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九山半水半分田"的黔东南可以说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地方,但它却因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东邻湘西,南接桂北,加之境内居住着苗、侗、水、布依等20多个民族,具有非常浓郁的多民族风情。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苗寨和最大的侗寨,还有独特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天籁般的侗族大歌、工艺精美的刺绣、银饰、蜡染……有着自成一派的少数民族文化体系,这里的人们身处桃源般的山水田园,平静幸福地生活,和谐欢乐。
为了实现苗寨烹鱼煮酒赏秋月的计划,镇远短暂停留后,又是一路狂奔,当赶到距离雷山县36公里,县城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西江千户苗寨已是黄昏,时值中秋,天不负我,一轮黄澄澄的圆月嵌于苗寨门楹之中。
购票入场,乘观光车半小时后抵达真正的苗寨寨口(为避免尾气污染,当地将景区大门设在十几公里外的谷口)。
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清澈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 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绿树翠竹点缀。 夕阳余晖淡淡洒向白水河,兴奋的人们仍在河边忙碌,生命不息,拍照不止!
顾不上吃晚饭,听从一位热心姑娘的建议,拒绝了揽客的商家,我们顺着白水河往苗寨对面高处走,自行登高去寻觅观景赏月的民居投宿。
西江苗寨果然气势浩大,这里有十多个村,千户以上的人家,被誉为活着的苗族历史文化博物馆。西江苗族吊脚楼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是中华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
吊脚楼这种建筑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苗族最早的文明发源于长江中下游一带,距今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西江苗族就是传承了这种古老的建筑风格。2005年,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吊脚楼,风雨桥也是西江千户苗寨的很有特色的建筑,通常由桥、塔、亭组成,用木料筑成,因行人过往能避风雨,故名。传统的风雨桥不用一颗铁钉,只在柱子上凿通无数大小不一的孔眼,以榫衔接,斜穿直套,纵横交错,结构极为精密,很是坚固。风雨桥上部建塔、亭,有多层,每层檐角翘起,绘凤雕龙,塔亭顶有宝葫芦、千年鹤等吉祥物。桥面两旁设置栏、长凳,形成长廊式走道。文字功底好的尽管来西江苗寨吧,这些字经常把一些花白胡子的老学究考的沉吟不止。苗语:僦餸嗡(音jiu song weng)即回龙桥的意思。
攀爬了近半个时辰陡峭崎岖的山路,终于在快到山顶时觅得一处绝佳的观景客栈,店主不是当地人而是一对重庆退休夫妇,投资数十万在此修建吊脚楼,当晚还要接待从家乡赶来的十余名老朋友,晚餐被店主推荐到相邻的另一家客栈,主菜依旧是苗家酸汤鱼哈!这酸汤中的鱼可是选用稻谷收割季节的稻田鲤鱼数条,不开膛破肚,也不取内杂,只从鳃边个开小孔取出苦胆,随着放进配好调料的沸水锅中煮至鱼背绽开时,即可食用,这是到苗寨非吃不可的一道特色菜。
佳肴美酒、凭栏临风,举杯邀月,月色迷人,对面苗寨华灯初上,风情表演台探照灯直射云天,把个穷乡僻野的苗寨生生弄出个火树银花不夜天。
西江千户苗寨的主体位于白水河东北侧的两个山坡上,我们所处西南山坡上,只消望向对面一看,万户千家的灯火齐亮,景象异常壮观。
两匹山坡上的苗寨左右对称,形若苗族图腾的水牛犄角,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山下,是灯火璀璨的民族风情表演场,犹如闪闪发光的金銮殿;往上,灯火好似繁星点点落山川,灯火勾勒出了山坡的轮廓,宛如两座巨大的金字塔。
夜晚亮灯也是苗寨的传统。苗家人上山劳作,常常是忙碌到天黑才回来。由于苗寨是依山而建,回家的路坎坷不平,为了使村民行走方便,各家各户都会在屋檐底下或在路边挂一盏油灯,给夜里回家的村民照个路,形成了苗寨夜晚亮灯的传统。
夜色渐深,风情表演场的狂欢进入高潮,雷鸣般的喝彩伴随着迷离的灯光将古老的苗寨生生扯进现代高科技的生活浪潮!
苗族的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迷信鬼神、盛行巫术。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有人说西江苗寨状若水牛犄角,我却认为更像哺育苗族儿女的大地母亲的一对乳房。
唉!想不到千年苗寨也成了一座不夜城,整夜的烟花爆竹合着鬼哭狼嚎的KTV加上头顶脚下的木板吱呀声,彻夜难眠!真心感觉苗族同胞们是天生的整蛊高手和专家!
晨起,点点灯火依然未灭,喧嚣过后的古老苗寨又被迫开始进入周而复始的现代化运转。站在高处,鸟瞰苗寨,由衷佩服苗寨祖先在此选址建寨的智慧。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苗寨坐落在起伏的青山之中,清澈的河流从寨前流过,河道两旁平坦宽阔。苗寨数量众多的房屋,依托两座缓缓的山坡,层层叠叠,次第而建。河道如绿色的缎带,从苗寨脚下缓缓东流,熠熠生辉,仿佛苗家华贵的服饰,给苗寨平添风韵。
一缕炊烟伴着鸡鸣冉冉升腾,苗岭晨曦带给人的画面感竟如此温馨,简单干净又透射着强大的感染力,这是张艺谋镜头中的中国山村,不是吗?
