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瑜伽格言-潘麟先生:《〈瑜伽经〉直解》(连载一)

瑜伽格言-潘麟先生:《〈瑜伽经〉直解》(连载一)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1 16:40:48
阅读:

编者按:


有“印度的《论语》”之称的《瑜伽经》,国内汉文版《瑜伽经》有多个译本,当前公认最完备的汉译和最系统而透彻的注解是当代著名生命学家、东方生命研究院创立人、皇冠瑜伽传承人潘麟先生撰写的《〈瑜伽经〉直解》(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出版)。


“生命与国学”头条号专栏即日起,连载潘麟先生的《〈瑜伽经〉直解》,以飨读者。


《〈瑜伽经〉直解》(连载一)


译者弁言



圣哲帕坦伽利


《瑜伽经》约诞生于公元前二世纪至纪元之间的印度,作者是瑜伽之父、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相传帕坦伽利撷取同时代和此前各流派瑜伽学说之精义以教授弟子,他的弟子们复将其教导记录并结集而成此经。《瑜伽经》的成书过程类似我国的《论语》——其经文结构也是由一条条格言和启示性短句编排而成。


全经共计196节,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三摩地”篇,第二部分“成就之道”篇,第三部分“难思议之力(神通)”篇,第四部分“解脱”篇。


《瑜伽经》的诞生标志着印度传统六派正统哲学之一“瑜伽学派”的正式形成。《瑜伽经》不仅对印度文化各个领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近几个世纪以来,它的影响迅速扩展到西方和东亚各国,无数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医学家、政治家和学者们从《瑜伽经》中获得了无限启迪和教导,特别是广大瑜伽爱好者、养生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各个流派以不同方式追求生命觉醒的修行者们,更是将《瑜伽经》视为无上法宝而终生研习。《瑜伽经》超越了宗教、种族、文化、政治以及各种文化形态之界限,成为历代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智慧源泉和心路指南之一,无以计数的圣哲和瑜伽大师通过《瑜伽经》获得了人生和生命的圆满成就。


我国对海外各类经典著作——无论是哲学的、文学的还是其它领域的,其迻译都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几乎所有的经典著作都有过数次迻译的历史。鉴于此前所译各汉文版《瑜伽经》多处与原典存在着重大出入,甚至还有多处与原经旨意相反。如此重要的一部东方哲学和瑜伽学的根本圣典,若因翻译不当而失去原意,其结果将不堪设想。故笔者不揣鄙陋,发心重译此经。但翻译之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故笔者坚信,拙译不可能是最善巧最完美的译本。在我之后的译本一定超过我,就像我今天的这个译本正试图努力超越前人一样。



潘麟先生《〈瑜伽经〉直解》


如果由我来总结一下我的这个译本与此前各译本相比,有哪些特色,我想或许是以下几点:


一、笔者自幼即入瑜伽修行和生命沉思之道,虽天生愚钝,但至今勤学未辍,故积累了不少瑜伽修行和生命体证之经验(如禅定之证验,三摩地之证验,开悟觉醒之证验,神通之证验,以及时常与各流派瑜伽修学者关于生命内涵之交流等等),如此有助于笔者更深入地理解此经之旨趣。


二、笔者所传承的皇冠瑜伽有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她十分注重“心传”,即通过“心心相印”“以心传心”和“生命相融”的瑜伽方法,与自己的导师以及历代大成就者保持着深度的生命交流与贯通。这种深度的生命交流与贯通超越了言诠意表之外,类似于心灵传感。由于自小即长期接受心传的训练,相对于常人而言似能更深度地进入《瑜伽经》作者——圣哲帕坦伽利的心灵和生命世界。故在迻译此经时,圣哲始终如在目前。从某种角度讲,这是我和圣哲俩人合力完成的工作,或者换句话说,是圣哲将我作为他的一个卑微顺从之工具,他通过我这个工具来完成此项工作。——这些话相对于无瑜伽修证体验的人,乍听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但在稍有深度的瑜伽修行者来讲,只能算作神奇,但绝不神秘。天下事,对知其奥秘者而言皆为平常,但对不知者而言则皆属神秘,非独瑜伽如此。


三、笔者数年前即开始在印度德里大学作访问学者,有机会受教于德里大学几位梵文学家,故对包括《瑜伽经》在内的印度中古梵文,虽绝不敢言精通,但也不至于太陌生。


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唯有佛教来自印度,唯有佛经来自梵文。佛教经论与《瑜伽经》使用着相同或相近的哲学和修行术语,所以如果想精确地翻译好《瑜伽经》,是必须要参照和吸取中国历代佛教译经家们的经验和成果的。幸运的是,笔者自小即研读佛教经论,对其基本哲学和修行术语多数皆能晓明本意。到印度德里大学作访问学者后,主攻方向仍然是中印佛教史和佛教哲学等。


五、笔者自少年起即开始从事创作,曾写过一些文学、哲学、瑜伽学和生命学等方面的著作与文章,并担任过报刊的责编和主编等职,故自认尚有一定的文笔功底。这对我在迻译时,力求更精确地遣词和造句不无裨益。因为翻译就是对原作的一次再创造,这种在原作基础上的继发性创作同样对创作者(即译者)的文笔功底提出较高的要求。


以上述因缘故,始自信对《瑜伽经》的梵文原典之理解,不至于出入太多。



作者:潘麟先生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同时参照《瑜伽经》梵文原典和约三十个历年来有代表性的英译本,以求尽量避免迻译误差之可能,忠实于作者之原意。但即使如此,仍觉梵文语法句式与汉语差异甚大,翻译难度极高。为摈除外界干扰,遂于龙年春节期间远离亲友而深居静室,全力以赴进行迻译。时常因找不到适当的汉文单词,或准确的汉文语句,而枯坐数小时不能决。常夜以继日,回首窗外方知东方之既白。故当此经译完之时,身心疲惫至极。


自两汉交替之际我国开始迻译印度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文化的经论,一直到北宋止,我们曾用了一千年左右来吸收和消化此种文化,终于将佛教文化成功地转化为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期间,我华族杰出之菁英几乎全部不同程度地参与此吸收和消化过程之中。如果没有我华族倾全力迎取佛教,这一代表人类智慧最高成果之一的文明体系(特别是大乘佛教和金刚乘佛教),很可能会随着它们在印度的消亡而永远地从地球上隐退(佛教在印度消亡于十二世纪,此后印度再无佛教)。


可喜的是,随着我国持续不断的改革开放,中印中断达千年之久的文化迁徙和交流再次复兴,这次交流的主旋律不再是佛教,而换成了瑜伽。以当年佛教文化的东移给我们的启示,此次以瑜伽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东移潮流,也必将为中华文明的复兴和创新带来十分重要的充实和推动作用。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成功的文化迁徙,必然激起迁徙目的地原有文化的一次全面创新!而文化的每一次重要创新,必为人类带来不胜枚举之福祉,也必为历史留下一笔厚重的智慧财富。愿我的这本新译能为这次开始不久的印度文明再次东移的潮流,起到一点锦上添花之功。若如此,则是译者无上荣幸。


印度多位梵语学家和资深瑜伽师给译者提供过诸多颇有启迪的建议,但他们一致认为这不是仅仅帮助我个人,而是出于对东方文化和瑜伽之钟爱,以及对中国人民之深厚友谊,将助我迻译视为修德纳福,因而对笔者强调不得以署名方式以示感恩。因为如此,笔者更要对他们表示深挚的谢忱。


潘 麟


2012年3月于深圳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