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扬国粹 希望在黉门——创建对联特色学校的若干做法和思考
芦溪外国语学校理事会理事 张贤平
张贤平,浙江台州人。芦溪外国语学校理事会理事。原江苏省淮安中学副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省特级教师评审委员会委员(第5批)。全球汉诗总会会员,南京市楹联家协会会员。致力“无痕”教育研究和实践,退休后潜心校园文化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在苏浙赣多所学校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其创见和实绩屡受赞誉。
曾出席第一届全国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受到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接见。率淮安教育代表团访问日本,发表通讯《东瀛寻访他山石》。主讲电教片《江苏名师高考复习指南(语文)》(江苏省电教馆),著作有《特级教师张贤平讲作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培养了不起的儿子100招》《培养完美女儿100招》(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全国特级教师精编语文》(6册)(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周恩来教育思想》(参编。江苏教育出版社)等。在中央和省级刊物发表《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细分析 冷处理 软着陆——关于正确对待孩子“异性交往”答记者问》《让心灵与花木对话——校园花木文化讲座之序言篇》等数十篇教育论文。
一、在对联文化的熏陶中,芦外师生的一天生活
浸淫于“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意识;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熏陶”的浓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中。
每天,晨曦微露,晨钟响起。钟名“三省钟”,是一座1米多高的大铜钟。钟身上铸着铭文——
闻钟三省,奋发图强:
家国情怀,社会担当;
人格修养,永志不忘。
柱地擎天,誓做栋梁。
于是大家迅速起床洗漱,穿上校服。校服上印着对联——
争日月以膏以晷,
伴诗书曰录曰焚。
以这样的情怀和精神,上操场晨操,开始了一天紧张有序而又愉快的学习生活。
晨操毕,进入教学楼,开始晨读。学校的建筑,皆以成语和诗文典故命名:一鸣、二龙、三益、四海、五车、六翮、七录、八柱、九鼎、十步、百家、千里、万卷、亿树、兆京,并配以对联。例如:
三载藏锋勤砺志;
一朝昂首必冲天。(一鸣楼)
交游莫忘思三益;
闲处常宜守四箴。(三益楼)
学富五车安社会;
才高八斗报黎元。(五车楼)
文章多自三上出;
学问常从七录来。(七录楼)
万紫千红桃共李;
一言九鼎玉镶金。(九鼎楼)
才由风雨行千里;
识自晨昏悟百家。(百家楼)
求真破卷不辞万;
崇善修身定省三。(万卷楼)
合锱铢而成山岳;
聚十百以致兆京。(兆京楼)
联旨涉及报国、励志、修身、交友、勤学、践行、惜时、节俭、哲理等。使学子们在修养情操、净化灵魂、读书实践、待人接物等诸多方面都能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晨读后走进餐厅,端起餐盘,餐盘上刻着:“求俭事微德劭,戒奢善至心安”不禁告诫自己,一定要做“光盘族”;
拿起汤匙,汤匙上刻着:“情深羹美,手巧汤甜”,又情不自禁向售饭窗口送上微笑和感激的目光。。
在古代名曲的片段乐声中走向教室。全校近百间教室门口都有古代书院联。如:“以文为友;举善为师。(湖南箴言书院联)”“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广东玉岩书院联)”“金声玉振;虎跃龙腾。(湖南岳麓书院联)”;在各间办公室的门口,有名人书斋联,例如“台榭如富贵,时至则有;草木似名节,久而后成(【宋·苏轼】雪堂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宋·陆游】书巢联)“无欲常教心似水,有言自觉气如霜(【明·刘宗周】蕺山堂联)。在教室、寝室、实验室、办公室内,还有近千副读书、修身、励志联。在这些对联中,师生们得到中国儒学的教育传承和丰富的精神营养。
