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语文高考-全面解读2019年语文全国高考新纲领!附模拟题解析

语文高考-全面解读2019年语文全国高考新纲领!附模拟题解析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22 07:23:31
阅读: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给你需要的高考信息


每日一句


No person deserves your tears, and who deserves them won't mak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你流泪的人是不会让你哭的。


1月15日,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正式发布了,作为指引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考试大纲》是广大师生复习备考的“纲领”和风向标。


解读2019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的“变”与“不变”,把握高考趋向,有助于我们科学有效备考。


《考试说明》重要变化


现代文阅读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调至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


2019年 语文《考试说明》作文部分要求“写作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表达应用E”。“实用类”调至“文学类”之前,这个微小的变化说明什么呢?


答:说明更重视写作的实用性,第一是论述,第二强调实用,解决现实认识问题。就是强调写作情景的创设,强调写作要完成具体任务。


考试大纲是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就高考新旧考纲的试题选材、题目设置、试题排列顺序、赋分四个方面变化作出总结,下足功夫研究考纲,把握命题导向的同时,要立足于能力立意。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针对语文《考试说明》进行全文分析,面对新考纲、新说明,高三的同学该如何备考呢?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9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


I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二、题型


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古文断句题、古文翻译题、简答题、论述题、写作题等。


三、试卷结构


试卷分为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阅读题约70分,分为两类:现代文阅读约35分,古诗文阅读约35分。表达题约80分,分为两类:语言文字应用约20分,写作60分。


阅读题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9题左右。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7题左右。


表达题分为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语言文字应用,5题左右;写作,1题。


全卷共22题左右。


II


考核目标与要求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2019年普遇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结合教学实际,确定高考语文科考试目标与要求。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表现为六个层级。


A识记: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


例1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足蒸暑土气, ,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


檐牙高啄 , ,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邓者乎?


(苏轼《赤壁赋》)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试题内容分别出自白居易《观刈麦》、杜牧《阿房宫赋》和苏轼《赤壁赋》。其中杜牧《阿房宫赋》和苏轼《赤壁赋》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白居易《观刈麦》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背诵的篇目。


例2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3)杜牧《赤壁》中“ ,


。 ”两句,设想了赤壁之战双方胜败易位后将导致的结局。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内容分别出自《庄子·逍遥游》、白居易《琵琶行》和杜牧《赤壁》,其中《庄子·逍遥游》和白居易《琵琶行》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杜牧《赤壁》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试题先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语境的要求进行补写。


B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等的意思。


例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客厅墙上挂着我们全家在桂林的合影,尽管照片有些褪色,但温馨和美的亲情依然历历在目。


B 为了完成在全国的市场布局,我们三年前就行动了,特别是在营销策略的制定上可谓处心积虑。


C 沉迷网络使小明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幸亏父母及时发现,并不断求全责备,他才戒掉了网瘾。


D 他在晚会上出神入化的近景魔术表演,不仅令无数观众惊叹不已,还引发了魔术道具的热销。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的D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是正确的,“出神人化”形容技艺达到高超绝妙的境界,在这里用来说舞台上令人惊叹不已的精彩魔术表演,是恰当的,考生只要能够理解该成语的意思,应该不会判断错。


其他几项在对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上都是不正确的。


A项说的是照片虽然已经褪色了,但还可以看到合影中显现的温馨和美,而成语“历历在目”表示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出现在眼前,比如一张张笑脸、一桩桩往事,可以说历历在目,这里说的是一张合影中体现的和美亲情,不宜使用成语“历历在目”,可以说照片虽然褪色但和美的亲情仍跃然纸上。


B项说的是正常的商业营销策划,而成语“处心积虑”形容长期谋划,费尽心机,一般有贬义色彩,所以不合适。


C项的意思是父母发现小明沉迷网络之后不断对其提出要求或批评,成语“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要求十全十美,完备无缺,“责备”是要求完备的意思,不能误解为指责,所以用在句中不恰当。


例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他在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因此被誉为“古代世界的黑格尔”。


B 由此可见,当时的设计者们不仅希望该过程中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而且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


C 本书首次将各民族文学广泛载入中国文学通史,但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依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D 古代神话虽然玄幻瑰奇,但仍然来源于生括现实,曲折地反映了先民们征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正确选项是D项。A项、B项和c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型有所不同。


