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天气渐寒,百花凋谢、万物萧瑟,菊花却傲然挺立,竞相开放,给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菊花,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古称“牡鞠”,又称黄花、金蕊、节华、甘菊、金英等,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与梅、兰、竹合称为花中四君子。
菊花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早在五世纪,《礼记》中就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相传在八世纪初的唐代,菊花才经朝鲜传入日本,日本人把它作为“皇室御用花”;十二世纪,菊花渡过英伦海峡,传到英国;十七世纪菊花在欧洲各国开放,直到十九世纪初,才传到美洲。
菊花品种繁多,《本草纲目》记载当时有菊花900种,现在全世界已发展到7000多个品种,名称五花八门,姿态不拘一格,有的纤细清秀,有的妩媚雍容,有的风姿绰约,有的端庄高雅,有的珠帘重卷,有的神采飘逸……
菊花除了可供观赏之外,还可以食用,而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古人认为,菊花“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晋傅玄《菊赋》)”“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神农本草经》)”。故而菊花被誉为“长寿花”、“延龄客”。屈原《离骚》中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到唐代,市面上就有“菊花糕”卖。古人还有“常饮菊花茶,老来眼不花”之说。菊花还可以酿酒,汉代《西京杂记》中说:“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这里说的“九月九日”就是重阳节。左籍中颇多“重阳节”饮菊酒的记载。菊花具有疏风、清热、明目、解毒等功效,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上就有记载。李时珍认为,菊花“其苗可蔬,叶可啜,花可饵,根实可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是群芳中的上品。菊花作枕,有明目降压之功;菊花酿酒,有健身强骨之效;菊花泡荼,又能消暑止渴、清凉解毒、清肝明目。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菊花除千姿百态之外,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的坚毅性格和高尚气节,因而深受古今文人墨客的喜爱,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以爱菊著称。大约在他40多岁归隐田园的时候,写下20首《饮酒》诗抒情寄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是他的千古绝唱;唐诗人元稹《菊花》诗云:“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自己的殷殷爱菊之情,赞美了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非常喜爱菊花,他在《赵昌寒菊》一诗中吟道:“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欲知怯老延龄药,百花摧时始起花”;李清照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以菊花自比,寥寥数语把思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深挚蕴藉,别有一番风味;黄巢《赋菊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借菊花寄托了这位历史人物的抱负和叱诧风云的英雄气概。
毛泽东曾借菊花赋词:“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遍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字里行间表现出一代伟人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