活动课时,师生有的走进由5节旧火车车厢改造的阅览室,阅读、摘抄,研究,思考。阅览室的墙壁上有六类读书联:(一)联寄读书情:如“宁夸池馆消闲暇;雅喜诗书悦性灵(圆明园文源阁)”; (二)联咏读书志:如“竖起脊梁立行;放开眼孔观书(左宗棠联)”;(三)联明读书理:如“心澄自得诗书味;室雅时闻翰墨香(曾国藩私塾利见斋联)”;(四)联喻读书法:如“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联)”;(五)联嵌读书典:如“呐喊如狂人,为国而已;华盖育彷徨,导民中流(挽鲁迅联)”;(六)联说读书事:如“诗书非药能医俗;道德无根可树人(民间书斋联)”。启迪师生好读书,读好书,懂得如何读书,如何钻研,如何思考,如何践行……
在校园散步的师生,则更能大快朵颐,尽情享受对联的盛餐:“世博联”“长城联”“长江联”“黄河联”“名山联”“名湖联”“名园联”“名楼联”“名亭联”“名桥联”。扫一扫二维码,还可以看到更多:“修身联”“励志联”“节日联”“生肖联”“宅第联”“题赠联”“自勉联”“职业联”“宗教联”……有志在国学方面发展的,可以驻足研读围墙上的《对联知识》:“楹联的起源”“楹联的地位”“楹联的作用”“楹联的特点”“楹联的格式”“楹联的种类和应用”“楹联的平仄与节奏”“楹联的格调”“楹联的风格”“楹联的句法”“楹联的结构”等;在对联大道两旁的展板上,热爱对联创作的师生又可以学习到数十种联格:“叠字” “反复”“复叠”“顶真” “析字”“镶嵌”“加减”“翻造”“隐如”“缺如”“歧义”“设问”……喜欢评联的师生,还可以读到本校老师撰写的《古今名联点评100篇》。
在对联大道的尽头,人们情不自禁停下脚步,在名为“欹器”的器物前逗留。欹器是中国座右铭之源。欹器旁立着一方牌匾,写着: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子路曰:“敢问持满有道乎?”孔子曰: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 宥坐》
读《荀子 宥坐》,对我们的学习、教育、教学、教改有何启示?
你可以听到师生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孔子“喟然而叹”的那句话:“恶有满而不覆者哉!”在学习、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决不能骄傲自满,止步不前。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论点都是错误的。”
暮色渐深,晚自习后,大家回到寝室,准备就寝。铺开卧具,床单上印着对联:
梦里尧天舜甸,
觉时塞北江南。
枕巾上印着横批:
家国情怀
于是盖上被子,渐渐进入梦乡。那被面上印的对联是:
藏器学海
崇德效山。
是的,正如三省钟铭文上写的那样,具有家国情怀,勇于社会担当,不忘人格修养,誓成社会栋梁的莘莘学子,内心宽广要像海一般辽阔,修养自身的德性要效法高山。不忘父母的期望,人民的嘱托,牢记肩负复兴中华的时代使命,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将来安社会、报黎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创办对联特色学校是时代的需要
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是提升“无痕”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教育境界的需要;是延伸和拓展课堂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的需要。
对联学校的创办,绝非“拍脑袋”工程,它有一个较长的酝酿期。
几年前,我们曾在一座文化古镇调查,发现春节期间,镇上的商店、民居、旅社、茶馆,几乎所有建筑物张贴的对联,都是红纸金字印刷品,颜色乱搭配,让人们有时看不出字来。满街见到的那些复制品楹联,大多平仄失调,词性不对,粗言乱语比比皆是。那种出口发财、闭嘴发财、三句话离不开“钱”的拜金主义的楹联,严重污染眼球,腐蚀心灵。
那种根据自己的文化、性格、爱好、追求、需求、希望等等而自己编撰或者请别人代撰楹联,几乎看不见了,那种张扬和抒发个性,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几乎荡然无存;那种安详、快乐、恬静的文化追求离我们越来越远,人们渐渐习惯于被科技化,习惯于电脑化,习惯于坐享天成,习惯于享受,习惯于懒惰,习惯于既得利益。习惯于被裹挟在喧嚣和浮躁的氛围中。
即便这样的对联,张贴也大多不合规矩。在一条长街从头至尾数了数,65%的对联,上联和下联是贴反的,(包括该镇诗社门上的对联)。印制的对联,错别字、不规范的简笔字多多:“宏图”写成“鸿图”,“治贫致富”写成“致贫致富”,“治贪”写成“致贪”,“严厉”写成 “严历” “再接再励”写成“再接再厉”……这些对联上的错别字,读了往往令人忍俊不禁或哭笑不得。
在一座文化历史名城参观三座著名寺庙,一座庙里所有对联都贴反;另一座庙将居士的献联写反(不是贴反),而对联的上方居然还挂着“某某电影开机典礼”的横幅;还有一座庙,有一副劝善联,用了石崇和韩信的典故,却将石崇写成“右”崇,向住持反映,居然回答“没错”。经再三解释,住持不情愿地查找底根,方说“确实错了”。可是两年过去,那个叫“右崇”的李鬼,竟然还安然端坐在壁上!
