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幼儿园理念标语8个字-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一):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

幼儿园理念标语8个字-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育(一):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4-10 09:11:42
阅读:





现在,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感性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心脑手合一”的结构,这是教育的普遍规律。当代欧美国家的教育体系是从“心”开始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从“躯体—情感意志”开始的,这就自觉与不自觉地顺应了教育的普遍规律。欧洲是现代幼儿教育的故乡。他们出了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培尔、皮亚杰、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等这样的教育大师与三大幼儿教育流派。在世界范围内,我特别推崇欧洲的幼儿教育,他们普遍重视对幼儿的感性训练,这是一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基础。教育专家罗宽在《法国的浪漫育儿艺术——感性》一文中,向我们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法国人的感性教育为的就是尽情地开发孩子情感的强大威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强大的做梦潜能!那么法国父母的感性教育又是如何开展呢?






1、自尊与人格


怎样是幸福的童年呢?是父母之间毫无间隙,在温柔地爱他们的孩子时,同时维持着坚固的纪律,且在儿童之间保持着绝对一视同仁的平等态度。


在法国父母的眼中,小孩与大人是平等的,他们拥有绝对的自尊与人格!中国父母有这样的体验,如果朋友带着孩子到你家做客,当你正咨询宝宝想喝什么时,朋友会条件反射地告诉你:“没关系,宝宝跟我一样就可以了。”这样的做法让法国人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在他们看来,小孩子就是大人,人格应该得到尊重,宝宝有权力选择自己喜欢的饮料。


“哐啷”一声,花瓶掉在地上了,小约翰站在打碎了的花瓶前眨巴着眼睛。与中国父母倾向于第一时间“问罪”,把宝宝们吓得胆战心惊的做法不同。爱丽丝从厨房出来走到小约翰的身边,蹲下,关切地问:“能告诉妈妈发生什么事吗?”小约翰低着头嘴巴贴在妈妈的耳边,把事情的经过一一告诉妈妈,并且为自己的过错道 歉。


这些都体现了法国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法国父母很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善于通过对话让孩子明白自己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然后主动去做。尽管孩子犯错了,他们会先认真听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清楚了解事情后才对孩子进行教育,以此建立与孩子之间的信赖关系,孩子得到了最大的尊重,这时候尽管受到父母的责备,他们也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承认。






2、自由与个性


法国人热爱自由,崇尚个性,因此他们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与独立的能力。例如孩子的房间,那是孩子自己的领域,自己的小世界,在这里他们是自由的,并能独立自主地掌控这个私人世界。房间的颜色、装饰,怎么玩,让谁进入,都他们说了算。法国父母这样“纵容”孩子,是为了培养他们热爱自由的个性,他们认为人性教育的基础便是让孩子明白自我独立。


在自由与个性的前提下,法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会“放任”,如果孩子比较小,便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爱美的女儿要穿妈妈的高跟鞋,试妈妈的口红,穿妈妈的套装,只要要求不过分都尽量满足她;而对于年龄稍大的孩子,父母便与其充分交流,跟她谈论一些话题,多陪她做她喜欢的游戏,在互动中进入她的世界,了解她,影响她。法国父母还经常与孩子一起旅行,目的便是为了让孩子在旅行中丰富文化触觉,在文化陶冶的环境中去感受生活的自由。


自由与个性的培养重点在于判断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孩子在生活或学习上遇到任何困难时,法国父母都不会无条件地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让孩子自己去面对,想办法自己解决。






3、艺术与感悟


与国内推崇数学、语文等学科不同,法国幼儿的教育更偏重于音乐和美术。法国所有的幼儿园都把美术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根本,80%以上的幼儿课程都和美术有关,为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他们很重视参观和旅行之后的活动,让小宝宝们用画笔或语言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而在地理、音乐等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积极鼓励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个性的“作品”,以此培养孩子对艺术的热爱。