西江苗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潮涌而来的异族文化最终会令你也全球一体化吗?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苗族先民)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
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随着三苗部落的日渐强大,尧、舜多次对“三苗”进行征剿。舜帝位,“南巡狩猎”,对不服舜帝管制的“三苗”进一步攻掠,苗族先民再次被迫向西南和西北地区迁徙。
其中被迫向西北迁徙的这支苗族先民一部分融合于“羌人”,成为西羌的先民,一部分则因人口增多,耕地少而向平原地区迁徙,从青海往南到四川南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有的更向南、向西深入老挝、越南等地。
而往西南迁徙的苗族先民则与楚人和睦相处,成为后来“楚蛮”的主要成员。战国时期,秦灭楚,一部分苗族背井离乡,长途跋涉西迁,进入武陵山区的五溪一带,形成历史上著名的“武陵蛮”。
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
寨子背后是层层梯田,薄薄的晨霭很好的渲染出一幅水墨山居田园图。村寨,梯田和山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听西江苗寨的老人说,苗族在600多年前,寅公和卯公两位老祖公托儿带女,迁徙到这里的时候,认定西江这个地方,适宜作物的生长,于是在这里建屋开田繁衍后代,成为这里最早的居民。
朝霞浸红群山的岭头林梢,薄雾弥漫远山沟壑和近处山寨;层叠层迭的远山和屋挨屋靠的苗寨,仿佛都成了美丽的深深浅浅的剪影。各家都在早炊,风小,袅袅的炊烟,聚成一个个烟柱,就在屋子上方缓缓升腾;真像陶渊明诗歌中所描写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历史源远流长也罢,文化底蕴深厚也罢,西江让你最先震撼的,当是万道霞光映射下千户苗寨整体寨貌巨大的规模与恢宏的气势。
氤氲弥生,整座苗寨在蔼蔼烟云遮掩下犹如海市蜃楼。
太阳跃出山巅,光芒透过苗寨的拱脊飞檐,幻化出道道温暖祥和的光柱,令人有种沐浴在神圣佛光中的圣洁感!
隆起的寨子连同整座山丘半明半暗,如同一个巨大的祭祀台,袅袅炊烟就像升腾的香火,于是一切又像是填充了古老而神奇的传说,变得有几分神秘的意味了!
一栋栋的吊脚楼沿山坡依次第上,上千栋吊脚楼相连成片,形成一个整体的环形,这是单个吊脚楼所不具备的视觉效果。吊脚楼群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使得西江吊脚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西江苗族将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将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平地用于耕作,反映了苗族居民珍惜土地、节约用地的民族心理。
西江吊脚楼多为三层,基座以青石、卵石垒砌,一层圈养牲畜,二层住人,三层为粮仓。结构严谨,工匠巧妙运用力学原理,善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构成了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这种建筑看似上实下虚,但牢实坚固,非常实用,在建筑学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吊脚木楼,从白水河两岸依着山势,迤逦向上展开,左边两座山上吊脚楼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层层相叠、鳞次栉比,已找不出山体的颜色。右边的山头,建筑物有些稀疏,典雅的吊角楼映衬于鲜花绿树之间更显清秀、端庄。黑色的瓦铺成的屋顶,更张显苗寨的古朴,暗黄色的枫木板壁,在阳光下发着熠熠金光。
风雨桥,造型各不相同,除了实用,还带给游人无尽的审美享受。如果白水河是苗寨的一条玉带,那七座风雨桥就是镶嵌在玉带上的宝石;如果白水河是乐谱中的谱线,那七座桥就是谱线上的音符。一路走来,像是在鉴赏一幅山水画卷,又像是在倾听一首幽雅乐曲。悠悠然、飘飘然,其乐无穷也!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称为"长裙苗"。勤劳的苗族老妈妈,大清早就在街边支起小摊烹制油炸土豆饼、糯米糕。
过去的西江苗寨是地道的,也是不收任何费用的,时过境迁,当域外商家店贩将浓浓商业味弥漫整个苗寨时,我不知今后还能看什么,你只能做惊恐状:黔无驴,好事者船载以入...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今若是焉,悲夫!
吃牯脏亦称鼓藏(牯脏)节,以宗族为单位,每隔十三年举行一次。鼓藏节是西江苗人敬祭祖宗的盛大节日,是苗族人民文化和精神的最高体现。据说西江苗族的祖先是虎年迁到西江的,虎年至虎年恰合一个小甲子(13年)。13年一次鼓藏节也就约定俗成。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
这里的老人们自述西江苗族是蚩尤第三个儿子的后裔,西江苗族迁徙西江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苗族文化体系,到西江后又长期处于政府“管外”(管制之外)的状况,一直是自己管理自己,因而苗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保存和发展,再加上交通的不便,统治者欲同化也鞭长莫及。因此徜徉在西江苗寨,真是觉得在历史的时光隧道中穿越,在民族文化古遗存中瞻顾,似乎处处都发散着吸引人的魅力,处处都让人流连。西江千户苗寨究竟有多美?还是引用余秋雨先生的话语吧 ——用美丽回答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