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本《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既以为人,己愈有”,是指圣人不重赋敛,不谋私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因为如此,圣人功德日隆,超凡入圣。这边是“后其身而身先”,终至得到万民拥戴,天下归心,“夫唯不争,故天下莫可与之争”,这边是由天地之道,而民心之道,而圣人之道。
圣哉大禹 降服洪水
【版本】
帛书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既以为人,己愈有”,因此本句无异议。
三皇五帝 上古圣王
【释义】
既:已经。甲骨文字义为“吃饱”,引申为“完”、“尽”、“已经”等义。《玉篇》:“已也。”《博雅》:“尽也。”《易•小畜》:“既雨既处。”《诗•召南》:“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易•既济》:“疏:既者,皆尽之称。”《书•舜典》:“既月。”《左传•桓元年》:“日有食之,既。”《左传》:“宋人既阵列,楚人未既济。”
以:使用(粮食和财货,即圣人不积之物)。《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九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康熙字典》:“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能以众正。”《诗周颂》:“侯强侯以。注:强,民有余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
为:为了,助益,造福。《广韵》:“助也。”《增韵》:“所以也,缘也,被也,护也,与也。”《书•咸有一德》:“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书•多士》:“惟我下民秉为。”《诗•大雅》:“福禄来为。笺:为,犹助也。”因此,“为”是助益、造福的意思。
人:他人,人民,百姓,这里之天下百姓。《说文》:“天地执行最贵者。”《释名》:“”《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孟子•滕文公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己:(圣人)自己。己,纪的本字,本是上古“结绳记事”的绳索整齐放置之形,后借为天干名称和代词。《释名》:“己,纪也。皆有定形,可纪识也。”《广韵》:“身也。”《韵会》:“对物而言曰彼己。”《书•大禹谟》:“舍己从人。”《礼•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论语》:“克己复礼”,“己”为己私。因此,“己”即圣人自己。《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吕氏春秋•察今》:“而己亦人也。”
愈:更加,愈发。本义是病好了,心情愉快,这里指更加。《康熙字典》:“进也,益也。”《诗•小雅》:“忧心愈愈”,苏氏曰:“愈愈,益甚之章。”因此,愈表示越来越的意思。
有:有德。甲骨文以“又”为“有”,“又”为手,“月”为肉,本义是取得、占有,这里是拥有。《玉篇》:“不无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易•系辞》:“富有之谓大业。”
伟哉大舜 泽被万民
【为政简评】
圣人不事赋敛,不会聚敛无度,即便“取之于民”,也必“用之于民”。圣人从万民那里拿到的钱币和粮草,不会藏于府库,专为自身享用,而是仁怀天下,泽被苍生,用于为黎民百姓造福。这样的结果,便是有功德于天下,所以圣人之“有”,便是有大功德。
大禹治水,必然有取于民,但所取之用,却是用于治水,为天下苍生造福,因此大禹的功德,誉满天下,而为舜帝所倚重,这边是“己愈有”,功德愈发彰显,这边是为政之人,“既以为人,己愈有”。
《道德》一书,言“道”言德。“道”为自然本原及规律,而“德”为“道”化生万物之动力机制及表现。“道”为自然本原,而生天地万物,故“道”生之;“德”为化生动力,而“道”得以化生天地,化育万物,故“德蓄之”。圣人有德,牧养万民,如天覆地载,养育万物,故而圣人有德;万民赖之,自由繁衍,如承天立地,生发长成,是以有得。
圣人德德 以是有德; 万民有得 以是德德
【修身简评】
世人所谓“乐善好施,天必报之”,是指为人处世,少谋自己私利,多为别人奉献,多积阳德,暗积阴德,自然会成为有德之人,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爱戴。“德”即“得”,施者有“德”,以其德德,故而有德,有德得德;得者有得,以故德德,故而有得,有得德德。这边是为人处世的“既以为人,己愈有”,妙哉斯言,明者赖之!
乐善好施 是以有德 阴德阳德 治心以德
【本号文章均为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 上一篇:余秋雨名言-余秋雨:最好让写作处于一种“半业余状态”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