社会的状况如此,连高校也不例外。报载,某名校校长过世,其他高校题赠的挽联中,就很有几副是不合联律的。
多年来,我们嚷嚷国学的传承、发扬和光大。但现状竟然还是如此!在谜联诗词曲赋等国学文学样式中,从实用性来说,对联要数应用频率最高的。婚丧嫁娶,节日喜庆,自勉自励,自题题赠,店面开张,内外装饰,园林点景,广告宣传,诫勉激励,等等,无不用到对联。与其他文学形式比较,对联文字简短,格律要求不甚繁,易记易学。盛世扬国粹,希望在黉门。对联要进校园,须从娃娃抓起!这是我们创建对联特色学校的第一个理由。
第二,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教育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可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充满的是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是居高临下训诫和斥咄,常常造成学生思想情绪的逆反,难以取得教育的实际效果。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说话”。他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他的意思是,要让校园的每一个空间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也就是“优化学校教育环境”,或者说“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他说的“墙壁”当然是泛义的,指校园环境的一切事物,包括建筑、道路、设施、亭台、池沼等等。
平心而论,绝大多数学校是重视让“墙壁”“说话”的。问题在于“说什么,怎么说”。似是而非的“错话”,不着边际的“大话”,批发来的“套话”,等于没说的“废话”,听得人耳生老茧的“官话”等等,都无助于育人环境的优化,无助于提升育人场的教化功能。
还有一个“说给谁听”的问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团结,勤奋、以公信人”、“加强自我修养,树立良好美德”、“做好各项常规工作,全面提升服务质量”……这样的话,是说给谁听的呢?有一部分是“应景”的话,是说给检查者、参观者听的,有的则纯粹是“门面装潢”,可能连设计者自己也不明确这些话究竟要说给谁听,要达到什么效果。
在校园里,“墙壁”“说话”是说给学生听的,那就要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渴望听的语言说话。
校园墙壁说话,受众是青少年。而厌纯理,喜情理;厌抽象,喜形象;厌老套,喜新颖,是青少年接受心理的显著特点。如果我们老是用纯理的、抽象的、老套的语言,对青少年强行灌输某种思想、观点、理念,即使这种思想、观点、理念多么“先进”,多么“正确”,多么“与时俱进”,也必然会遇到他们的心理抗拒,既不能入耳,更不能入脑入心。
试看以下这些对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凤有高梧鹤有松。
忧国忧民忧世界,友直友谅友多闻。
大翼垂天四万里,长松拔地三千年。
不为私情萦梦寐,只将贞志凌冰雪。
终生为善不足,一日为恶有余。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细细体味,是不是比“树雄心,立大志”“勤奋学习,奋发图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之类的标语口号更为青少年喜闻可见,朗朗上口,易记易诵,更形象,更生动,更有“嚼头”,因而更能启人心智,更易入耳入脑入心呢?
