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秋,有一首词不得不提,就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被看作是中国“对月抒怀”题材的巅峰之作,以至于有人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但根据这首词的序言,其实是苏轼想念自己的弟弟苏辙而作,而类似这种作品的,还有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与月亮相关,颔联更是成为以月亮写思念最深的诗句。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古代诗词中,思亲的题材常见,相对的这类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就要求更高,否则难免落俗套,而杜甫对于这样的题材却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前四句读来像是与忆弟无关,但其实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尤其是颔联“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亮这个意象,在古诗词中一直是思念的象征,诗人这里不止是单写景也恰如其分地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是一种客观实景与主观情感的完美结合。“月是故乡明”,月亮在天上,普天之下都是这一轮明月,哪里有什么差别呢,明明是诗人自己的心理作祟,却说得如此肯定,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亲人对故乡的浓郁的思念之情。
从望月转入抒情,这首诗前后四句之间的过渡十分自然,同时呈现出了一种层次感,且首尾照应,“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正是因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亲身经历了颠沛流离,备尝艰辛的生活,才能真切地把怀乡思亲之情写得如此凄楚哀感,让人读来便感慨万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