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学家、散文家,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所写《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了历史文化散文的一代文风。
他常常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引起读者的反思、追问。如其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不但体现了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而且揭示了中国文化巨大的内涵,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的范例。他的散文始终贯彻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进行追溯、思索和反问的主题,并借由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渗透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一种忧患意识。如作品《山居笔记》中所阐述的一些历史问题和难题,触碰的正是中国历史中的痒处和痛处。
余秋雨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所形成的具有其自身独特性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便是其历史文化散文中的历史实指。他会奔波在大江南北,往返于海内外,用一支插入山水古迹的笔把游记的面积拓展出具有文化的厚重的一面,也把中国散文的题材范围拓展出具有独特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的一面,从而在山水、文化、历史间找到表达自身情感的最佳形式。例如《道士塔》《阳关雪》等文章,表现的就是他对历史、文化、山川、人物进行深刻反思后所倾吐的文化感受。
在他的历史文化散文中,余秋雨会将思想设置成线索,使其成为文章内在的凝聚力,再在这样的凝聚力下自由联想,并加以典故传说、轶闻趣事及中国和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等,做到寓控制于放纵,使得时时处处紧扣说理或抒情的“中心”,散而归一,杂而不乱。如《千年庭院》《进士》等文章,便以思想的线索贯穿全篇,再加之相关故事,在变化中间取得形神的统一。
在语言表达上,其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多选用富有诗意和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将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阐释得深入浅出。同时,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达的力度;采用小说笔法、戏剧笔法和镜头特写等多种笔法技巧,增加文章内涵的深刻性。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