A项的错误是主谓搭配不当。句子的主语是“他”,谓语是“充满着辩证法”,显然不恰当。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他关于本体论问题的论述中充满着辩证法”。


B项的错误是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作为一对关联词语,所关联的成分应该在同一个平面上,本题中“不仅”和“而且”关联的对象是“艺术活动是富有创造性的”和“技术活动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因此要把“不仅”放在“艺术括动”前面。


C项的错误是成分残缺。“就其章节设置、阐释深度等方面”是个介词短语,后面缺少了动词性成分“来说”或者“来看”。直接补上,则该句变成正确的句子。


例5 阅读下面论述类文本,完成试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正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不仅遥远的时间会使过去的现实悲剧的悲惨因素淡化,就是很近的时间间隔也可以使人不陷入现实。这里还有一个空间的间隔,悲剧艺术展现的毕竟是一个人们不熟悉或有点陌生的空间,这就使人们不容易介入其中,而能够客观、超然地看待。


当然,在欣赏中审美主体可以“审美地”加入悲剧冲突,体验悲剧客体的巨大和狂暴、悲剧主体的抗争和悲痛,从而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获得悲剧感和审美愉悦。


悲剧表现的不是人生的欢乐或全然的幸福,而是悲剧主体对待痛苦和死亡的方式,这是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中十分重要、严肃的一面。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和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摘编自王晓旭《美的奥秘》)


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是


A 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求学,为追求爱情自由,面对封建势力的巨大压力,拒绝委曲求全,最后触碑殉情,化成蝴蝶。


B 在甲午海战中,清军致远舰在中弹累累、舰身倾斜、弹药耗尽的情况下,开足马力,冲向日本吉野舰,最后被鱼雷击中,沉入海中,200多名官兵壮烈殉国。


C 在电影《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八路军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退及当地群众安全转移,阻击了3000多名日寇的多次进攻,弹尽粮绝之后,跳下悬崖。


D 老舍笔下的祥子,纯朴善良,勤劳能干,有着骆驼般坚韧的精神,在饱受旧社会、旧制度的沉重打击之后,沦为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


【说明】试题要求选出A、B、c、D四项中,所述内容的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的一项,答案应该是B。


这里首先要判断“原文所论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原文行文中一共涉及两种悲剧,即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和现实中的悲剧,但原文的主旨是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


尽管原文中“现实中的悲剧”也出现了4次,那也都是为论述文学艺术上的悲剧服务的。所以,不难判断“原文所论悲剧”就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悲剧。


当然原文一开始“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于是形成了悲剧”云云,似乎也可以说是指现实中的悲剧。但我们看到,文章接着就说“悲剧描写了……”,可见一开始所说的“悲剧”也是指文学艺术上的悲剧。弄清了这一问题,就可以来答题了。


我们不难看到,A、B、C、D四项中,A、C、D三项说的分别是民间文艺(戏曲)、电影艺术和文学小说中的悲剧故事,唯有B项才是现实生活中的悲壮情节,因此从性质上来说,B项当然不是“原文所论悲剧”。


这里有没有可能不选B而选其他项,结果也符合答题要求呢?比如根据是否属于电影而选择C项。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题干“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悲剧”一语,已经限制我们只能从悲剧的性质上来判断各个选项。


C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合,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要求能够筛选材料中的信息,分解剖析、归纳整合相关现象和问题。


例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


于休烈,河南人也。至性贞悫,机鉴敏悟。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宰 相 李 揆 矜 能 忌 贤 以 烈 修 国 史 与 己 齐 列 嫉 之 奏 为 国 子 祭 酒 权 留 史 馆 修 撰以 下 之 休 烈 恬 然 自 持 殊 不 介 意 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儒者之荣,少有其比。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


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


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


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


【说明】试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试题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的四个方面作为切人点,用四个选项来对原文的表述进行概括和分析。


B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能够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历经战乱之后,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使用,最终得到韦述家藏的《国史》百余卷。


C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对名利十分淡泊,终生好学不知疲倦;他虽然被贬职,却能恬然处之,并不在意,在朝二十余年,历任各种要职,却没有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到去世。


