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于民成语-殷商古国——黎国,“黍”来自这里,成语“黎民百姓”的由来

于民成语-殷商古国——黎国,“黍”来自这里,成语“黎民百姓”的由来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7 06:34:41
阅读:

黎国,《周本纪》中记载为耆(qí)国,《殷本纪》记载为饥国,周原卜辞中为“利”,故也叫利国。据说黎国起源于“九黎”,《国语·楚语》记载:“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九黎是上古部落时代的一个联盟团体,据说在东夷,有九个族群组成,大酋长为蚩尤。后来蚩尤与黄帝一场涿鹿大战,九黎大败,联盟解散,其中一部分黎族留在了今山西晋南一带,成为商代黎国的前身。黎国大约在商汤立国后被正式册封,是商的铁杆成员国。《左传·昭公四年》借楚臣椒举之口道:“昔商纣为黎之蒐,东夷叛之。”蒐(sōu)指打猎,古代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意思是商纣王前往黎地蒐猎,东夷趁机作乱。黎国的具体位置在哪?根据《括地志》记载:“故黎城,黎侯国也,在潞州黎城县东北十八里。”潞州,古属上党郡,黎城县,隶属山西长治市,位于晋、豫、翼三省交界。黎城县境内东北一带有黎侯城,春秋时黎国成晋国的附庸,晋景公曾在此扶立黎侯。


“黎”不见于甲骨文,可能它是个后起字,但它又是根据哪个字演化过来的?可能就是“利”。“利”的甲骨文是“禾”和“勿”的组合,“禾”是庄稼,“勿”的甲骨文看上去像一把“带血的利刃”,意为“正在收割的庄稼”。跟“黎”相关除了“利”,还有一个字:黍。“黍”和“黎”多了把刀,从“黍”从“刀”就是“利”。黍,就是北方主食黄米,是商周时期的主要谷粮,卜辞中记载一种祭祀名叫“黍登”,登,当然指得五谷丰登之意。它的优势在于耐旱力强,适合在缺雨少水的山地种植。殷商卜辞中对黍的收成占问非常之多,可见黍与殷商百姓的生存息息相关。黍不但可作主粮,还是古代酿酒的主要原料。《说文解字》黍部借孔子曰:“黍可为酒,禾入水也。”黍米有粘性,用途广泛,许慎说“履黏以黍米”,是说可以用来制糊粘布做鞋。上古黎地农业发达,族人擅长种黍,黎国当以因黍而得名。民以食为天,黎人多黍,不愁粮食,因而“黎”字又有一层从多之意,如《诗经·云汉》:周余黎民(民多)。“黎民”一词由此而来。据说黎国的人口非常之多,国力强大,是商末周国东进的最大阻力。


利的甲骨文


黎国是殷商王畿西部重要军事力量,不但防御西北异族的入侵,也牢牢监视着西部周部族的一举一动。扼守殷商西部大门,成为周文王东进一大障碍。周文王被囚禁释放回西岐,便着手开始对东部主要敌对势力的翦除。《史记·周本纪》记载:“(文王)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之,惧,以告帝纣。”文王在平定后院的犬戎后,次年伐密须国(今甘肃灵台),次年败黎国。殷室大臣祖伊听到黎国被灭,大惊失色,告之纣王。祖伊接到黎国被周灭亡的消息,何以如此恐慌?可见黎国对商王室而言确实非常重要。《尚书》对此记载得更为详细,他跑到纣王跟前说:“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意思是天子啊,上天恐怕要断绝我们殷商的命脉了。这就是著名历史事件“西伯戡(kān)黎”。


文王伐黎大致线路参考


黎国被周国征服后,大大削弱殷商对西部局事的掌控。周国一鼓作气,继续对殷商西部敌对势力进行大扫荡,先后灭亡另外两个强国——于国和崇国。自此,周国东进中原的阻碍基本清除。占领黎地后,周国对它进行了管制,并利用黎国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开发。黎国是个农业大国,族人擅长种黍,于是周国便在黎地开辟农田,继续发展农业,设立田猎区。黎国虽然不见于殷商卜辞,但却现身于周原甲骨,卜辞:“壬申卜,王往田从利,擒。”大意是周王前往黎地进行田猎。“利(黎)示六屯。争。”屯在这里指祭祀物,或为人牲,这是一则拿黎人作祭祀的卜辞。


出土于黎城西周“黎侯壶”


黎国亡于商末,武王克商后,又对黎国进行了重新册封,《吕氏春秋》记载:“武王封尧后于黎。”西周黎国应该就在商代黎国故地重封的,黎国一直进入到春秋,《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公元前594年,晋景公在稷地阅兵,并占领狄人的土地,立黎侯而还。从记载来看,当时黎国已经在晋国的控制之下了。黎明最后应该亡于晋国,灭亡时间不确。黎国之后有黎姓,是现代黎姓的主要来源。


文/堰风


殷商古国——鹿国,多鹿而得名,“精卫填海”故事诞生地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