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不太清楚现在义务教育的课本里是否还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这些的教导,其实就算没在教材看过,想必也有很多人听闻过相关的接龙,其实它们是选自李渔《笠翁对韵》(如果下次有机会我也打算说说李老,他的人生就是一部传说。)
《笠翁对韵》其实就是那时候很多以前私塾的课本,虽说它更偏向启蒙性,但全文对诗、词、对仗、甚至见识都很有帮助。对于现在的不管儿童,还是成人其实都挺有趣的,全文有单字到十一字的对仗,而且声韵协调,阅读以及记忆都十分顺,对于语音,认识等训练都有极大的帮助。
全文格式大部分是X对X的类似对联形式,整本书的篇幅也不算长,起初李渔就是仿照车万育的《声律启蒙》的方式进行编写,但我觉得李的更为有优势,因为我觉得如果是枯燥的对联即使顺口,熟悉后也难以挖掘,容易荒废。所以延伸感其实也尤为重要,《笠翁对韵》在不少段落都运用了引申典故埋藏之中。
“但得恢恢存利刃,何须咄咄达空函。彩凤知音,乐典后夔须九奏;金人守口,圣如尼父亦三缄。”
这是全书最后一段,即引申了至少四个典故,其中利刃出自《庄子》有关庖丁解牛的故事,也是这和游刃有余这成语的出典。
在对比同样是第二篇“冬”的开头(二者章节名一样,都是按韵分节)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笠翁对韵》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声律启蒙》
首先,文的好坏每个人定义不一,但个人(风生)更为喜欢《笠翁对韵》的,我觉得夏对冬及古柏对苍松更为合适(不同于相反,我觉得近义词的相对也是十分合适的),前者更具有诗意的意境,韵味更浓。
然后我翻查对于《笠翁对韵》的教案,我觉得每一篇能进入课本的文章都是经过许多抉择,与对比之下,只有它具有优势才能出现,而一般教案都会分析出为什么会选择这文章的主要原因。
1、学生熟读新学习内容,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通过古诗丰富学生语音、修辞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
3、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来源百度文库)
我看的最多的基本都是第三点培养学生对古文的兴趣,其实今年说语文教材对于古文比例提高的政策我是十分支持的,先不提什么继承传统文化,其实很多内容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并且也能带来很多特别的理解,借古喻今。但反对的人其中有一部分的理由就是,古文枯燥乏味,难以适应现代生活。其实我是认可的,对于循行渐近的方式更适合更小的学生培养对古文的兴趣,而《笠翁对韵》我觉得就十分优势,相对于复杂通假字古今异义的段落文章,以及篇幅不一而又课本最多的诗、词。类似对联的《笠翁对韵》则变得十分突出,以及吸引,而且对于韵脚,又或引申的故事都十分适合启蒙教育。
类似书籍:车万育《声韵启蒙》
司守谦《训蒙骈句》
我们是风生(fs-wind)
您的关注,是支撑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