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与茶有关的诗词-与茶圣陆羽的《茶经》齐名,这首玉川茶歌究竟有什么妙处?

与茶有关的诗词-与茶圣陆羽的《茶经》齐名,这首玉川茶歌究竟有什么妙处?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3-31 06:30:30
阅读:

卢仝[tóng],唐代诗人,自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卢仝幼年家境贫寒,少年时曾居于河南少室山读书,刻苦好学、不愿致仕,但是却关心天下百姓的疾苦,喜欢交朋友,像著名文学家韩愈、诗人贾岛、孟郊等,都是他的好朋友。


除了读书交朋友,卢仝还有一个极大的爱好:饮茶。


卢仝本身是一位诗人,《全唐诗》中收录了其诗歌作品八十多首,但是以茶为题的,却只有一首,那便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或者叫《七碗茶歌》),然而,虽然只有这一首——据统计,唐代有写茶的诗600余首——卢仝却因之被后人尊为“茶仙”、“茶中亚圣”,从而成为与“茶圣”陆羽齐名的人物,而这首玉川茶歌,也成为了与《茶经》齐名的茶中杰作。


此诗的写作背景,在这首诗的题目中便已经点明:是为了感谢孟谏议给自己送来了新茶。所谓“走笔”是一气呵成的意思,可见这首诗是卢仝的即兴作品。


孟谏议名简,是卢仝的挚友,曾官拜谏议大夫之职,所以卢仝称之为孟谏议,而当时孟简正在常州做刺史,他的职责之一便是确保阳羡茶如期进贡到朝廷,当孟简督查完进贡任务后,便将一些阳羡茶送给了自己的挚友,卢仝因此而得此名贵茶品。


这首诗,可以鲜明地被分成三个部分(如下文所示),第一部分叙述好友赠茶的经过和茶的形态;第二部分写饮茶后的感受,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笔;第三部分笔锋一转,转而为苍生请命,同情茶农的遭遇。全诗主要为七言,但是句式长短不拘,行文潇洒自如,错落有致,无论是构思还是语言,都恰到好处,确实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为方便解释,先将原诗摘录如下: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小注:琲瓃[bèi,léi],即蓓蕾,含苞未放的花,此处用以比喻茶之嫩芽。


一、茶前:爱茶

从开篇“日高丈五睡正浓”到“手阅月团三百片”这六句,主要记叙了得到好友赠茶的事情。在一个春天的中午,卢仝睡意正浓时,好友孟简派人给自己送来了书信和茶叶。茶是“月团三百片”,月团,便是茶饼,唐代的茶主要制成饼状的团形,类似于现代的普洱茶饼;三百片,是虚指,是说赠送的茶很多,本来这种阳羡贡茶就很名贵,可是好友孟简居然给自己送来这样多,可见两人感情之深厚。


从“闻道新年入山里”到“先春抽出黄金芽”,写阳羡茶的采摘时间和茶叶质量,据说阳羡茶是经过茶圣陆羽推荐而传到宫中的,从此天下知名,阳羡茶的采摘时间是三月初,诗人也说“蛰虫惊动春风起”,可见卢仝深知茶性。“珠琲瓃”、“黄金芽”,是形容茶的品质之佳,也极其形象,能进贡给皇帝的,自然是优品中的优品。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是形容阳羡茶的制作过程。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了茶饼的制作工艺,包括采、蒸、捣、拍、焙、穿、封,然后“茶之干矣”,唐代的茶叶制作过程,与现在不同,但是却也形成了独特的工艺,所以能加工出这样“至精至好”的茶叶。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表现了诗人收到阳羡茶的惊喜,也从诗人的口中知道了这种茶的名贵。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是写作者吃茶的过程,不仅形象,而且懂行。卢仝十分尊重茶,所以在喝茶之前,要先整理衣冠,要谢绝俗客,可见唐人饮茶,并不仅仅是一种日常享受,而是将对茶的喜爱,上升到了尊重和精神追求的地步,后世茶道重精神和人格,很难说不是受唐人的影响。


茶仙卢仝


诗人既然懂茶,自然知道怎样让茶更可口,于是开始“煎茶”,煎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备茶和煎茶。(1)备茶,首先要用火来烘烤,除了提香之外,还能为下一步的碾茶做好准备;接着进行碾茶和罗茶,即将烘烤过的茶饼,趁热用纸包起来,待放凉后碾成粉末,再用茶罗子筛出精细者使用。当这些备茶工作完成后,再进行煎茶。(2)煎茶,首先是择水,以山泉水最佳;其次是候汤——水要三沸,一沸水面出现水泡并伴有轻微声响,二沸锅的边缘出现连珠水泡,此时舀出一瓢水,加入茶末并搅拌,三沸出现滚泡,此时加入二沸时舀出的水;继而舀出,选择青瓷碗盛,可以衬托茶的颜色;之后,便是啜饮,即趁热喝,因为当时茶之精华都在其中,等茶冷了,精华便散失了。