D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夫妇去世以后,尽享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地下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又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同时派专人到他家去表示慰问。这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A项的概括分析是,于休烈忠诚机敏,遵守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进入仕途后遭到杨国忠排挤,只能到地方任职。行文至此,还没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不过下文却又说,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唐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按照原文的表述,肃宗确实问到于休烈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但休烈闪烁其词,并未正面回答。其中“直言不讳”云云,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


A项所述有误,根据题干要求,应该是正确选项。


例7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科学巨人玻儿


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在布鲁塞尔召开,激烈的辩论很快就变成了一场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的“决斗”。


这场辩论在三年后的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战火再续,玻尔获得胜利,他所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因此获得了大多数物理学家的认同,他们对量子力学的解释也被奉为正统解释。


这次辩论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玻尔论战”,有人称之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


爱因斯坦和玻尔这两位科学巨人的背后,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他们的争论旷日持久,几乎所有理论物理学家都被吸引并参与进来,乐此不疲。尽管两人的科学理论和思想观点始终没能调和,但他们却结下了长达数十年的友谊。


玻尔高度评价他与爱因斯坦的学术之争,认为它是自己“许多新思想产生的源泉”。爱因斯坦也称赞说:“很少有谁像玻尔那样,对隐秘的事物具有如此敏锐的直觉,同时又兼有如此强有力的批判能力。他是我们时代科学领域伟大的发现者之一。”


与爱因斯坦更个性化的独自研究不同,玻尔周围聚集着许多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不但有革新的勇气,更是一位伟大的伯乐。他为量子物理学培养和组织了一支创新发展的队伍,人们称之为“哥本哈根学派”。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都曾是其主要成员。


哥本哈根学派活动的大本营就是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该所是玻尔在1917年申请,并于1921年正式成立的。他以著名科学家的身份为研究所作担保,筹集了大量资金。在任所长的40年间,他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青年才俊,使研究所成为当时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量子力学研究中心。


这里先后培养了600多名物理学家。玻尔使这个科学家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形成了以集体讨论和自由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风格。他还经常在此举办非公开的小型年会,邀请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出席,相互学习,启发交流。这里没有论资排辈,只有挑战与争鸣,形成了富有激情和活力、不断进取的学术精神,人们誉之为“哥本哈根精神”,这种精神至今仍在科学研究领域受到推崇。


量子力学每前进一步,或多或少都与这个学派科学家的合作研究有关。可以说,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学派具备了一个科学学派应有的优秀特质。


希特勒上台后,玻尔以访问德国为名,暗地调查德国科学家的安全情况,然后设法把可能受到迫害的犹太科学家转移到安全地方。他还积极创立和参加丹麦救援组织,尽力帮助逃到哥本哈根的科学家与其他难民。


德国纳粹控制丹麦后,玻尔起初留在国内,与抗敌组织保持密切联系。他一贯的不合作态度,令纳粹非常恼火。1943年玻尔受到纳粹分子的威胁,他冒险出逃,历尽艰险,辗转到达美国。在美期间,为抗击法西斯,他曾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在研制过程中,他就考虑到这一研究成果对未来世界的影响,并曾多次接触英美首脑,建议他们及早与苏联达成控制原子武器的协议,但没有成功。


二战后,玻尔积极倡导和实施国际间的科学合作。1957年,美国福特基金会将第一届“原子为了和平”奖授予玻尔,以表彰他“在全世界迫切需要的原则上,以友好的精神进行科学探索,在和平利用原子能以满足人类需要方面作出了榜样”。


(摘编自邹丽焱《玻尔传》)


相关链接


①玻尔(1885~1962),丹麦物理学家。在普朗克量子假说和卢瑟福原子行星模型的基础上,于1913年提出氢原子结构和氢光谱的初步理论。稍后,又提出‘‘对应原理”。对量子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1927年又提出互补原理。在原子核反应理论、解释重核裂变现象等方面,也有重要贡献。获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摘自《辞海》第六版)


②1918年,玻尔的老师卢瑟福邀请他赴英国工作,他在回信中说:“虽然哥本哈根大学在财力、人员、能力和实验室管理上,都达不到英国的水平,但我立志尽力帮助丹麦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工作……我的职责是在这里尽我的全部力量。”


(摘自戈革《玻尔集》)


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被称为物理学史上的“巅峰对决”?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试题要求考生根据阅读材料了解“爱因斯坦-玻尔论战”的背景及影响,选定与此相关的信息作出分析和提炼。


