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原题为《康熙、雍正与乾隆赏赐朝臣普洱茶考证:暨査慎行、励廷仪、宋楠等人关于普洱茶的诗词解读》,经作者及首发平台授权发布。
就目前已掌握的史料以及从笔者的研究来看,自清朝以来,普洱茶确实已经成为贡茶。这一点,尤其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万秀峰、刘宝建、王慧、付超四位研究员的研究最具说服力,四位研究员在故宫博物院工作,得以掌握许多第一手珍贵的文献和实物资料,从而对普洱茶作为贡茶的历史有深入研究,并在专著《清代贡茶研究》一书中进行细致剖析,让广大普洱茶爱好者能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普洱茶历史文化。1793年,普洱茶更是作为国礼由乾隆皇帝馈赠英国皇室及来华使者,这在《海国四说》《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二书中有明确而又详实的记载,笔者也有做过专门的研究。
但是,作为深受清廷重视的普洱茶,却鲜有出现在清代历朝官员的文献记载中。比如,雍正年间曾主政云南的鄂尔泰,历经康雍乾三朝的张廷玉,乾隆时代深受皇帝宠信的纪昀、和珅等人,为何在自己传世的作品中都未曾提及普洱茶呢?按理,鄂尔泰作为主政云南的封疆大吏,把普洱茶作为贡品进献给雍正皇帝,应该对普洱茶极为推崇才对。而和珅,则是英国使臣马戛尔尼、斯当东等人来华时,由乾隆皇帝指定的第一接待官员,乾隆皇帝赠送英国使团大量普洱茶,他不可能不知道。更何况,乾隆皇帝本身就非常喜欢品饮普洱茶,这一点,当朝官员不可能不知。但事实偏偏就如此奇怪,我们到现在也还是难以找到康雍乾三朝有关重臣对普洱茶的描述。
幸运的是,笔者通过多年积累和挖掘,在一些比较偏冷的文献资料中总算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涉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有关官员在皇帝恩赐普洱茶后,以诗词为载体加以记录。虽然稀少,但也算是对笔者多年来的苦苦求索有所安慰。笔者对这些文献一一整理和分析,尤其是对査慎行、励廷仪、宋楠三人涉及普洱茶的诗词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与诸位普洱茶历史文化爱好者、研究者共享,并以求方家指正。只是为方便诸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文献,笔者尝试对这些主要文献做深入细致的诠释与解读,故而文稿过长,请各位海涵。
一、査慎行与《谢赐普洱茶》
(一)査慎行其人
如果不是历史方面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想必对“査慎行”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说到“金庸”,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金庸先生原名“查良镛”,1924年3月生于浙江海宁市。査慎行即为金庸先生先祖,属于海宁査氏名人。
査慎行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卒于雍正五年(1727年)。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曾被康熙皇帝赐号“烟波钓徒”。査慎行20岁补诸生,出门远游,写出大量诗作,名噪一时。曾在纳兰明珠府中教授其幼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赐进士出身,特授翰林院编修,后充武英殿总裁纂述。曾三次随康熙巡游塞外,岁时风土,悉记以诗。得到康熙器重,亲书“敬业堂”匾额以赐。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乞休归里,居家10余年,筑初白庵以居,潜心著述,人称“初白先生”。雍正四年(1726年),因弟查嗣庭犯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雍正皇帝知其端谨,特许其返回故里。次年放归,不到两个月即去世。
查慎行的诗“平生所作,不下万首”(许汝霖《敬业堂诗集序》)。后经他删定为4600余篇,按时地编次为《敬业堂诗集》48卷,《续集》6卷,另有《词集》2卷。文不多作,所存绝少,《敬业堂文集》3卷,《别集》1卷,共100余篇,子孙搜访汇编而成。金庸先生在其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回目,全部都是出自查慎行的《敬业堂诗集》。
