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句话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原意为聪明的人会根据时期的不同而改变行事策略,智慧的人会随着事情的不同而改变处理问题的方法。
此句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变”的思想,即处理事情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但是也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根据情境、形势的不同而灵活变通。
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
此句出自西汉扬雄的《法言·君子》,意思是说,人一定要自爱,才会获得别人之爱;人一定要自敬,才会获得别人的尊敬。
自爱和自敬,是获得别人爱和尊敬的必要条件,没有不爱敬自己却能获得别人爱敬的人。这段话体现了儒家“修己以达人”思想的精义。每个人通过“诚意”“正心”“修身”来实现真正意义的自爱自敬,就会应然地获得别人的爱戴和尊敬,“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并会由近及远、由小到大地产生社会示范效应,“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从而实现“齐家”,进而“治国”,最终“平天下”。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这句话出自明代刘基的《拟连珠》,意思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甘苦之分,只有尝试过才会知道;天下道路都有平坦坎坷之分,只有自己走过才会明白。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中国自古就有注重实践的传统。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荀子也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清代颜元在《习斋记余》中指出:“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这些古代思想家之所以重视实践,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实践方能建立功业。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砺自己,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修养功夫。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彭端淑《白鹤堂文集》中的名篇《为学一首示子侄》(简称《为学》),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分吗?只要肯做,即便困难的事也会变得容易;如果不做,即使容易的事也会变得困难。
此语有两层含义:一、难易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躬行实践就是化难为易的过程。这告诫我们:凡事都要付诸实践,任何宏伟计划和美好愿望,若无实际行动,只能是空中楼阁和镜花水月。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此句语出《礼记·学记》,其意为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反之,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孤陋寡闻。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切切偲偲”,充分肯定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的作用。《周易·兑卦》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朋友互相讲所不明之理,习所不熟之理,可使双方互相受益,朋友之间的互学互助是增长知识、修养德行的重要因素。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是古代富有哲理性的警语。《诗经·大雅·荡》有云:“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其本意是说:老天生下众民,本来都是善的;出生后面对社会各种诱惑,很少有人能以“善道”自终。
《论语》中记载子夏之语说:“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以为终始如一,持之以恒,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在古人看来,“立身行道,终始若一”,是人世间最难做到的一件事,所以在一些重要场合,君臣、上下、朋友之间常用此语相互告诫。古人也常将这类警语刻在盘盂几杖上,为的是在进退俯仰之间常能观览以自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讲了一种人生哲理,其大意相当于俗语“善始善终”。“善始”就是“良好的开端”,这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可是人们在许多时候,却因为日后成就的获得、地位的升迁、环境的变换、享乐的诱惑等,而改变初衷。因此,有“良好的开端”,未必有“良好的结局”。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此句出自《资治通鉴》,旨在告诫人们,爱孩子如方式不对,这样的爱恰恰是害了他们。
这句古训背后有一个令人唏嘘不已的故事。《资治通鉴·晋纪》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虎最喜欢儿子中的两个:石宣和石韬。石宣是太子,而石韬被封为秦公。石虎让两个爱子按日轮换负责裁决尚书的奏事,并赋予他们独自决定赏罚且不需要禀报的权力。对此,司徒申钟劝谏说,赏赐或刑罚是君主才拥有的大权,不能交给别人;太子的职责在于侍养父母,不当参与朝政,而今“二政分权”,两人分掌朝政,鲜有不发生祸患的。接着,他给了石虎“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的忠告。可刚愎自用的石虎根本不听,为了显示对儿子的宠爱,让太子石宣出行祭祀时打着天子的旌旗,带着十八万士兵;让石韬出行时也享受太子一样的待遇。这导致太子十分不满,暗中使人刺死石韬。石虎查明真相后,竟立即命人用极端残忍的手段杀死太子石宣,并诛灭全家。石虎死后,儿子们为争帝位互相残杀,后赵逐渐衰落,终至亡国。
《左传》中说“爱子,教之以义方”,爱护孩子,应该以正确的方式给他们正能量,教给他们为人处事的正道。如果爱不讲原则,则容易使孩子走上邪路歧途,最终会害了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