一两句话当中,反复吟咏,韵味无穷。“笔醒悟——只有在没用的时候,才会被戴上写着炫目商标的笔帽。”作者在《醒悟》篇这样写道。这样的“笔力”具有把整个社会穿透的力量。而在“品读微言”部分,类似的思索比比皆是。


“断想哲思”部分则把思考的对象对准了人的每时每刻的情绪,这情绪涌于一时,却影响终身。“诉说”“倾听”“宽容”“信任”、“嫉妒”“忏悔”“谄媚”、“赞美”“淡泊”“坦然”“热情”“徘徊”、“等待”“孤独”“寂寞”“思念”……其实,我们哪一分哪一秒不在情绪间停留呢?我们是这样的情绪的表达者,更被这样的情绪所控制和占据。那么,我们最终都是什么?作者在《真实》篇中给出了答案:“历史耐心地等待剥落作假的油漆,把真实的底色暴露无遗;岁月无情地淘洗冲掉表面的污泥,让闪亮的金子光泽熠熠。”“不管明里暗里,无论对人对己,我就是我,你就是你——真的思想、真的话语、真心真情真意。”一个“真”字,惊醒多少梦中客、路上人。


“沉吟故事”部分讲的是一系列的现代“寓言故事”,这也是古今哲学用的比较多的寻找“道”的方式方法。这一部分的“故事”有对话、有记叙、有评论,从生活的细节入手,生动鲜活,最后阐明的道理,正如作者也同样感受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悟解散文”部分把人态或物态明显地拉长了,用一长串叮咚优美的字句展现着一幅幅纵深感极强的画卷。这里面有定格的瞬间,如《凝视》,也有神秘的永恒,如《宇宙》;有静美的小,如《鲜花》,也有壮观的大,如《时光》;有个体的感受,如《母亲》,也有群体的表白,如《百姓》。作者用三位名人的话给这部分点了题:泰戈尔说,美的东西都是有色彩的;爱迪生说,颜色能说一切的语言;高尔基说,我们的灵魂是多色的。


“咀嚼字词”部分把我们带到了人生初次识字时的少年时代,让我们豁然开朗,原来一个一个普通的方块字里嵌进了那么多值得玩味的人生。基督教徒熟知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时,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且看“窗”字在作者笔下的意境:“窗,是一帧神奇的微笑,独自只是一种孤冷的标示,只有同他者携手,才见故事与风景,才写诗情与画意。”那些经常在我们眼前出现的画面,就像“窗”一样,让作者把其中的奥妙尽数说透,正所谓“字词有味凭咀嚼,生活无语要沉潜”。


“体味语丝”是全书的最后一个部分,它是从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开始,解读、透视一件物事、一个情由、一种存在。这一部分给人的感觉是看透与宽容并存,境界极高。如在《天下》篇中,作者写道:“明明知道同是一个太阳,但人们还是坚持说,旭日东升与夕阳西下不是一回事。如此,再去面对荣华与败落时遇到的大相径庭的一张张脸孔,心里也就释然了。”旭日与夕阳都是太阳,只是太阳的两个方面;荣华与败落都是人生,只是人生的两种表现。荣华与败落都能接受,善与恶也同样都能“包住”,这就是“天下”。当一个人达到如此人生高度,世界也就成了他的“道场”。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本通透自然与人生的书,又诗意盎然。我们从诗意的角度能够窥见,《松杨雨滴》到底是什么样的雨滴。


它是“微雨滴”。唐代诗人杜牧在《秋思》中有言:“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这雨滴实在太微,人还没有感觉到,只在池塘的水面上才能看到一圈细细的波纹。正如唐朝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说道:“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那雨滴“细”到湿了衣服都看不见。然而,只有池塘能感觉、湿了衣服都不知道的“微雨”却被《松杨雨滴》的作者捕捉到了,全书中处处都有生活的细节、处处都有在细节处的思想的生发。此时的作者就是知道“好风”的“襟袖”,听“闲花”落地“无声”的那个纯粹的人。


它是“小雨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朝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描述了那“小雨”的润泽之美。“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似有若无的感受与景象,永远镶嵌在历史的诗意当中。《松杨雨滴》中的“小雨滴”更多,它覆盖了四季,覆盖了人生,覆盖了更广袤的宇宙时空,它让人在“遥看有”“近却无”中留恋低回,也在柔和润泽中体味着一番审美意趣。


它是“大雨滴”。诗词大家苏轼《望湖楼醉书》这样描绘突来的大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硕大的雨滴砸向船舶、砸向大地、砸向江湖,给人醍醐灌顶之感。《松杨雨滴》里更有无数的“大雨滴”,砸向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砸向反复循环的日常,振聋发聩,令梦中人惊醒。


它是超然物外的雨滴。“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在《西江月》用这样一句对比,完成了雨滴与星空的对话,那是明月与喜鹊的相望,是清风与鸣蝉的对白。如此大境界在《松杨雨滴》中并不少见。作者在解读“静”字时这样说:“成熟是一种静美。你看世界三分入木,世界对你一见如故。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得失随缘,心再无增减;自得其乐,不见大悲喜。”这也让人再次想起了将人生荣辱等闲视之的苏东坡,让那过往的得失都“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它是看破人生真谛、穿越生命时空的雨滴。恰如宋代词人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滴已经贯穿了整个人生,多少感叹都付那“点滴到天明”。不同时期感受到的雨滴,给了我们不同的情景与心态。《松杨雨滴》所要表达的人生情境正是这样的通达、通透、通明。


当然,它更是带人走进诗意的雨滴。宋代诗人陈与义《试院书怀》云:“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了不得!雨滴竟然把人带到了梦里,身心不带任何目的与功利,连小鸟都不起疑。这不就是德国哲学大师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的栖居之地吗?《松杨雨滴》里所赞成的栖居之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支撑着作者如此诗意盎然的东西是什么呢?是作者心中的大地与山河,全书以《土地》篇起首,以《海洋》篇终结,其间又无处次地讲到各种形态的水,以及“自然”“天下”“时光”。


《松杨雨滴》对人与物的思考至少给我们三点启示:跳出功利,但不否定追求,要有出世之心、入世之情,这是人生的大境界,也是活着的大道理;美好的事物值得我们陶醉其中,在短暂的生命当中,不要让我们的人生溜号;当人与自然相结合时有无尽的雅意和趣味,面对大地与天空,面对夏天与冬季,面对夜晚与黎明,无论怎样的拥抱与亲吻,也许都不过分。


人们赞扬吕钦文先生,说他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一直著述不断。著述不断是因为他思考不断,他热爱生活,像诗歌一样优美地生活。《松杨雨滴》是这位七十岁老人洗尽铅华收获的特殊的“雨滴”,那是思想的雨在诗意地滴!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