德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说来,是有害而无益的。这是因为在自然而然的气氛中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是使这种影响产生高度效果的条件之一。换句话说,学生不必在每个具体情况下知道教师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图要隐蔽在友好和无拘无束的相互关系气氛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少年觉察到你是故意找他谈话,是特意在教育他,他对你说的话就会抱以不信任和戒备的态度。”因此,学生,特别是少年,不喜欢当“被教育者”。
“墙壁说话”当然是为了施教,但是,要尽量“把教育意图隐蔽起来”,因为“孩子愈少感到落在自己头上的教育设想,任何一种教育现象的教育效果便愈大。”
阅读对联,鉴赏对联,品味对联,理解对联,让心灵静静地与对联对话,没人强制,没人驱使,完全自愿,且乐此不疲,有趣味地研读,体味,对照,反思,从中吸取科学的营养,受到人文的熏陶和哲理的感悟,汲取道德和人格的力量,使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这比干巴巴的道德说教效果好得多。
第三,文言文是中国古人情感传达的媒介,是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甚至整个社会文化的载体,它言简意赅而又不失生动形象。《语文课程总目标》明确地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即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然而由于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因而许多学生对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学习的兴趣淡薄,学习的收效也很有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愿学、乐学文言文,养成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真正扭转文言文教学现状,阅读品鉴创作对联,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对联中包含着文言文所有语法现象。文言虚词、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词法和多种句法的运用,增添了对联的诸多趣味。如:
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
改联加了两个虚词,将原来两个陈述句分别改成了感叹句和诘问句,将叛臣洪承畴的自我标榜改成对他的无情鞭挞,真是大快人心!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文言词语的一字多音和通假借读,使对联陡增情趣。
眼前一簇园林谁家庄子
壁上几行文字哪个汉书
“庄子”既是称谓,又指村庄;“汉书”既是双音词,指著作名,又是两个单音词,意为“汉子”“书写”。多义词语的运用,不禁令人感叹,流露出会心的微笑。
若将对联“君何曾平原走马,我多是逆水行舟”语序加以改动
成:
平原走马君多是
逆水行舟我何曾
则句意强调的重点有了转移,从一般的陈述转变成对两人遭际
坎坷的强调。
对联是两行文字的文学样式,言简义丰是它的显著特点。而要
做到这一点,典故的应用是他常见的表现手段。
有的直接以典故为联。如曾三颜四—禹寸陶分;请缨杀敌—投
笔从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龙蛇混杂—鹬蚌相持;过关斩将—徙宅忘妻;悬崖勒马—临渊羡鱼;焚琴煮鹤—爱屋及乌; 张冠李戴—萧规曹随;固若金汤—危如累卵;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投鼠忌器—打草惊蛇。
有的则将典故引入联中——
或拈用。如“天下太平,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乾坤正气,在下为河岳,在上为日星”(杭州岳庙联)上联引岳飞语,下联引文天祥《正气歌》略加改动,翻成新联。
或掇合。如“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祠联)将萧何与漂母、吕后的典故掇在一起,为表现韩信命运的同一主题服务。
或出新。如“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有何辨襄阳南阳”将原来的典故翻出新意,说孔明名扬天下,不必为草庐小事争执不休,显示了作者的大度胸怀。
或脱化。如“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湖南岳阳楼联)”下联将范仲淹名句脱化。“忧乐”二字关情,用的极巧。用典不着形边,使典故原来的风貌不易被人察觉。
或改造。如“不明才主弃,多故病人疏”。孟浩然诗句原是“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对联作者将词序略加改动,内容全异,变成对庸医的辛辣嘲讽。令人喷饭。
典故是指“典例故实”,包括历史记载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俗掌故、寓言逸闻以及流传下来的古书成句,一般来说,典故都有确定的典源。典故的使用,既可使诗文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语文教材的课文(包括现代白话文)也含有典故,但其数量很少,而在校内浏览,绝大多数对联都含典故。这对于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文言文,丰富作文的语汇,实在是功莫大焉。
三、创办对联特色学校的主要做法和思考
我们创办对联特色学校的主要做法,归结起来是以下“一“二” “三”“ 四” “五”五条:
(一)围绕一个中心:“育人”
对联文化育德,育智,育心,而又始终将育德放在首位。
育人包括育德、育智、育心,而育德则始终是在创办过程中置于我们工作中考虑的首要问题。育德的内容重在三个方面:培养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培养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意识;进行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熏陶。引导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坚韧豁达、奋发向上,自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思想,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这首先表现在选联上,展示的重点是祖国美好风物和大好河山:世博分省联、长城联、名山名水联;明志励志联;养心联、养身联等。
其次,在创作对联时,我们既重视“意”,也重视“趣”,让学生喜欢看,看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而又始终将立意的高雅放在首位。例如,我们在创作厕所对联时,就历经了较长时间的“阵痛”。有专家劝告我们说,对联是高雅的艺术,厕所题联是将高雅的对联艺术低俗化。我们一度也想放弃厕所制联的打算。网上查找古今厕所(古称、溷、圊、厕、清等)联,虽偶有雅致的作品,如“静坐觅诗句,放松听清泉”,描写手中读着诗书,耳边听着音乐的出恭者。但更多的则是一些插科打诨的低俗之作。考虑再三,还是自己创作。自我“约法三章”:内容要“寓教”,文字要“求雅”,决不能“流俗”。
经过一个多月冥思苦想和切磋琢磨,群策群力,终于拟出了“芦溪外国语学校教学楼厕所对联(讨论稿)”