此论辩之所以被冠以“巅峰”,可以从论辩参与者的身份、论辩的内容以及论辩带来的影响等方而加以考虑,只要认真阅读材料,并对相关信息加以提炼、概括,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因试题选文篇幅所限,不得不删减此番论战的具体经过,但玻尔与爱因斯坦关于量子力学现象解释的争论,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论辩之一,这场辩论之所以永载科学史册,恰是因为玻尔和爱因斯坦这两位科学巨人在论辩中的精彩表现。


他们的论辩波澜起伏,尖锐而激烈,但同时又相互尊敬和彼此钦佩,用自由和开放的心态激发创新的思想火花,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二人表现出的大师风范垂范后世,值得阅读者进一步了解。


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曲能力层级。


例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逐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桀斌。②讳愁:隐瞒由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台内容分析。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鉴赏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春风”二句起凋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尽显凄凉,而时至晚春,花枝已经凋残,风雨却依旧吹打不停,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是在写残红满地,被泥水玷污,虽经风而不能飞起,比雨绕残枝,凄凉又进一层。凄风、苦雨、落花,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这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界的色调应该转为明朗,相应地,人的情绪也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没有脱离低回哀婉的基调。因为时值黄昏,风雨虽停止,但红日却已西沉。此时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暮色。


“小池寒渌欲生漪”一句,极为凝练,集中地反映了这种情绪。它以“小”字写池塘的面积,以“寒”字写池塘的温度、以“渌”字写池塘的清澈,以“漪”字写池塘的动态,形象鲜明,含意深邃,一腔悲哀之情,似乎倾注池中。小池的涟漪,仿佛是抒情主人公的心房在颤抖。


例9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试题。



刘庆邦


有个姑娘叫守明,十八岁那年就定了亲。定亲的彩礼送来了,是几块做衣服的布料。


媒人一走,母亲眼睛弯弯的,说:“给,你婆家给你的东西。”


“谁要他的东西,我不要!”


“不要好呀,我留着给你妹妹作嫁妆。”


妹妹跟过来,要看看是什么好东西。守明像是捍卫什么似的,坚决不让妹妹看,她把包袱放进箱子,啪嗒就锁上了。


家里只有自己时,守明才关了门,把彩礼包儿拿出来。她把那块石榴红的方巾顶在头上,对着镜子左照右照。她的脸红通通的,就像刚下花轿的新娘子。想到新娘子,不知为何,她叹了一口气,鼻子也酸酸的。


按当地的规矩,守明该给那个人做一双鞋了,她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她把那个人的鞋样子放在床上,张开指头拃了拃,心中不免吃惊,天哪,那个人人不算大,脚怎么这样大,脚大走四方,不知这个人能不能走四方,她想让他走四方,又不想让他走四方,要是他四处乱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可怎么办?她想有了,把鞋做得稍小些,给他一双小鞋穿,让他的脚疼,走不成四方,想到这里,她仿佛已看见那人穿上了她做的新鞋,由于用力提鞋,脸都憋得红了。


“合适吗?”


那个人说合适是合适,就是有点紧。


“穿的次数多了就合适了。”


那个人把新鞋穿了一遭,回来说脚疼。


“你疼我也疼。”


那个人问她哪里疼。


“我心疼。”


那个人就笑了,说:“那我给你揉揉吧!”


她赶紧把胸口抱住了。她抱的动作大了些,把自己从幻想中抱了出来,摸摸脸,脸还火辣辣的。


瞎想归瞎想,在动剪子剪袼褙时,她还是照原样儿一丝不差地剪下来了。


第一次看见那个人是在社员大会上,那个人在黑压压的会场中念一篇稿子,她不记得稿子里说的是什么,旁边的人打听那个人是哪庄的,叫什么名字,她却记住了。她当时想,这个男孩子,年纪不大,胆子可够大的,敢在这么多人面前念那么长一大篇话,她这个年龄正是心里乱想的年龄,想着想着,就把自己和那个人联系到一块儿去了,不知道那个人有没有对象,要是没对象的话不知喜欢什么样的……


有一天,家里来了个媒人,守明正要表示心烦,一听介绍的不是别人,正是让他做梦的那个人,一时浑身冰凉,小脸发白,泪珠子一串一串往下掉,母亲以为她对这门亲事不乐意,守明说:“妈,我是舍不得离开您!”