法国教育的成功除了幼儿园的卖力,父母也是功不可没的。法国父母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他们还成立了由父母代表与教师组成的家长委员会,每年开二、三次会议,参与讨论幼儿园课程设置等各类问题,多与老师交流,非常积极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在家里为了能营造艺术的氛围,他们还会给孩子买很多的手工制作用的材料,为能让宝宝随心所欲,兴趣一来即可创作,法国父母还在墙上贴很多可以绘画的纸张或者到处都放着绘画用的工具;当然还有一些父母本身就喜欢画画或音乐的,例如理查德‘克莱德曼在谈到父亲对他的影响时曾自豪地说:“我父亲教会了我最重要的两件事:一件是走路,另一件是弹钢琴。”


法国父母还喜欢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带他去参加各种的艺术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法国的孩子们对建筑物、美术、音乐有独特的感悟与认识,让他们看见一幅画,他们就能谈到它的配色、素材、明暗、构图等等,并能说出对画的感想。”






显然,法国的儿童教育特别重视感性的训练与右脑功能的开发,这是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以及一切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全部基础。这里,为了把教育实践建立在合符生理科学与心理科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大脑的功能及其开发大脑功能的普遍教育规律。人的所有行动和思想的最高统治者是自身的大脑。自从16世纪笛卡尔提出“心是一个,大脑为何是两个”这一问题以来,世界各国专家对大脑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提出了许多的理论和假说。其中,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院R·W·斯佩里博士和他的学生龙·迈尔斯通过对大量裂脑人的研究,揭示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和左右半球的许多高级功能。斯佩里为此获得了1981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实验研究发现了人脑左右半球具有两个相对独立的意识活动。他们发现,大脑每一半球都有其自己独立的意识思想链和自己的记忆。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大脑两半球基本上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思维的,右脑倾向于以感觉形象直接思维,左脑倾向于用语词进行思维。“大脑两半球具有一种合作关系,即左脑负责语言和逻辑思维,而右脑则做一些难以换成词语的工作,通过表象代替语言来思维。”具体来说,右脑主管形象思维,与知觉和空间判断有关,具有空间、直觉、情感、态度、身体协调、视知觉、艺术、节奏、音乐、图形、想象的能力,具有无序性、跳跃性与直觉性的三大特点;左脑主管抽象思维,同抽象思维、象征性关系和对细节 的逻辑分析有关,具有时间、记忆、言语、数学、计算、排列、分类、逻辑、分析、阅读、书写的能力,具有有序性,连续性与分析性的三大特点。但实验也表明,左右脑的机能也不是绝对的。如左右脑都有语言功能和指挥人类语言表达(听、说、读、写)的言语中枢,右脑有着语言的情感、情调和语言的节奏感功能,而左脑主要负责言语的语法、语义和言语的逻辑性。就人类的情感而言,右脑主要是负责情感的表达,左脑主要是负责情感的控制。而左右侧大脑的功能关系是: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正常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行为是左右大脑皮层的相关中枢经过协调、整合,最后集中产生的是一个高级思维指令下的一个心理活动和一种心理行为。






根据我的观察与研究,人类的历史是一部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生态性(感性与理性的平衡)的发展史。个体的成长要重演人类的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生态性的成长过程。就人的成长而言,大脑两半球功能的生长发育是不对称的,重感性的右脑功能成长在先,重理性的左脑功能成长在后。也就是说,主情商的右脑功能成长在先,主智商的左脑功能成长在后;主形象思维的右脑成长在先,主逻辑思维的左脑成长在后。大脑功能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一个从右脑成长中心到左脑成长中心与全脑整合的阶梯式的发展过程。成长是从右脑开始的,人在12岁以前,侧重的是右脑功能的生长发育,从12岁到18岁侧重的是左脑功能的生长发育与全脑功能的全面整合。这就是个体身心成长的内在节奏,我们不能颠倒这个秩序,只能顺应这个秩序,就象春、夏、秋、冬展开的秩序一样。现在,我们应该立足于全脑型教育的世界观,以教育人们“首先学会生活,然后学会工作”为目的,把作用于情商开发的右脑型教育与作用于智商开发的左脑型教育充分协调起来,按大脑成长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生态性”的内在规律去制定教育方针、设计教育内容与运用教育方法,从而实现教育过程与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经过多年的研究以后,我发现,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应作为人类教育的终极目标。从宏观上看,好的教育是以人格为中心来展开的教育——教育是围绕培养人们“学会做人与学会做事”这两方面而展开的社会实践活动,应把培养野性而又高贵的人格品质放到教育的首位,并贯穿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全过程之中。从幼儿教育开始,要让幼儿充满野性而又高贵的“自我心象”从生命底慢慢生长出来并主导自己的一生,这种“自我心像”是人作为人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功能的核心品质,这就是教育的关键所在。幼儿充满野性的独立人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幼儿在不断的独立玩耍、独立选择与独立尝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家长与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幼儿有意创造许多独立玩耍、独立选择与独立尝试的机会,以逐渐培养幼儿的独立人格;幼儿高贵人格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向幼儿灌输成为高尚的人的做人理念,以及感受高雅艺术的文化精神来逐渐形成。关于幼儿的智能教育,应从动作把握与形象把握开始,要遵循“动作把握、形象把握、逻辑把握”的认知成长的建构规律,在教育幼儿时,说的少一点,要尽量引导儿童去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看、去听、去感觉,通过动作、形象与逻辑的内化来建构智能,而非一味地将枯燥的知识硬塞给儿童。理解了这些教育思想,我们就能更好地把握下面幼儿阶段的教育理念与教育内容,从而更主动与更有预见性地搞好幼儿教育实践。






