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初春的一天,是上海南市区百岁老人张书桥家喜庆的日子。老人从三层阁楼上迁居到底层的一小间屋里来了。多年蛰居阁楼的老人,丝毫没改变他乐呵呵的天性,白皙而略瘦的脸上露出了欢快的笑容。老人安居在这间五六平方米的小屋里,两侧墙上贴满了字画,都是这年四月间为老人做百岁上寿之时人们留下的祝词。看到这些,老人感到温暖,感到舒泰。只要愿意,他随时还可以走出屋外去晒晒太阳,看看蓝天和自云,看看周围活跃的人群。老人心满意足了。
图注:老上海
张书桥老人出生于1887年,浙江平湖县人。小时候曾读过几年私塾,后来在老家台浦镇经营祖传的水鲜鱼行,生活倒也不愁温饱。抗战开始后,日寇从金山卫侵入台浦,杀人放火,鱼行生意做不成了,全家迁到上海,他在五马路(即今广东路)兴昌布厂找到一个当“跑街”的行当。上海人叫“跑街”,就是现今的推销员。张书桥这个推销员既没有油腔滑调的习气,也不会投机取巧,他的招数就是和和气气,广交朋友。他的足迹遍及沪杭一带,很吃得开。但在解放后不久,还没等到工厂公私合营,厂方就以生产清淡为名,把他辞退了。当时只发给微薄的解散费,从此张书桥便没有了收入,全靠子女、儿媳奉养——这倒给了他个颐养天年的机会。
图注:菜场卖鱼
张书桥性情随和,酷爱平静的生活。也许是出自职业的习惯吧,他待人十分和气,善于与人相处。有人为了一点私人的利害而斤斤计较,他则不以为然。“吃点小亏又有什么关系”这是他的想法,也是他终身的做人之道。所以他同朋友,邻居的关系一贯和谐,人缘顶好。这给他常年居住在缺少物质享受的狭小空间,平添暖人的气氛。
心地淳厚、与人为善的良好品德,是这位平凡老人的特点。一次老人外出,在老西门被一辆自行车撞倒了。“哟,多么罪过!九十多岁的老人给撞倒了,不是死,就是伤,哪有不出问题的。”人们都这么说。民警立即将骑车人扣下了。可老人却当场央求民警说:“把他放了吧。你看,我没啥大问题。地址也不要留了,要有伤去医院,我会让小辈陪去的。”周围的人都惊奇不已,哪有这么宽宏大度的老人,连一句埋怨话都没有,还一个劲儿的替人着想。殊不知正是这样的宽宏大度,使得老人的心田平静如水,精神状态始终保持平衡,从而获得了健康与长寿。
图注:纠纷
反观我们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却以碰瓷为乐,有时候为了讹诈一笔钱财,不惜违背自己良心,说假话。幸好现在汽车上多安装有行车记录仪,街头巷尾也有很多摄像头,这样我们才能调集现场视频为当事人作证,求得清白,也避免了财产的损失。不过这些老人却是一颗螺丝打坏一锅汤,他们的碰瓷行为拉低了国人的道德水准,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了。大家即便有心做好事,也得掂量掂量才敢出手。
图注:托尔斯泰
也许有人不会相信,一个人的性格和情绪对身体的健康与长寿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有个人们熟知的例子似可印证:大文豪托尔斯泰一生爱好体育锻炼,他自信身体强健得“像一头壮牛”。但在1910年,82岁的托尔斯泰因与妻子感情破裂悄然出走,十天后便因心情抑郁,健康很快恶化而猝然病死在阿斯达普沃火车站上。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人类大脑皮质高级神经活动之一。当人在精神愉快时,大脑控制下的丘脑和脑垂体可以分泌一种对身体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酸胆硷,使人的精神、食欲、睡眠都处于良好状态,反之,人处在悲伤、情绪不定时,各种激素分泌紊乱,就会造成内脏器官失调,血压升高,冠状动脉闭塞等毛病。张书桥老人并不懂得这些高深的科学知识,但他的生活实践告诉他,为人处世的平和态度,首先使自己得到平静和愉快。这不就是这位百岁老人养生之道的诀窍吗?