【附1】几点说明
1、上联标联题,下联标释义。
2、厕所名不另拟,以防初来者难寻方便处。
3、厕所除标“男”“女”汉字和图标,还得用英语注明性别,以便于外籍人士辨识。
4、联中典故、成语、生僻字词请有关老师及早帮助解释,以免误解误读。如有可能因谐音而闹笑话者,请及时指出,早做改正,以免产生负效应。
【附2】典故、成语、生僻字词解释
黄香温席:《二十四孝》:昔汉时黄香,江夏人也。年方九岁,知事亲之理。每当夏日炎热之时,则扇父母帷帐,令枕席清凉,蚊蚋远避,以待亲之安寝;至于冬日严寒,则以身暖其亲之衾,以待亲之暖卧。于是名播京师,号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黄香侍奉父亲是一个孩子从内心深处自然萌发、激发出来的孝,又是出于天性的、并尽自己的能力所能做到的孝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陆积怀桔:《二十四孝》: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六,于九江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心父母,爱护父母直至赡养父母,既是小辈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陆绩六岁就知道把橘子让给母亲品尝这是他高尚品德的自然流露。
扶正祛邪fúzhèng qūxié。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原是医疗术语,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
革故鼎新gé gù dǐng xīn ,革,改变、除去;故,旧的;鼎,树立。意为去除旧的,建立新的;革除旧弊,创立新制。泛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也指事物的破旧立新。
德劭shào:劭,美好。德劭,品德好。
排闼:pái tà闼:门,小门。排闼:推门,撞开门。语出宋代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三上:出自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其中有语:“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 枕上’、‘ 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七录:《明史•张溥传》: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由上例可知,我们在以联育人方面的考虑是慎之又慎、细之又细的。
(二)妥善处理“书香校园”和“对联特色”两者关系
创建“对联特色”,是创办“书香校园”题中应有之义。它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为读书活动增添精神动力,同时也极大丰富读书活动的内容。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在建设书香校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通过创建阅读资源和环境,开展普遍的阅读活动,培养了师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提高了师生的阅读率,陶冶师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提高师生综合素质,对培养广大师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能,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用浓郁的书香氛围净化校园,美化校园。使我师生在书香的浸润中,受到文明的洗礼,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生活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赞誉。赢得了多项荣誉。
现在,我们又努力创建对联特色学校。它与书香校园建设又是什么关系?是不是另起炉灶,另搞一套的“折腾”呢?这是部分师生心中的疑问。通过学习和各种教育活动,我们逐步使师生明确:
一、创建对联特色学校,是创建“书香校园”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题中应有之义。书香校园的建设离不开环境的布置和氛围的营造。环境氛围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教育资源,也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涵盖着很大的教育意义。而“对联特色”则是以对联作为营造环境氛围的主要方式。因为这种文学样式较之于标语口号更形象、更生动;较之于诗文更言简义丰,易于入耳入脑入心。
二、教育必须尚德,尚德必须明理。高雅的对联文化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有效手段,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师生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阅读高雅对联,欣赏和品味高雅对联,应该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读书,需要动力,需要兴趣。而对联正是解决这种精神层面的问题有效手段。
我们专门编选了关于读书的对联集锦,分编成这五辑;1、要读书: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爱读书:如“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宋·苏轼)”3、苦读书:如“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4、乐读书。如“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5、会读书。如“读书应是蜂酿蜜,好学恰如蝶恋花”。这样,就有效地推动了读书活动的开展,使“书香校园“呈现更加崭新的面貌。
三、对联,是读书活动的重要内容。
首先,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补充,通过阅读品鉴对联,可以更多地掌握古汉语语词,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的词法、句法和修辞知识,理解和学习运用更多的典故和掌故,这不仅对学习古文,而且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也有莫大的好处。
其次,对联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就文学样式说,包括诗、词、曲、赋、文等,对联自然也在其中。从社会实用性、广泛性看,对联更胜于其他文学样式。但从社会调查看,对联文化式微状况明显。“对联文化进校园”“对联也要从娃娃抓起”已成了社会各界的共识。
(三)一体两翼,三个方面有层次地展示对联
以实体呈现为“体”,以网络呈现和书册活页呈现为“两翼”,分层次地展示对联和对联资料,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学习需要的师生和各界参观者的不同需求。
为了创建好对联特色学校,我们历经几年时间,创作和搜集了上万副对联,编辑整理了几千万字的对联知识资料。怎样根据师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文化知识水平,将这些资料送到他们手中呢?