一、幼儿阶段的教育理念:培养快乐的人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呈现出活泼、可爱、健康、自由、轻松的生命状态。把“培养快乐的人”作为幼儿阶段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幼儿教育有了明确的定位与实施的方向。


从总体来看,儿童具有五大心理特点:好动心、好模仿心、好奇心、好游戏心、好赞美心。


在人生之初,婴儿主要依靠感知觉主导的感知运动来探索世界、了解自我,并形成最初的客观概念和自我概念。在这个阶段,婴儿必须依靠感官触到、看到、听到或嗅到的各种信息,才能对外部世界作出相应的反应。因此,在这个时期,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婴儿多看、多听、多识别与他的生活内容密切相关的形象内容。例如让婴儿经常观看颜色鲜艳、丰富多彩的彩色纸片和玩具,尽可能多地带他们观赏各种各样的形象;听各种令人愉快的音乐,最好是经典性的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轻松快乐、典雅温馨的音乐。(如莫扎特的音乐,约翰·斯特劳斯的音乐,肖邦的钢琴曲等)这个时期,婴儿的视觉教具必须有鲜明的颜色,主要以红、黄、绿为宜;音响教具应具有令人愉悦的歌唱性、声音识别性, 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满足婴儿的形象好奇,比如带他们去动物园游玩、参观展览馆,尽可能多地接触自然和动物。


当孩子成长到3~6岁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此时,快乐原则应以压倒一切的力量成为幼儿教育的最高法则与主导教育实践的核心思想。人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时感到快乐,在某些有意义的、创造性的和有成就的活动中也会感到快乐。对于儿童来说,快乐生活尤其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的社会性刺激。是人际关系的一条纽带,幼儿的微笑在给成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也使自己健康地成长。其次,快乐与成就感直接联系,其中包括力量、魄力和信心的体验,也是一种动机力量。幼儿在游戏和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那种对成就的喜悦,是其继续学习和活动的真正动力。第三,经常在成功中得到快乐,感到轻松自如,有益于儿童的身体健康,有助于形成他们乐观开朗的性格。第四,快乐的感受能够 支持幼儿游戏、操作、学习等各项活动,因此是幼儿智力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心理学研究表明,愉快强度与操作效果之间是一种曲线关系,过高与过低的激动水平都不如适中的愉快水平更能使操作效果达到最优点。