(二)《谢赐普洱茶》诠释与解读
原诗:
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1、洗尽炎州草木烟,制成贡茗味芳鲜。
诠释:(1)炎州:出自《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后以“炎州”泛指南方广大地区。本诗中以“炎州”代指“云南”。(2)草木烟:通常指柴火的烟。唐代常建《塞下曲》其四中有“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此处泛指柴火烟灰与尘土。(3)贡茗:进贡朝廷的茶。
解读:普洱茶生长于偏远的云南,那些地方常因刀耕火种,茶叶或许也沾染着柴木烟灰与尘土。地处云南边疆的茶农们,为了表达对皇帝的敬仰之意,把刚摘下来的新鲜茶叶用清水冲洗干净,再按照传统工艺,经过炒揉、压制成饼状或团状,辛辛苦苦制作成味道芳香鲜美的贡茶,上交专门负责贡茶采办的官员,再由这些官员不远万里进贡到皇宫。(备注:此处不能理解为将制作好的普洱茶洗干净,因为按照普洱茶制作工艺,是采摘后经过火炒、揉捻、晒干后再压制成型,如果将晒干后毛茶的或成型后的普洱茶再洗净的话,对普洱茶的品质只会产生破坏作用,自然也就谈不上“味芳鲜”了。)
2、筠笼蜡纸封初启,凤饼龙团样并圆。
诠释:(1)筠笼(yún lóng):此处意为“竹篮之类盛器”。唐代杜甫《野人送朱樱》诗:“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七:“洛中三月牡丹开,都人士女载酒争出,抵暮游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诗曰:‘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2)蜡纸:表面涂蜡的纸张,用来包裹东西,可以防潮。宋代苏轼《夜过舒尧文戏作》诗:“推门入室书纵横,蜡纸灯笼晃云母。”(3)凤饼龙团: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载:“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建安北苑茶,始于太宗朝,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遣使造之,取像于龙凤,以别庶饮,由此入贡。”龙凤茶始于宋初,后为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造。但自宋末元初开始,许多当时的朝廷官员、被贬发配之人、工匠或是军人来到云南,无意中在云南传承并推广了这种传统制茶工艺,为普洱茶的长途运输提供了便利。此处的“凤饼龙团”即代指被压制成“饼状”“团状”的普洱茶。
解读:进贡的普洱茶装在用竹子编制成的竹篮里,为了避免在长途跋涉中被雨水潮湿,还专门用蜡纸将普洱茶包好。打开封条,就能看到这些依然保留着宋代贡茶“龙凤团茶”制作工艺的普洱茶。
3、赐出俨分瓯面月,瀹时先试道旁泉。
诠释:(1)俨:恭敬,庄重。(2)瓯(ōu):指古代酒器,饮茶或饮酒用。形为敞口小碗式。《说文》:“瓯,小盆也。”(3)瀹(yuè):此处意为“煮”。《通欲文》中“以汤煮物曰瀹。”在乾隆皇帝的《烹雪用前韵》一诗中有“瓷瓯瀹净羞琉璃”,但《烹雪用前韵》诗中的“瀹”则应读“yào”,意为“用水使之清洁”。(4)道旁泉:指山泉。清代周凯有劝农诗《种桑十二咏》,其《壅灌》诗中载有“笑顾道旁泉,烈日不畏夏。”
解读:面对皇上赐给我的这些珍贵的普洱茶,我恭恭敬敬地将它们分放在一个个陶瓷小盆中,看上去就如一轮轮圆满的月亮。为了品饮这些普洱茶,安排人专门从城外的山里接来山泉水,用来试试煮这些茶是什么滋味。
4、侍臣岂有相如渴,长是身依瀣露边。
诠释:(1)侍臣:是指侍奉帝王的廷臣。(2)相如渴:“相如”即司马相如。《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后即用“相如渴”代指患消渴病的典故。唐代李商隐《汉宫词》:“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该诗明写汉武帝只祈求自己长生不老而不顾惜人才的死活,竟然连一杯止渴救命的露水也不肯赐给相如;实际是讽刺当权者只为贪图享乐,却不愿去赏识和重用有才华的人,令那些有才之士备受冷落,内心产生不得志的忧郁与报国无门的遗憾。(3)长是:时常,老是。宋代欧阳修《望江南》词:“才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墻,长是为花忙。”(4)瀣(xiè):夜间的水气。章学诚《文史通义·质性》中有“屈原忧极,故有轻举远游、餐霞饮瀣之赋。”(5)露: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球。《老子》:“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宋代梅尧臣《和永叔桐花》:“晓枝滴甘露,味落寒泉中。”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甘露》:“甘露,美露也。神灵之精,仁瑞之泽,其凝如脂,其甘如饴,故有甘、膏、酒、浆之名。”此处的“露”与“瀣”意义相同。