媒人递来消息,说那个人要外出当工人,守明一听有些犯楞,这真应了那句脚大走四方的话,此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还,她一定得送给那个人一点东西,让那个人念着地,记住她,她没有别的可送,只有这一双鞋。


那个人出发的日期定下来了,托媒人传话,由她约会,她正好亲手把鞋交给那个人,约会的地点是村边那座高桥,时间是吃过晚饭之后,母亲要送她到桥头去,她不让。


守明把一切都想好了,那个人若说正好,她就让他穿这双鞋上路——人是你的,鞋就是你的,还脱下来干什么!临出门,她又改了主意,觉得只让那个人把鞋穿上试试就行了,还得让他脱下来,等他回来完婚那一天才能穿。


守明的设想未能实现,她把鞋递给那个人时,让那个人穿上试试,那个人只笑了笑,说声谢谢,就把鞋竖着插进上衣口袋里去了,直到那个人说再见,鞋也没试一下,那个人说再见时,猛地向守明伸出了手,意思要把手握一握。


这是守明没有料到的,他们虽然见过几次面,但从来没有碰过手,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低着头把手交出去了,那个人的手温热有力,握得她的手忽地出了一层汗,接着她身上也出汗了,那个人大概怕她害臊,就把她的手松开了。


守明下了桥往回走时,见夹道的高庄稼中间拦着一个黑人影,她大吃一惊,正要折回身去追那个人,扑进那个人怀里,让她的那个人救她,人影说话了,原来是她母亲。


怎么会是母亲呢!在回家的路上,守明一直没跟母亲说话。


后记:


我在农村老家时,人家给我介绍了一个对象,那个姑娘很精心地给我做了一双鞋, 参加工作后,我把那双鞋带进了城里,先是舍不得穿,后来想穿也穿不出去了,第一次回家探亲,我把那双鞋退给了那位姑娘,那姑娘接过鞋后,眼里一直泪汪汪的,后来我想到,我一定伤害了那位农村姑娘的心,我辜负了她,一辈子都对不起她。


(有删改)


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从叙述故事、描写人物等方面,把握文学作品艺术构思的分析鉴赏能力,具体考查考生联系作品的具体内容,认识小说以“鞋”为中心叙事写人的好处,从整体上对小说艺术进行深入解读的能力。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从故事的层面上来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社会内容的发掘。鞋是人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一种东西,同时又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在物质生活比较贫乏的年代,它不仅是一种生活必需品,也成了一种有意味的符号。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农村里,年轻人谈恋爱的时候,常常会用鞋作为双方的定情物,表达彼此的感情,做鞋、送鞋成了一种规矩或习俗。虽然这种习俗随着时代的变化而逐渐消失了,但“鞋”却凝聚了那个独特时代的生活气息,成为过来人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这样的故事既有生活气息,又有时代特点,不仅能够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更好地反映一个特殊年代的生活。


其次,从结构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处理可以使情节更集中、紧凑。毕竟这是一篇短篇小说,篇幅有限,不可能进行更多“节外生枝”的描写,但是一些必须交代的故事,却可以在做鞋的过程中自然地叙述出来。比如守明与未婚夫的初识,就是通过守明做鞋时的心理活动勾勒出来的,而决定着她与未婚夫命运的约会,也是通过送鞋时的不同表现,隐约体现出来的。所以说,以鞋为线索,可以使故事情节更集中、紧凑。


最后,从人物层面上讲,以“鞋”为中心的艺术处理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守明的形象,尤其是她的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主要是通过鞋表现出来的。鞋,是爱情的象征物,守明爱与渴望被爱的感情,正是在做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从她做鞋初期“突然变得严肃起来”的表情变化,到做鞋期间令人心跳火热的“瞎想”,再到送鞋时未婚夫坚持不试鞋时的希望,可以说,守明做鞋的过程,就是她的情感发展的过程。可以说,守明做鞋的过程正是守明形象逐渐形成并立体化的过程。因此,以鞋为中心,有助于守明形象的塑造,特别是有助于主人公内在情感与深层心理的发掘与表现。