通过以上简要论述,我们感受到了培养幼儿成为“快乐的人”的重要意义。现在,在“培养快乐的人”这一核心理念的主导下,我以培养幼儿快乐感受为中心,把幼儿教育的任务主要概括为以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以培养幼儿“快乐”的感受为中心。幼儿阶段的教育应尽量让孩子多感受高兴的事,使他们愉快地活动,从而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性格。比如多给予表扬,多满足幼儿看图画、听音乐、玩玩具、玩泥沙水土的要求。还可以经常组织室内与室外的集体活动,让幼儿有安全感、归宿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这些,对于幼儿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益的。要尽量远离痛苦和惧怕,让幼儿感到安全与幸福。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体会到集体的保护对幼儿健康的成长十分重要,让他们远离孤独、分离的恐吓,远离凶杀、暴力、死亡的威胁,不要给孩子讲妖魔鬼怪的故事。一般说来,在幼儿的审美教育中,尽量让孩子欣赏优美、壮美、滑稽、喜剧的对象,将有利于他们的成长。而崇高和悲剧的对象因含有惊惧、恐怖、痛苦因素,在幼儿阶段不宜大量接触。


第二,有选择地激发他们的兴趣。室内自由玩耍的兴趣,外出行走、看风景、玩泥沙水土的兴趣,画画的兴趣,看图说话的兴趣,唱唱跳跳的兴趣,看动画电影的兴趣,听故事与讲故事的兴趣,自由阅读的兴趣,学习音乐的兴趣等等。兴趣引导行动是幼儿行为的一大特点。在幼儿阶段,除了睡觉和身体不适外,幼儿的看、听、发声和动作等都是由兴趣所激发和指引的。同时,兴趣支配着幼儿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协调及运动技能的发展,缺乏兴趣的儿童将导致严重的智力迟钝或冷漠无情。确切地说,没有稳定的兴趣,幼儿的任何能力发展都是不可能的。由于幼儿期是情感发展与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必须以形象、生动、健康的内容来培养幼儿良好而稳定的兴趣。此时,幼儿可能会对某些事物产生自发的兴趣,但这种兴趣可能会对他们产生有害的影响,如对电影中反面角色的模仿、对流行文化中的一些浅薄歌星和影星的模仿等,这时就应转移他们的兴趣。而有些事物则可能有益于幼儿将来的成材,但他们又暂时没有兴趣, 这就需要有意识地引发。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在幼儿兴趣的培养方面大有可为。通过形象生动的审美教育养成的兴趣,可以成为幼儿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当然兴趣因人而异,对幼儿的审美教育也要因势利导,只有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才能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如果非要让一个对音乐没有兴趣的孩子学钢琴,或者让一个对绘画没有兴趣的孩子学画画,这就难免违背他们的意愿,更难以培养他们的兴趣。






第三,让生活教育成为幼儿园实施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使儿童能够进行自由活动,幼儿园应为孩子们设立一个活动室,布置各种各样的兴趣角,如厨房玩具角、画画角、建筑角、图书角、生物角和其它角等,儿童在兴趣角可以独自活动,也可以自由结伴活动。另外,绝大多数幼儿园除了简单的乐器外,一般不需要有钢琴等复杂的乐器,教师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需要用手打拍子或者敲击桌椅,这样做可以使儿童全神贯注学歌词,而不被动听的乐曲分散注意力。


幼儿的教育目标与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幼儿园开办者自主决定的。我们要学习欧美国家先进的教育经验——幼儿园不进行“读、写、算”等基础知识的教学,而进行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包括由教师讲故事、会话、教唱歌、画画、跳舞、独立做事与行为规范训练、烹饪、运动、劳动、过各种各样的节日、带领幼儿接触自然与外出参观等。


幼儿生活教育要强调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教育。这是一种唤起幼儿环境保护的初步意识的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的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体验自然过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接触自然,是促进儿童成为环境保护主人的前提条件。比如让幼儿认识能量与水的意义,避免制造多余垃圾的意义,或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分拣垃圾等;二是日常生活教育。就是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境,给孩子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须具备的技能。如穿衣,熟悉使用各种玩具,认识每年的重要事件,掌握家务劳动技能(整理房间、洗衣做饭等),熟悉交通规则,学习一些仪器使用(收录机、煎烤箱),对紧急情况作出反应。给孩子机会,进行模拟练习。






对于一个3—5岁的孩子而言,在幼儿园里度过将近4000个小时,经过漫长的探索和改进,我们要学习欧美国家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千万不要把幼儿园变成学校”。如何运用这4000个小时,是幼儿园面临的一个问题,孩子们要快乐地成长,要学会生活,要学会和小伙伴相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把教育融合在玩耍中。把幼儿园办成孩子们喜欢的地方,而不是学校,把学校和幼儿园区分开来。说到底,幼儿园应该是孩子们快乐玩耍的地方,过早地开始文化学习,孩子们的童年就被过早地剥夺了,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使孩子们因过早地劳神费力而走向厌学的道路。


