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佳士得与苏富比推出的多个历史性收藏家专场的拍卖中,2016年的坂本五郎、琵金顿,之前的仇焱之、本纳德、戴润斋、赛克勒、玫茵堂、细川家族、安思远等著名藏家鱼贯出场,如烟花般谢幕,见证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纪换手。今天,当中国藏家意气风发地纵横国际拍卖市场,围猎中国艺术品,一个更为理性的声音告诉我们,一个时代已经远去了。
罗杰·琵金顿
2016年苏富比春拍琵金顿旧藏明永乐青花缠枝牡丹纹净水瓶
坂本五郎
2016年苏富比秋拍坂本五郎旧藏唐三彩贴花双系绳柄壶
坂本五郎与仇焱之
玫茵堂旧藏明成化鸡缸杯
正观堂主人梁晓新说,欧洲随着蓬勃的海上贸易发展而开始认识中国陶瓷,至清中晚期火烧圆明园开始,大量清宫珍宝散落民间,流往海外,这些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真正震撼了欧洲,西方由此开始了对东方艺术品系统的研究、展览、出版、收藏和拍卖。而百年以来,以欧、日、美等国买家为主导的情形一去不返。西方国家的青年一代大多缺乏对中国古代艺术与历史的兴趣和了解,遑论收藏。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趁国内买家高昂的购买欲之时,多个来自上个世纪的重要收藏大家与机构纷纷开始了出货的程序。这也是近年来中外名家专场众多的原因之一。
西方卖家的持续出货,必然导致国外的中国古代艺术品资源日渐匮竭。从事拍卖行业多年的著名瓷器鉴定专家刘越表示,对于拍卖公司而言,虽然拍品资源的质量、数量始终都是最严峻的问题,但在近些年,这方面的困扰更是日益凸显:“我前段时间去法国特别有体会。以前塞纳河左岸有20多家古董店,很多是经营中国瓷器的,这次我再去看,那里只剩两三家在经营了,我一打听,也是货源紧张,勉强维系。”
在西方甚至日本,收藏家队伍的后继无人,刘越同样深有体会:“作为收藏中国艺术品的西方收藏家来说,有几个必备的条件。一是必须对东方文化、东方艺术感兴趣,拥有丰厚的专业学识和敏锐的东方艺术鉴赏力;二是要有精力,有对器物研究和参加国内外拍卖活动行程所消耗的时间;三是要有相当雄厚的资金基础,来应对如今的高端艺术品市场。这几点综合起来,即使在过去,符合条件的人也少之又少。文化差异的代沟使得西方藏家的后代,几乎没有人对中国古代艺术品感兴趣了。”
国内外的拍卖场去得多了,刘越观察到:“现在的即便是在英国、美国本地拍卖,西方人在场里排排坐,但他们却几乎买不到。那些中国古代艺术品都被中国藏家买回来,可是,你在中国的能找到几个像琵金顿这样的收藏家?中国的庞大人口就好像一个海绵,这些东西被迅速稀释掉,散落民间,大多不知道被谁买走,也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出现。”
1993年创刊的《收藏》杂志,是中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最具影响力的收藏类期刊。《收藏》填补了中国期刊界无一本收藏类期刊的空白,背靠丰富的文物资源和强大文博专家顾问团,全方位拓展杂志的活动空间,反作用于中国的民间收藏,促进了收藏知识和收藏经验的传播和普及,催发了收藏品艺术市场的发育和成熟,推动了收藏理论的研讨和收藏学的建立,影响和带动了收藏类传媒,包括收藏类报刊、收藏类专栏专版、收藏类书籍的创办、出版热。
新浪微博:收藏杂志
微信公众号: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