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于丹语录-于丹解读《论语》中最实用的10句话,看完醍醐灌顶!

于丹语录-于丹解读《论语》中最实用的10句话,看完醍醐灌顶!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08 03:04:32
阅读:

现在人们心里有着很多很多的困惑,一直都在寻找答案。不能说《论语》给出了唯一的答案,但是它给我们的寻找提供了一个坐标。——于丹


关于自我的认知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每一个人从自己的内心出发,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而世界是变化很快的,那么就要求自己的心灵永远有定力,对自己保持一个正确的估价,你的忠诚度才不会降低,这就是《论语》一直说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意思。


在这个社会上,一天到晚求他人给个机会,给个岗位,提携一下,这样的人不少。不是说这么奔忙的人不好,机遇固然要抓住,但是一个根本的出发点是你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


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总会有被人误会的时候,总会有怀才不遇的时候,在这个时候,人的内心是容易动摇的。这个时候,你要看清自己的心。你觉得我对于自己生命的这份忠诚有人了解吗?我的这份忠诚能够嫁接到社会上,进入一个职业岗位吗?这时候,内心是惶惑的。做一个“求诸己”的君子,很不容易。


但是,《论语》里一直在提倡:“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真正的君子,他心中所想的是担心自己没本事,从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关于别人的认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你,你就一定要暴跳如雷吗?一定要着急辩解吗?一定要向世界证明吗?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愤怒,这才是君子的情怀。


孔子自己是怎么做的呢?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不怨恨天,也不责备人,自己通过具体的学习,去了解很高深的道理。知道我的,恐怕只有天吧。一切都从自己的生命中寻找建立的依据,而不要动不动就抱怨这是老天不给我机会,这是别人挡了我的路,这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


真做到“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很不容易的。也就是说,不在外在的客观环境上寻找理由,而在内心建立起自我估价的标准。这就是一颗心的价值所在,只要有这样的一颗心,建立起自我的判断,这种忠诚跟着就有了。


我想,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面对的机遇越多,世界越辽阔,我们的忠诚就应该越坚定,越朴素。这就要我们从自己对生命的忠诚开始,抵达对社会、对职业、对他人的忠诚。


关于待人的原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今天,我们不难看见整个外在世界给我们提供的种种参照,但是只有在心灵的坐标真正确立之后,我们才能像孔子那样找到一生一以贯之的这个根本之道。


有了自己的心以后,由自己心灵出发,抵达他人心灵,这就找着自己跟他人相处的途径了。


怎么做到尽自己的心,怎样对他人恕呢?这就是孔子所说的道理,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帮人家也做到这样,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而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我们想想,这一切都还是依赖于自己心里的判断。


真正的忠诚是在自己的心里,一个用心去做事的人,才真正可以做到对岗位、对职业有一份忠诚。


关于事业的选择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辈子总要选择做点事,但是这里面有三个不同的层次。你可以看看自己在哪个层次上。


首先是“知之者”,对你的职业、行业,你有了解。这容易,现在去读一个专业,拿一个文凭,考一个资格证,这都算“知之者”。这是第一级,你能掌握技能。


比这高一个层次的叫“好之者”,就是你真正热爱它,你愿意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你愿意废寝忘食,把自己连工作之外的休闲时间也都投入进去。这样的人呢,固然在这个事业中可以完整地去实现自己,但是这种投入未免太过沉重。你可能会忘记这个世界的风花雪月,你可能牺牲了很多跟家人共度的时光。这个境界还不是最高的。


最高的境界,叫“乐之者”,就是在这样的一个事业投入过程之中,你感觉到生命被提升的大欢乐。也就是在这里面,你的心是舒展的,你是被成全的。你享受这个过程,你不仅创造事业,而且创造自己。


关于人格的培养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我们经常说,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平时一定是有储备的。英雄行为有时候只在一个瞬间,但是考验的却是他平时的人格。


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突如其来的考验。一个人如何能做到临大事而不乱,最终能够战胜风险,这一定跟他平时的涵养、陶冶相关。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到了隆冬的天气,你看一看树木的叶子,先是阔叶哗啦啦地掉了,再是比它小一点的叶子掉,最后掉下来的是针叶。


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有“岁寒三友”之说?人们所选择可以象征文人气节的都是这样谦逊的,有自己内在的筋骨,不妥协,但又很平易、简单、索取特少的植物,松柏其实就是这样一个象征物。


关于错误的改正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其实,人们面对过错的时候,怎么去观察他们,有两点很重要:第一点,就是犯错之后的态度。用孔子学生子贡的话说,君子不是不犯错,但君子之过如同日月之食,太阳和月亮都在天上,太阳再灿烂也有日食,月亮再皎洁也有月食。所以,“过也,人皆见之”,他错就错了,大家看得见,是明摆着的;“更也,人皆仰之”,改了之后他还好端端的,你还得仰望他。


所以,君子“过则勿惮改”,错就错了,别怕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错了不改才叫过错。这一点很重要,错就错了,马上改。


第二点,真正的君子还有一个特点,叫“不贰过”,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人这一辈子是可以犯错误的,但是犯错误也要有点品质,也要高级一点,我们不能屡屡犯同样一个错误。


关于孝敬的方式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今天的孩子,很多都是少年壮志,远离家乡去求学或者工作,父母在的时候怎么能不远游呢?


当然,孔子还说了后一句话,叫“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你一定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好让父母知道,少点担心。换句话说,就是你真正有自己的志向,有自己要去做的大事,是可以走的,但是走了之后,要对父母有一个交代。


真正的孝敬,是一个人把对自己长辈的心推及社会。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就不仅是孝,而是仁爱了。每一个人都希望在社会上安身立命,能够去做更多的事情。如果人人都用这样的心去做事,那就好了。


关于时间的流逝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有时也很伤感啊:我们谁能逃得过年华的流逝?


朱熹说,为什么孔子要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呢?就是用天地自然不停的变化来比喻人生,人生那些过往的已经过去了,而新来的又过来了,没有一刻停过,这是道体的本来面貌啊;孔子用河水奔流来比喻它,非常明白,就是要提醒人们要时时省察,不可间断。


这就像李白所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我们总是这样迎来送往,活在似水流年之中,那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孔子曾经跟子路说:“别人问你老师是什么人,你为什么不告诉他,说我是一个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呢?”


孔子的意思是,我在我该做的事情上发愤努力,连吃饭都可以忘掉,但是我的生命状态是乐而忘忧的。人为什么老让那么多忧思缭绕萦回于心呢?人不能活得快乐从容一点吗?如果快乐从容地面对似水年华,那我是不晓得衰老会要到来的。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怎么跟他学呢?无非见到好的东西就跟他学,见到不好的东西就在心中警戒自己一下,以免犯同样的错误。”


今天我们提起的孔子,都知道他在历史上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孔子离我们今天的时代这么远,当时物质生活那么贫瘠,孔子是怎样形成他的思想体系的?他从哪儿学的?


很简单,他是从人身上学到的。可是,他是简单地学吗?他是综合感悟,最后形成自己的体系。可见,这个世界上,其实法无定法,师也未必有常师。


关于人生的境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孔子:孔圉这个人为什么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这个人聪敏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的谥号叫“文”。


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而且愿意好好去学,甚至乐意向比自己差的人去请教问题,这是一种难得的态度。


这种态度后来被孔子的学生曾子进一步表达过。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越是剑拔弩张、凌厉过人,是不是越容易受到冒犯?只有一个宁静的人,才可以做到“犯而不校(较)”。这样好学而又虚心、充实而又宁静的状态,是曾子羡慕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