解读:皇上恩赐的普洱茶,醇厚香浓,生津解乏,就如甘露一般令人神思遐远,不禁心生感慨。联想到古时候,才华横溢的司马相如得不到君主的赏识,空有满腔报国之志;而如今,我们这些朝臣有幸得到皇上的赏识,得以在如甘露般仁慈、祥瑞的明君身边,真是一件幸事啊。
(三)《谢赐普洱茶》的成文时间考证
此诗载于《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卷三十三中的《甘雨集》,集下注有“起丙戌五月,尽九月”,说明这一集的诗词全部写于丙戌年五月至九月。査慎行于雍正五年(1727年)逝世,结合清代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来分析,雍正元年至五年间并无“丙戌”年。因此这里提到的“丙戌”年应为康熙四十五年,即公元1706年。从而可以断定此诗写于1706年五月之后,九月之前,距今已有三百余年。査慎行的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证据:即普洱茶在康熙年间,已经成为贡茶而进入皇宫,受到宫廷重视,并被康熙皇帝作为极为珍贵的茶品恩赐给朝臣。而不是当今很多人认为的是在雍正年间方才成为贡茶。能有幸得到赏赐的朝臣自然将这些普洱茶看得十分贵重,因为得到皇帝的赏赐,不仅能品饮到稀有珍贵的普洱茶,更是一种身份地位与荣耀的象征。
(四)査慎行的《军中行乐词》与康熙时期其它有关普洱茶的诗词
在《敬业堂诗集》卷三中,査慎行写了《军中行乐词十首》,其中第二首为:
猩猩贴地坐铺氊,红点酥油一样鲜。
普洱团茶煎百沸,偏提分赐马蹄前。
1、猩猩贴地坐铺氊,红防酥油一样鲜。
诠释:(1)红点:结合该句中的“酥油”,笔者推断应为一种食品。点:有“点心”之意。但目前还不能判断出“红点”究竟为何种食品或点心。
解读:行军在外,条件简陋,军帐中没有座椅,开饭的时候大家不分将士,顾不得形象,像猩猩一样或蹲或坐在铺着毡子的地上吃饭喝酒。用来佐餐的“红点”与刚做出来的酥油一样的味道鲜美。
2、普洱团茶煎百沸,偏提分赐马蹄前。
诠释:(1)百沸:指久沸的水。宋代岳珂《桯史》“乃炽火使釜水百沸,横筱为桥。”宋代周密《齐东野语·诗用史论》:“只消一勺清凉水,冷却秦锅百沸汤。”(2)偏提:酒壶。唐代李匡乂《资暇集》卷下:“元和初,酌酒犹用樽杓……居无何,稍用注子,其形若罃,而盖觜柄皆具。大和九年后,中贵人恶其名同郑注,乃去柄安系,若茗瓶而小异,目之曰偏提。”唐代韩偓《从猎》诗之三:“忽闻仙乐动,赐酒玉偏提。”宋代林逋《寄太白李山人》诗:“身上只衣麄直掇,马前长带古偏提。”宋代林洪《山家清事·酒具》:“旧有偏提,犹今酒鳖。长可尺五而匾,容斗馀。”
解读:茶壶里煮好的普洱茶被人们喝完了又重新加水煎煮,也不知煮了多少遍了,但依然味道浓酽。从军在外,征战辛苦,军官把酒分给在军帐外站岗放哨的兄弟们,大家提着酒壶,在战马前你饮一口来我饮一口,不去想那离乡的苦,真是让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之感啊。
此诗载于《敬业堂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第1版)卷三中的《慎旃集·下》,集下注有“起辛酉正月,尽壬戌四月”,说明这一集的诗词全部写于辛酉年正月至壬戌年四月。根据陈敬璋《查他山年谱》来看,康熙十七年,查慎行的父亲病故,第二年夏天,诗人便离开了蜗居三十年的故乡,到湖北荆州追随同邑人贵州副抚杨雍建远征云南,讨伐吴三桂残部。
《敬业堂诗集》中那些记录战争的残酷和反映人民的疾苦,以及描绘祖国西南边陲奇山异水的优秀之作,大多产生于这些时期。因此,可以明确判断査慎行此诗写于康熙二十年正月(1681年2月,辛酉年)至康熙二十一年四月(1682年5月,壬戌年),再从诗词排列来看,此诗排列在前,应为1681年年初。该集中第一首题目为《辛酉元宵月蚀》,说明是在初春时节,天气尚寒时候。
査慎行在写《谢赐普洱茶》时,是因为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赐而有所记载,但在这首《军中行乐词十首》中,则是因为其本人随军亲临云南,在军中喝到普洱茶,并且这时候的普洱茶不再是散茶,而是已经压制成团状。