图注:长寿老人
跟瑞典等高福利国家相比,我们的老人可能生活较清苦,然而我们有子女奉养老人的传统道德。在大多数家庭里,老人同子女的关系密切,彼此相依为命。这种人与人的感情交流,无形中会给老人带来多少幸福。张书桥老人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温暖的家庭里。他的老伴早已去世,他的三子三女除两个女儿家居杭州外,其余都在上海。1986年时,在杭州的大女儿73岁,是家庭妇女;最小的一个儿子57岁,在浦东一个化工厂任职员,其余四个都是退休的普通职工。老人自己没有收入,同72岁的大儿子夫妇及三个孙辈在一起生活。大儿子退休金也不高,在物质生活上自然说不上是上乘的。但由于儿孙们对老人十分爱护与尊敬,全家以老人作为中心来安排生活,其余弟兄姐妹也不时给些补贴,老人的日子过得还是顶不错。鸡蛋、肉松、水果不断,老人喜吃的炖猪肉、红烧羊肉也尽量满足需要。1986年4月,在街道党委及区老龄委会为老人举办百龄祝寿会的同一天,张家弟兄姐妹也为老人在餐馆办了三桌酒,表达小辈的祝贺和敬意,使老人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百岁生日。
图注:瑞典风光
我国有个传统习俗,老人在世,小辈们就不敢称老。在“廿四孝”中有个老莱子,自己已是70多岁的老人。为了让他高龄的双亲高兴,还装做孩子模样跳来跳去,在地上打滚。这也许是可笑的“愚孝”,但他这样做的时候,内心也一定在刹那间享受到童年的欢乐,起码他自己就是一个善于找寻欢乐的人——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一个上年纪的人来说并不是坏事。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在抖音视频上发现许多网友拍摄的拜年视频。其中就有六七十岁的老人给自己父母磕头并索要红包的场景。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也有了自己的第三代,但他们在父母面前仍然像孩子一样淘气,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
图注:长寿老人
张书桥老人的大儿子年过古稀,他在自己的老父亲面前,也是十足的小字辈。他同老伴一起承担着照顾父亲的任务。晚上长年累月地在父亲的小屋内搭活动床,睡在老人身旁,而不回到隔壁自己的房里去。有这样的好儿子、好媳妇,还有其他子女及第三第四代孙辈共74人的和睦家族,难怪老人的心总是温暖的。张书桥这位普通中国老人,没有豪华的物质生活,但有着那些国外富裕老人所没有的东西。
图注:儿孙满堂
“逃避死亡的人是追逐死亡”,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的名言。他以深邃的哲理说明,害怕死反而要接近死亡。这说明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多么重要。有的老人对死的问题考虑较多,甚至可能陷入一种恐惧之中。这是晚年生活中的不幸。因为你越是忧心忡忡,越是郁郁寡欢,这不是主动向死神招手么?
张书桥老人随和的性格主宰了他的一生,到年老也未改变。他从不考虑自己能活多少年,自然也就没有怕死的念头。听其自然是他的口头禅。在生活习惯上他也如此。譬如吃饭,这一顿吃多了,感到有些不适,下一顿就自然不吃,于是,平安无事。你从他的眼睛里,从他的微笑里,看不到一个老人的矜持和急躁。他善于控制情绪,很少发脾气或挑剔别人什么,也善于从生活中找乐趣。他最欢喜听广播,每天必不可少的是听评弹和京戏。就在1984年前,他还经常走到文化站去看书报。老人喜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书籍。百岁前后腿不灵便了,自己说“脑子不听使唤”了,就很少出门。虽然生话中减少了一些乐趣,但老人仍然乐呵呵地处之泰然。
图注:天伦之乐
老人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睡眠特别好。每天晚上七点后上床,入睡即进入完全休息状态,能保持熟睡近十小时。这是上年纪的人难得的好福气。自然,这又是和他恬静的心境不开的。常言道,穿好吃好,不如睡得好。难怪契诃夫把睡眠视作“大自然的神奇的秘密,它能恢复人的一切力量,肉体的和精神的”;莎士比亚也赞美好的睡眠是“生命盛筵上的主要营养”。张书桥老人幸运地不断获得这种营养。因而,不用吃药进补,也能保持眼睛有神,声音响亮,头脑清醒,心肺正常。
图注:笑口常开
张书桥老人一生没有特殊的业绩,也没有遭受过太多的波折,他只是一个善良和气的厚道长者,一直过着清心寡欲,安于朴素的家庭生活。虽然他现在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长寿照样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心胸常开阔,年岁活一百。(彭忠富/整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