卢仝在这里是用了艺术化的笔墨,来书写这个过程。碧云,形容茶之颜色;风吹,或是形容茶之滚沸;白花浮光,是煎茶之后倒入碗中的茶沫。这样写煎茶的过程,即便是不懂煎茶的人,也能感到美的享受。


二、茶中:知茶

喝茶的过程是这一篇茶歌最为精彩的部分。


卢仝写喝茶的感受,一连喝了六、七碗,每一碗的感受都不同,在他诗意的笔下,写得十分传神和有层次感。


一碗喉吻润”,前文诗人说自己午间困意正浓,现在一碗茶下肚,便觉喉润体轻,茶能生津,这不仅是经验,而且是科学。


两碗破孤闷”,茶不同于“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酒,两碗下肚之后,便觉浑身孤闷都一扫而空,茶提神醒脑的功效便表现出来了。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三碗之后,已经由身体上的舒爽,上升到了精神上的愉悦。茶如知己好友一般,让卢仝腹中秽气尽消,只有五千卷的诗书才气,仿佛如泉涌一般涌上心头,所以卢仝作了这首千古著名的茶歌,不知是不是因为喝了此茶的原因。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四碗之后,体内热气上涌,让人遍体生汉,茶叶中能够刺激神经的东西咖啡碱起作用了,当然古人并不知道这些小分子物质,所以只能写出感受。卢仝此处描写十分豪迈,境界极高。


五碗肌骨清”,茶能利尿,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古人的经验也告诉我们,正是这样,所以五碗之后,卢仝仿佛感觉到周身百骸被洗涤了。


六碗通仙灵”,精神境界更上一层楼。卢仝深受佛道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庄子笔下的逍遥游之境界,茶的饮用,仿佛让他开窍了,可以通仙灵,这种至高至妙的境界,令人称羡。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因为六碗便已经通仙灵了,所以七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吃了,吃了便会“两腋生清风”,这是十分夸张的写法,但是却将精神境界进一步升华,这是茶带给诗人最仙的享受。


从“一碗”到“七碗”,卢仝灵动而又浪漫地为我们展现了喝茶之后的感觉、喝茶之后的功效,可以说,将饮茶的妙处发挥到了极致,把茶提神醒脑、激发文思、净化灵魂、与天地宇宙文融、凝聚万象的功能也描绘得淋漓尽致,对后世影响极大。所以这首茶歌,能够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和茶圣陆羽《茶经》齐名的作品。


三、茶后:敬茶

喝完茶以后,卢仝转笔而言他。首先写自己的梦想,也是紧接上面七碗茶之后的感受,“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于是诗人看到了采茶人的辛苦,看到了茶农的不易,“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最好的茶树生长条件是在“巅崖”之处,而这些达官贵人们为了能够品尝到这名贵的茶品,亦或是为了作为溜须拍马的物资,强迫茶农到这种危险的地方去采茶,他们一点也不能体味茶农的疾苦,不能体恤民情。


所以最后诗人发出了灵魂一问,“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诗人勉励朋友孟简,身居刺史的位置,千万不要忘记了那些底层的百姓,要让他们休养生息,不能过分剥削。他当然知道孟简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但还是敦敦告诫,不能忘了赤子之心。


四、总结

卢仝的这首茶歌之所以脍炙人口,经千年而传唱不衰,甚至被爱茶之人封神,究其原因,至少有以下三点。


第一,卢仝真心热爱茶,真心欣赏茶,真心懂茶,他饮茶,不仅是消遣的方式,更是怀着一种郑重的态度,将茶当成了知己,当成了一种仪式。


第二,以“七碗”茶完美地体现了饮茶的真切感受并升华,步步深入,生动传神,从物质到精神,无一不美,从而将饮茶提升到了精神和思想的高度,创造了一个极其浪漫的饮中世界。


第三,对于茶农的同情,诗人深知,能喝到这样的好茶,是众多茶农冒着辛苦甚至生命危险采摘到的,所以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体恤民情,不要过分剥削,这也就是卢仝为什么能够对茶做到尊敬的重要原因。茶好喝,背后却是伟大的劳动人民的结晶。


卢仝爱茶、知茶、敬茶,并以绝佳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出来,这是这首茶歌能够传唱千古的重要原因!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