在《皇清文颖》中,记录有一首陈鹏年写的《雪中入直》:“六花飞作帝城春,紫殿金铺一色匀。万顷镜中难看影,九重天上本无尘。亚枝密想探梅路,饥雀寒如寓直人。兽炭龙团皆拜赐,同将雪水试茶新。”这首诗中的兽炭即煤炭。(《荣昌县志》“石炭,俗名煤炭,古名兽炭。其形似兽,故名。邑广顺场、金盆山、双河场俱出”。)“龙团”指普洱茶。“兽炭龙团皆拜赐,同将雪水试茶新。”意思是“在这寒冬时节,皇上恩赐我只有皇室才能享用的兽炭与普洱茶,回到家中,我烧好兽炭,用雪水来煮这难得一见的普洱茶。”
陈鹏年(1663~1723年),字北溟,又字沧州,湖南湘潭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进士,历官浙江西安知县、江南山阳知县、江宁知府、苏州知府、河道总督,卒于任。从陈鹏年的生平经历来看,这首诗只能是在康熙年间写成的,因为陈鹏年是于雍正元年二月因病逝世的。在《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中记载:雍正元年二月初二日,(雍正)“谕礼部:陈鹏年洁己奉公,实心为国。因河工决口,自请前往堵筑。寝食俱废,风雨不辞,积劳成疾,殁于工所。闻其家有八旬之母,室如悬罄,此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臣。传谕该抚赐司库银二千两,其母赐以封典,陈鹏年赐以优谥以一品,廕其一子。”
由于此诗没有过多描写普洱茶的内容,故不作细评,但同样是普洱茶在康熙年间已成为皇帝赏赐朝臣物品的重要证据。在《皇清文颖》中,陈鹏年的这首诗前录有査慎行的《文庙释褐》一诗:“数仞宫墙霄汉连,两楹爼豆故依然。曾陪鼓箧三千士,重到桥门二十年【臣自甲子五月入国学肄业】。末学岂增科目重,菲才特荷圣人怜。较他侪軰防恩早,独在靑衫未换前。”诗中“重到桥门二十年”一句后的“臣自甲子五月入国学肄业”,说明查慎行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当年为甲子年)仍在翰林院,时隔二十年再次来到此处,写下此诗。从此诗为我们得到一个线索,即陈鹏年的《雪中入直》这首诗与查慎行《文庙释褐》一诗成文时间应在同一时期,即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由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康熙赏赐陈鹏年普洱茶的时间即为公元1704年的冬天。
同样是在《皇清文颖》卷九十七、九十八里,收录一首王士祯写的《赐贡茶二首》:
朝来八饼赐头纲,鱼眼徐翻昼漏长。
青篛红签休比并,黄罗犹带御前香。
两府当年拜赐回,龙团金缕诧奇哉。
圣朝事事寛民力,骑火无劳驿骑来。
这首诗中的“头纲”“龙团”都代指普洱茶。“头纲”指惊蛰前或清明前制成的首批贡茶。宋代苏轼《七年九月自广陵召还汶公乞诗乃复用前韵》之一:“上人问我迟留意,待赐头纲八饼茶。”查慎行注:“熊蕃《北苑茶录》:‘每岁分十馀纲,淮白茶,自惊蛰前兴役,浃日乃成,飞骑疾驰,不出仲春,已至京师,号为头纲。’《苕溪渔隐丛话》:‘北苑细色茶,五纲,凡四十三品,共七千馀饼。粗色茶,七纲,凡五品,共四万馀饼。东坡《题汶公诗卷》‘待赐头纲八饼茶’,即今粗色红绫袋饼八者是也。’”清代沈初《西清笔记·纪庶品》:“龙井新茶,向以谷雨前为贵,今则於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后来泛指优质春茶。如清代黄遵宪《番客篇》:“饮酪拣灌顶,烹茶试头纲。”在此处代指普洱茶。“龙团”自然也是指普洱茶。
王士祯,生于明崇祯七年八月二十六日(1634年9月17日),卒于康熙五十年五月十一日(1711年6月26日),享年78岁。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进士,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官至刑部尚书,颇有政声。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
在此诗之前,收录了王士祯的《滇南凯旋歌六首》,记录康熙平定吴三桂一事的功绩。平定吴三桂是在康熙二十年冬十月(公元1681年,辛酉年)。根据这一线索,基本可以判断王士祯的《赐贡茶二首》作于1681年,并进一步说明普洱茶成为贡茶,早在公元1681年就已经开始。这一点,和前文中査慎行记载的“普洱茶”有所吻合,说明早在康熙二十年以前,普洱茶确实已经“名重于天下”了。(未完)
说茶网,为你分享最专业的茶叶知识,可添加南茗佳人评茶师红傧个人号:dydy290,或关注公众号:ishuocha
本文作者:詹本林,云南昭通人,曾撰有《普洱茶流入台湾渊源考证》《晚清状元郎袁嘉谷的普洱茶情缘》《乾隆皇帝赠送英王乔治三世的普洱茶去了哪里》《乾隆皇帝品评普洱茶〈烹雪用前韵〉诗试注解》等文稿在《云南文史》《普洱》《普洱壶艺》(台湾)等刊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