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余秋雨语录-余秋雨开启了文化经营的先河,仿效者众,且多有斩获

余秋雨语录-余秋雨开启了文化经营的先河,仿效者众,且多有斩获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6 13:44:19
阅读:

“栖门海鸟,本无钟鼓之心;伏枥辕驹,久倦风尘之想”,这是《张謇传》当中的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一句话。十年前,疲于迎来送往的我,最终选择远离世俗。时间长了,当我再想起从前那些熟人时,才发现他们有的老了,有的走不动了,有的干脆宅在家里含饴弄孙。渐渐地,胸中积郁了难以宣泄的孤独,不问世间换来的却是前所未有的疏离感。我只得在咖啡厅里坐坐,或者在街心花园发呆,偶尔在途中和一些满头银发的老人闲聊。每当遇到相貌斯文,博学多识的老人,攀谈的兴致总会更浓一些。


东湖绿地是我常去的地方,景色美而不俗,我竟在那遇见名曲《梁祝》的作者何占豪先生,又跟他寒暄几句。想当年,我在西德的一家餐厅用餐,一个德国老头走到桌边和我搭话,问我需不需要听他演奏小提琴。见他来讨钱,我随口一句:“你要是能拉得出中国的曲子,我就听听”。他随即拉开架势,演奏的曲目就是《梁祝》。在莱茵河畔听到中国曲子,的确让我有些始料未及。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我在东湖绿地碰到的何占豪这位仁兄,写了这么惊艳的曲子,自己却丝毫不修边幅,活脱脱一副老退休工人的模样。不过他身体很好,目光如炬,只可惜他后来没有更好的作品出现,竟让梁祝成为绝响。



与之不修边幅相比,我倒想起一位把自己打扮的十分精致的人物。此人长期活跃在上海文化届,文章也很精致,又善于与传媒届交际。巧合的是,他与我同年同月同日生。不由我过多介绍便可猜出,此人即是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章我读过很多,他的作品的确有可取之处。他不是忘情于山水和文化古迹的人,而是一位极为清醒的抚摸山水的人。余秋雨在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面前,有能力及时从感官的陶醉感中走出来,由感性进入思维的理性,思考的材料就是景观后面藏着的“历史”与“文化”。


然而,余氏的问题也出在这里,远没有抵达文化大散文的巅峰。他选择的素材只是历史,少有现实生活。许多散文接近了历史现场,然而在语言的叙述层面上,作者本人常常按捺不住地站出来抒情,抒情有泛滥化的倾向。另外,他的文本远没有达到用散文的气场对历史活动进行再观察、再梳理的高度,大多还是在“挖掘历史的隐蔽意义”的层面徘徊,有时不免苍白空洞。


文学评论家白烨在给余秋雨的《霜天话语》所作的序言中这样评价道,“余秋雨的散文……是他机智的表述。读余秋雨的散文,可以明显感觉到,他读到的比他看到的更多,想到的比读到的更多”,我似乎读出了言外之意,就是说余秋雨的行文技巧远超过他的学问。他知道一些古文,随便挑一篇来分析阐发一下,用七分的力气做十分的事,牵强附会,谈不上厚积薄发,依我看只有些刚入门的读者才觉得他写得好。


自古以来,“诗言志,文载道”大都是中国文人写作的终极目的,单就文化大散文创作而言,余氏开了一个先河,他让很多人知道文化是需要经营的。就像我们上面说的那样,他抚摸着山水也抚摸了市场。余氏之后,有人讲论语,有人品三国,有人说清史,有人鼓捣大小时代,想必都是受了他的启发。


最近一段时间,没见他有什么大动静,倒是他把之前都发表过的文章又重新编排一遍出版,想在文学史上留下一点东西,不知销路如何。然而依我看,以他的分量,和他遭受的批评,很难让他在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我也希望,余秋雨不要像秋天的一场雨,太阳一晒就干了。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