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步修行》
到底是打开了众多学子文学视野的美文,还是备受争议的“鸡汤文”?这个问题放到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的作品上,应该不同的读者会给出完全不同的答案。这样的争议、热议也肯定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但余秋雨的书却很可能不会再有了——
1日,余秋雨携自己的新书、也是他口中的“自己的最后一本书”《泥步修行》,现身在河北廊坊举行的第27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并宣布不再写书。
如果要余秋雨自己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这部全新散文著作《泥步修行》,他给出的答案是“这是我关于人生修行的第一本书,也是我的最后一本书。”在《泥步修行》中,余秋雨系统阐释了自己心目中的人生修行,所有篇目从未公开发表过。
余秋雨把修行分为“破惑”、“问道”、“安顿”三大环节,并由此构成了《泥步修行》的三个部分。其中,“破惑”仔细分析了人人都会遇到的“灾之惑”、“位之惑”、“名之惑”、“财之惑”等,并且余秋雨还逐一回
顾了自己在破除这每一个“惑”而达到“不惑”的过程中,如何使艰难的修行变得切实可行。
“问道”部分,余秋雨从佛、道、儒和魏晋思想家的多重智慧中筛选出直接有助于修行的精神助力。“安顿”部分则是对全部修行的总结,余秋雨提出了“生存基点”、“因空而大”、“天地元气”、“本为一体”、“相信善良”、“我在哪里”、“日常心态”七个方面。
在发布会现场,余秋雨也借着新书发布,笑着回应了近年来网络上不断涌现标有余秋雨名字的诗句、美文、格言等内容的真伪,“只有这一本才是真的。”
面对这些杜撰,余秋雨说,“他们对‘人生哲理’的孜孜矻矻、如醉如痴,正反映了当代青年对一个重大命题的憧憬和饥渴。我觉得应该珍重他们的这种情怀。”当代青年对人生哲理的渴求和执念,也构成了《泥步修行》的创作初衷:“由此也唤起了我内心一个小小的欲望,即试着用我自己的笔墨,让那些一直对我充满好意的年轻人看一看,这个长期被他们冒名的真身如果亲自动手,写他们很想写的那种句子,将会是什么模样。”
对话
Q:《泥步修行》的书名是和你近年的心路历程有关吗?其中有哪些让你觉得是“泥步”的?
余秋雨:泥步这两个字,是让我们脚踩我们的大地,讲的是有一些本土感的意思,我从山下走来,其实在后面走的时候也是泥步,我到农场去劳动的时候,所有的同学在下雨天都滑倒了,就我不滑倒,因为我小时候赤脚走在泥路上,永远不会滑倒,现在也还是这样。泥步指的是这个,而不是说泥步里有好多厌烦的东西,没有。
Q:当下流行“暖男作家”、“治愈系文字”,你对此有什么看法么?
余秋雨:我没有看法,因为我不知道,因为我不上网也不看这些东西。没时间,我全部精力都放在我自己的思考写作上,不关注外面有什么东西。如果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东西我会知道,好多朋友告诉
我,我的层层叠叠的周围的朋友圈会告诉我,比如说希望我看看《琅琊榜》那我就去看了。
Q:你怎么看今年流行的古诗词竞技、朗读类的节目在荧屏上的火爆?
余秋雨:火爆一下也蛮好的,这个毕竟也是古典文学的传播,但是也不要走入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一些很冷僻的不重要的诗文让那么年轻的生命去死背,这是很奇怪的。我是对古诗文非常熟悉的人,但是它现在找出来的连我都不知道,这个就有问题了。所以还是要做减法,给我们年轻人留下一个比较狭小的文化的担子,大家记住,最美丽的东西成为一个压垮生命的重担的时候,它的美丽就变成不美丽了。本来这个东西很美丽,但是把人压得走路都走不动了,气喘吁吁了,这个就变得不美丽了。不要重担压下去。
Q:如果要你送给喜爱您的青年人一句忠告,会是什么?
余秋雨:我喜爱的年轻人太多了,要对症下药,不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我的学生毕业时,我送给他们的是几个最简单的字,六个字:善良,快乐,健康。这是我送给一切我所喜爱的年轻人的六字箴言,其他的都不太重要。
Q:你之后还有什么创作计划么?
余秋雨:没有计划了,这是我最后一本书。
作者简介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著有《文化苦旅》、《何谓文化》、《中国文脉》、《霜冷长河》等。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自2002起,
余秋雨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
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等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