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 (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是我国清代著名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生于浙江金华府兰溪,于1637年,也就是明崇祯十年,考中了秀才,随后两次参与乡试,但都未能中举。明朝覆灭后,李渔放弃了科考,在四十岁那年举家搬到了杭州,开始了他的“砚田糊口”生涯。杭州之后李渔还搬至南京,去世前又搬回杭州。在这段时间内,李渔开书铺印刷书籍,也试着组织自己的戏班到各处演出,并以此为主要经济来源。后来,据说因为戏班里的主要演员的离世,李渔的戏班也就随之解散了。
李渔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戏曲作品,还印发了许多畅销图书,是明末清初职业作家的代表人物。职业作家兴起于明末清初,当时,民间对通俗文学有着强烈的需求,这促使那些无意于科举或科举落第的文人投身其中。他们将本是高高在上的文学转为符合大众读者需求的文学作品,并从中获得收益,以此养家糊口。由于这些作品的初衷都是为了迎合读者需求,因此被文学家们认为是世俗且格调不高的,因此这些创作作品的作家们,包括李渔,都被批评为“媚俗”。
李渔自己也非常清楚这一点,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渔自解觅梨枣以来,谬以作者自许。鸿文大篇,非吾敢道;若诗歌词曲以及稗官野史,则实有微长。不效美妇颦,不拾名流一唾,当世耳目,为我一新。使数十年来,无一湖上笠翁,不知为世人减几许谈锋,增多少瞌睡?” 也就是说,李渔自己认为,他的作品只是为了给大家日常生活的消遣,而不是为了什么高尚的文学追求。无论立意高低,李渔的成功是不可忽视的。李渔是第一个专门的喜剧作家,出版了传奇喜剧集《笠翁十种曲》,其中包括《《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此外,他还创作有小说《无声戏》《连城璧》《十二楼》等。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文学作品,李渔还写有《闲情偶记》一书。《闲情偶记》成书于康熙十年(1671),内有戏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
《闲情偶记》中居室部收录有一篇《茶具》,这篇文章具体描写了李渔对饮茶器具的评价与思考,是了解和考证中国茶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在这篇短短的《茶具》中,李渔主要讲了两个和茶有关的器具:紫砂壶、锡茶罐。
阳羡砂壶:
文中开篇便点明了紫砂壶于品茶的重要性:“茗注莫妙于砂壶,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是人而知之矣。”意思是,最好的茶具就是砂壶,而砂壶中最为精美的就是阳羡所产的砂壶,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而说到紫砂壶,茶壶嘴也很有学问:“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购者亦然,一曲便可忧,再曲则称弃物矣。”也就是说,茶壶的嘴一定要是直的,如果茶壶嘴是弯的,那就成了可以丢弃的废物了。为什么要求茶壶嘴必须是直的呢,原来是因为茶叶泡发后变大(“星星之叶,入水即成大片”),如果壶嘴是弯的,那就会堵塞而无法倒出茶水,十分影响品茶心情:“啜茗快事,斟之不出,大觉闷人。”
阳羡是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砂壶就是产自宜兴地区的紫砂壶。阳羡砂壶历史悠久,且有极高的艺术和文化价值。
晚明有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成书于明末崇祯年间,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紫砂壶的著作。这本书记录了阳羡紫砂壶替代了传统银壶、锡壶和瓷壶的过程。清朝中期,吴骞在明朝周高起《阳羡茗壶系》的基础上完成了《阳羡名陶录》。《阳羡名陶录》成书于乾隆时期。书中讲述了陶的起源等内容,还记录了许多与紫砂壶相关的评论和文学作品。民国学者李景康和张虹二人曾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合作《阳羡砂壶图考》,共有两卷,上卷为文字资料,下卷为图片资料。然而37年抗战爆发,因此只出版了上卷,下卷未出版(下卷随后出版)。根据赵建旗的《紫砂壶鉴藏全书》介绍,《阳羡砂壶图考》上卷分年代系统、壶艺列传、土质出产、制工窑火、赏鉴丛话、前贤文翰、时人题咏、名家传器、雅流传器、待考传器、别乘传器、附记传器共12类。
阳羡贡茶与阳羡茶会
阳羡除了有紫砂壶,还有著名的贡茶:阳羡茶。阳羡茶被陆羽称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唐代诗人卢仝也曾写::“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苏轼也有诗云:“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明朝屠隆的《考槃馀事》中记载:“阳羡,俗名罗岕,浙之长兴者佳,荆溪稍下。细者其价两倍天池,惜乎难得,须亲自采收方妙。”阳羡茶在唐朝时为贡茶,每年入贡前,常州和湖州的两位太守都会邀请各方大家参与茶宴,品评贡茶,这就是“阳羡茶会”。白居易有诗《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