3年过去了,孩子们学会了许多“吃、穿、住、行、用、玩、睡、学习与选择”的生活技能,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时间,自己约会,自己制订计划,自己搭配衣服,自己整理东西,自己找警察,一个6岁的孩子,生活能力很强。


3年中,孩子们参观了警察局,学习了如何报警,如何处理遇到坏人的情形,了解警察是用来做什么的;孩子们参观了消防警察局,跟消防警察们一起学习灭火知识、躲避火灾的常识;参观了牛奶场,了解了牛奶的生产过程;参观了邮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从家里到达邮局,又被投递出去的。。。。。


3年中,他们去自由市场,拿着钱,学习怎样买东西,区别自由市场跟商店的不同;他们去花圃,参观花圃的种植,学习分辨花草植物;他们去看演出、儿童歌剧和魔术;他们参观图书馆,学会了如何借书、还书;他们去坐公共汽车,学会记住回家的路线;他们跟老师去超市买东西,学习付钱,选择货物;樱桃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去采摘樱桃;南瓜收获的时节,孩子们跟老师一起做南瓜汤;圣诞节,这是激动人心的日子,他们焦急地等待圣诞老人的来临以及那份神秘的礼物;春天来临,要跟老师一起外出参观,感受山川水土、花草树木,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的“春”的气息。。。。看看幼儿园的生活多么丰富多彩!孩子们忙忙碌碌,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日,一天天 成长,轻松而快乐。


如何把“培养快乐的人”作为幼儿教育的核心理念,贯穿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请看,一个中国幼儿教师在《德国幼儿园的秘密:幼儿园是孩子玩耍的地方》一文里,向我们描述了在德国幼儿园的所见所闻:


“我有幸参加了赴德幼教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参观了德国部分幼儿园、小学和幼师,与柏林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官员座谈。这些见闻使我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状况所造成的东西方幼儿教育之间的差异,它们也许能给中国幼教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1、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高投入


在德国,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州立、私人或教会举办等几种类型。所有幼教机构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德国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与我们座谈时指出,尽管柏林财政困难,但政府在制定教育收费时,仍考虑到了不同家庭的收入以及各家庭的幼儿人数情况。家长将个人收入的3%交给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送孩子入园。


德国法律规定必须给3~6岁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德国3~6岁的幼儿入园率能够达到90%。德国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对幼儿园的设置予以规划、调控,对幼儿园的规模、招生数及工作人员的数量予以监管。另外,他们还要提供幼儿园的经费预算上交议会,为议会下拨经费时提供依据。


2、充满自然化与生活化的幼儿教育


(1).幼儿园的环境


走进德国的幼儿园,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到了一个有一大群孩子的家庭里,安全卫生、舒适温馨而丰富多彩。幼儿在这里,干着自己喜欢干的事情,显得很愉快。德国幼儿园的门面一般都很小,从外看很难发现这是一所幼儿园,但推门进去,你会觉得豁然开朗,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呈现在你面前。


幼儿园一般都是两层楼的建筑,室外有大片的活动场地,有草地、沙地、石头地,但在中国常见的塑胶地我们却未见到。幼儿在户外活动的时候,活动量都很大,胆子也很大,爬高上梯,一点也不含糊。老师只是站在远处观察,不怎么干涉。


活动室内墙上贴的、挂的都是幼儿自己的作品,看上去有些零乱,但对幼儿来讲很亲切。大盆大盆的绿色植物随意放在橱柜上。桌子上,给活动室带来不少绿意和生机。


活动室内游戏器材、活动材料一般都是定做的,比如娃娃家,玩具、橱柜都是木质结构,用清水漆漆成,很结实。在环境布置中,德国幼儿园的老师也考虑了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需要。比如,他们将婴儿活动室内的日光灯管蒙上各种颜色的皱纸,灯光显得很柔和,这样就不会有过强的光线刺激婴儿。