E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例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大气保温气体之一。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天气干旱或旱涝不均,甚至可能造成海洋水住上升,淹没大量沿海城市, ①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 ② :比如增加的二氧化碳可以给植物“施肥”,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但这必须有个前提,植物还活着!如果土壤被污染, ③ ,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该段文字说的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会带来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的影响。里面有三处空缺,要求考生补写恰当的语句。


从表面上来看,给这段文字补写空缺似乎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考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


先看空缺①,前面的句子所说的都是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不利影响,包括全球变暖、旱涝不均等,甚至淹没大量沿海城市。句中的“甚至”一词,把不利影响说到了最严重的程度,不利影响上升为了灾难,因此,此处补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是恰当的。


再来看空缺②,承接上文,这儿出现了一个关键性的关联词语“然而”,设词表示转折,因此,下文所说的内容应该和上文说的不利影响是相反的,再结合下文“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可知这里应该补写一个表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有利影响的句子。由于字数的限制和表达简明的要求,此处补写“二氧化碳增加会带来好处”显然比较恰当。


最后看空缺③,前文说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带来有利影响的条件是植物还话着,下文是“我们就失去了这些向大气中释放氧气的‘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根据上下文和一般常识可以知道,这些“氧气工厂”和“空气净化器”指的就是植物,再结合上文“如果土壤被污染”,这里肯定要补写植物死亡的语句,再加上上文中有关联词语“如果”,这里显然要有“就”与之呼应,所以补写“植物就会生病甚至死亡”是恰当的。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给出的补写答案都是举例性质的,只要意思答对即可。


例11 下面是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用简明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简明是语言表达的一项基本要求,简明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题用图文转写的方式来进行考核。


做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图形的构图特点;二是将所给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第一步是看图。这是一个某中学暑期瑶族村考察的初步构思框架图,图中由总到分形成三级信息,显示瑶族村考察共三天,考察之前和考察过程都有相关要求。


第二步是用文字简明表达。限于题干所要求的字数,在用文字表达的时候,无法写出全部可能的细节,只能把所给信息用连贯的话语连缀起来表达。


所以,首先可写出最大的一级信息内容,也就是“本次瑶族村三日行考察”之类的文段起始语,然后由考察前的准备说到考察中的活动要求,与前期准备活动相关的信息可以表述为“要求参加人员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瑶族概况,备好所需行装”,与具体考察活动相关的信息可以表述为“考察期间的主要活动有参观、访谈以及与村民联谊,每人需写日记记录考察情况”。


文字叙述中要避免遗漏信息,还要注意语句的准确以及表达的连贯性。作为构思层面的东西与作为文字表达层面的东西是有差异的,如果把这道题写成:“瑶族村三日行要先查阅资料、准备行装,实施时要参观、访谈、联谊、写考察日记。”非常简单,但这无异于开中药铺式的罗列,从信息的角度上说,没有显示应该有的查阅资料的内容,缺少应该有的参与者和联谊对象,而这些是构思层面可以隐而不说的。


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上说,没有体现文段特定的开头语“这次、本次”,直接挪用“实施”而不是把它转换为“考察期间”,这在文段中也是不准确的表达。整个文段不是连贯的、能独立成篇的语言表达方式。


F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发现、有创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创新性思维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例12阅读下面实用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爱国科学家邓叔群


(选文略)


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邓叔群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说明】试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台探究的能力。试题就邓叔群“作为一位爱国科学家”的“突出表现”,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理解。要回答此题,需要对全部材料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


答案共有四个要点:①“为中国建立了自己的真菌学,在世界学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是基于原文第二段的概括,这是邓叔群作为一位科学家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也是他科学报国的突出表现,所以应该放在最醒目的位置;②“为改变中国农业的落后面貌,选学农林专业”是对原文第一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③“为国计民生需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对原文第三段相关内容的概括;④“为新中国农林业的发展,努力培养专业人才”则是对原文第五、六段相关内容的概括。这些信息充分说明,邓叔群是一个爱国科学家。


例13 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试题。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住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子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


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说明】试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能力。吉米和鲍勃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他们“二十年以后”的约会,颇富戏剧性:他们两个人,一个人成了警察,一个人成了通缉犯。


正如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所揭示的那样,20年的时间,虽然“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垒非”,但“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于是,“情与法”的冲突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矛盾,友谊在接受拷问,理性在痛苦煎熬。