(2).幼儿园内的混龄编班


在德国,“幼儿园”这个概念与我们的有所不同。德国幼儿园招收0~10岁的儿童,包括0~3岁的婴幼儿。3~6岁的幼儿和6~10岁的小学生。一个班内,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为了更好地开展活动,他们一般将年龄不同的孩子分成不同的组,每组有不同的老师负责。比如我们去的桃园幼儿园,招收6个月到10岁的幼儿,全园358名幼儿被分成8个班,每班都有5名学前班年龄段(5~6岁)的幼儿,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学前班教师来负责。这些老师要定期碰头,研究上阶段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幼儿园里也招收上了小学的儿童,就像中国的“小饭桌”一样。中午小学生放学后,到幼儿园来用餐,下午放学后,到幼儿园来做作业,做完作业可以在幼儿园玩足球等游戏。桃园幼儿园每个班墙上都有一张表格,记录着每位小学生放学时间、所在学校、联系电话等,便于班上老师对他们进行管理。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大小孩子在一起,大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要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小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






(3).教育活动的组织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孩子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德国幼儿园是以小组和个别活动为主的,至于进行什么活动,幼儿自己决定,可以画画。听故事、可以去娃娃家、可以到户外玩,只要是幼儿园里能进行的活动,干什么都可以。对于午餐和午睡,老师也很尊重幼儿的意愿。比如,桃园幼儿园提供三个午餐时间──中午12:00.下午1:00.下午2:00,由幼儿自己决定何时用餐。另外,幼儿园提供专门的地方供幼儿睡觉,每人一块海绵睡垫,老幼儿躺下去20~30分钟仍未睡着,他就可以起来出去玩。


难道德国幼儿园老师就是天天带幼儿玩?他们有没有教育目标呢?我们请教了桃园幼儿园的园长。园长递给我们一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的资料。其中重要内容有:


a.要培养幼儿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主见,不是老师怎么说,别的幼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


b.要培养幼儿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个别幼儿的害怕心理。


c.要帮助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如认识信箱,他可以把要寄的信放进去;认识电话亭,可以用来打电话。


d.培养幼儿手工劳动的能力,如写字、拿针等,可以锻炼幼儿的手,训练幼儿四肢的技能。


e.教幼儿认识厚薄,认识颜色,学认l~10的数字,认识具体的国家,认识不同材料制品。


f.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训练,学唱歌、跳舞、培养节奏感。


g.培养幼儿熟悉马路上的交通规则,知道如何过马路、看红绿灯。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德国幼教界很重视幼儿独立性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只不过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通过玩来教会孩子。






(4).家长工作


在基塔幼儿园参观时,园长特意约请了一位中国妈妈与我们座谈,使我们更加了解了德国幼儿教育以及他们的家长工作。从我们参观的几所幼儿园来看,他们都非常重视家长工作。桃园幼儿园园长告诉我们:他们每年得到政府拨款后,这些钱如何用,园长要与园内工作人员和家长共同讨论。园内的重大举措都要让家长知道。全园每个年龄段都要选一个家长代表,定期与园长对话,园长根据家长的建议和需要调整对幼儿园的管理。为了密切家园联系,他们在节日期间,也举办一些亲子活动,家园同乐。另外还有园方请家长喝咖啡的活动,以加强家园间的情感交流。


我们与德国幼教工作者座谈时,他们曾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到幼儿园里不是来接受教育的,而是来玩耍的——幼儿园是孩子玩耍的地方。”我想这句话是对德国幼儿教育最好的诠释,也值得我们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去细细回味。”


德国幼儿园教育与其它欧洲国家的幼儿园教育的共同特点:1、幼儿园不进行“读、写、算”的技能训练,不学识字与算数的加减法。2、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以生活教育与自然教育为主。3、幼儿园是孩子快乐玩耍的地方。这与中国从幼儿园开始就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的教育训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需要走出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惯彻陶行知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中解放出来。(2)解放小孩子的双手。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小孩子动手会摧残创造力。(3)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不要戴上有色眼镜,使眼睛能看到事实。(4)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有问题准许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有话敢直说。(5)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扩大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6)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儿童个体学习,活动的自由时间。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