题干以假说的形式,分别对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作了二元对立的评价,意在启发考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就自己感受较多、体会较深的一点展开论述。虽然题干引发的四个论点,其理由的充足性可能是不等值的,但都是有理可讲、有话可说的。


持鲍勃值得同情说,可以作如下论述:鲍勃作为被警方通缉的在逃犯,不忘20年前的一个约定,不顾安危,出现在纽约街头。这表现了他性格中重情守信的一面。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他选择了“情”,结果被捕,最终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读吉米留给他的便条时微微颤抖,也表现了他人性中善良的一面。这些都是鲍勃值得同情的地方。如果联系到鲍勃在西部“发迹”的背景,联系到当时美国西部法制混乱的社会状况,想象一下鲍勃的罪行可能没有多么严重,这个人物就会更多了几分让人同情的因素。


持鲍勃罪有应得说,可以作如下论述:鲍勃毕竟是警方通缉的罪犯,无论他多么有人情味儿,犯罪动机多么值得同情,犯罪情节多么轻微,都没有权利逃脱法律制裁。对于吉米来说,鲍勃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通缉犯。法不容情,鲍勃被捕是理所当然的。


持吉米忠于职守说,可以作如下论述:对于鲍勃,吉米也具有双重身份,即朋友和警察。他如期赴约,同样表现了重视友情的一面。他发现20年不见的朋友竟然是通缉犯,内心的矛盾冲突是难以言表的。“情与法”的对抗交战,在他身上体现得最为激烈。他不忍心亲自逮捕自己的朋友,又不能徇情枉法,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一个便衣警察代他逮捕鲍勃,既避免了亲自逮捕朋友的尴尬,也恪尽职守,履行了一个警察的责任。


持吉米背叛了友谊说,可以作如下论述:虽然吉米如期赴约,但却没有与朋友相认,表现出理性甚至冷酷无情的一面;尽管他没有亲自逮捕朋友,但鲍勃毕竟是因为被他认出而被捕的,而且是因为与他约会而被捕的。何况,吉米并没有当着鲍勃的面“现出原身”,也没有以朋友的身份关注一下他犯罪的具体情节,也没有试图在法律上对他施以帮助。


III


考试范围与要求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了解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新闻、传记、报告、科普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实用类文本,应注重真实性和实用性,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D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识记A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语言文字应用


正确、熟练、有效地使用语言文字。


1.识记A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2.表达应用E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4)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5)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四、写作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E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2.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附录 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共64篇段)


(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


7—9年级(50篇)


1.孔子语录


2.鱼我所欲也 孟子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4.曹刿论战 《左传》


5.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6.出师表 诸葛亮


7.桃花源记 陶潜


8.三峡 郦道元


9.杂说(四) 韩愈


10.陋室铭 刘禹锡


11.小石潭记 柳宗元


12.岳阳楼记 范仲淹


13.醉翁亭记 欧阳修


14.爱莲说 周敦颐


15.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16.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17.关雎(关关雎鸠) 《诗经》


18.蒹葭(蒹葭苍苍) 《诗经》


19.观沧海(东临碣石) 曹操


2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潜


2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王勃


22.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23.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王维


2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


25.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白


26.望岳(岱宗夫如何) 杜甫


27.春望(国破山河在) 杜甫


2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 杜甫


2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 岑参


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


3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


32.观刈麦(田家少闲月) 白居易


33.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


34.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 李贺


35.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36.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 杜牧


37.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


38.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39.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李煜


40.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4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42.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 王安石


43.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苏轼


44.水调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45.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 陆游


46.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辛弃疾


47.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


48.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马致远


49.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 张养浩


50.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二)高中课程标准中建议的诵读篇目


1.劝学(君子日:学不可以已……用心躁也) 荀子


2.逍遥游(北冥有鱼……圣人无名) 庄子


3.师说 韩愈


4.阿房宫赋 杜牧


5.赤壁赋 苏轼


6.氓 《诗经》


7.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岂余心之可惩) 屈原


8.蜀道难 李白


9.登高 杜甫


10.琵琶行 白居易


11.锦瑟 李商隐


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13.念奴娇(大江东去) 苏轼


14.永遇乐(千古江山) 辛弃疾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高考直通车(ID:gkztcwx),转载请联系原出处。封面图片来自邑石网。高考网尊重版权,如有侵权问题,请及时与管理员联系处理。


距离2019年高考还有137


你点的每个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