一、实体呈现。就是充分利用实体空间,在与背景协调、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让学校的每一方墙壁都说话。”校园围墙呈现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凸显家国情怀、社会担当、人格修养的对联,以及令人或忍俊不禁、或拍案击节、或会心微笑、或拊膺深思的各类对联故事(联话);中心大道则展现对联50种联格和联例,楼面、教室内外、办公室内外、实验室、图书馆、阅览室、医务室、宿舍床头、卫生间以及各种生活用品也都有精心创作或搜集的相应的对联。
二、网络呈现。实体呈现只能呈现很少的重要内容。师生在阅读时如果想知道更多的有关内容,只需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看到更多感兴趣的资料。例如,对联大道展示的每一种联格,联例都只两副。如果你想看到更多,扫扫二维码,手机上就会显示近百、几百甚至近千副同样联格的对联。想知道同样字数的对联(如七字联)有哪些,也可能显示几千副!由于版面的限制,实体展示的对联知识,大多是摘要性质,要了解较为详细的阐述,也只需扫扫二维码就可以了。
三、资料赠送或选印。在校内的濂溪书院里,专门辟了对联资料陈列室,为广大师生和参观者服务。室内陈列着有关书籍、报刊、活页资料、画片、录像录音拷贝和有关对联的其它资料,以及理学鼻祖周敦颐的有关著作和研究资料(共15辑),还有一些纪念品。8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联林珍奇》(中国唯一一部以对联故事为题材的18集电视连续剧)以及剧中出现的所有精彩对联,中国著名的诗联专家开设的对联讲座录像片,余德泉、刘太品、熊良钟、李岫春等对联名家的著作,历代243位名人名家的名联汇集,理学大师周敦的著作《太极图说》《爱莲说》《拙说》《养心亭记》,在这里都可以以印刷成本价取得;在校内实体呈现的对联版面上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在这里,师生志愿者也可以为你复印。一旦你感兴趣的资料暂时缺货,留下地址和邮政编码,还可替您邮寄。
我校实体展示的对联有几千副;资料室和校园网搜集的对联,第一阶段统计有1000多万字;后来,我们又选编了一套《对联资料精品典藏》,包括《联律通则及辅导典藏》《对联专著典藏》《对联鉴赏典藏》《对联精粹典藏》《古今联话典藏》《对联妙格类赏典藏》《对联创作知识典藏》《楹联校本教材典藏》《对联启蒙读物典藏》《对联影视资料典藏》等10类,电脑统计有两三千万字。
这些资料的搜集整理,其价值如何,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现在还难以评说,但主观上我们确实是花了一番功夫、一番心血的。
(四)制联、选联的四个追求
立意求“深”, 题材求“广”,情味求“浓”,内容重“时”
为了充分发挥对联的教育功能,制联和选联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们努力做到:
1、立意求“深”。所谓立意“深”,就是思想深刻,趣味高雅,摈弃低级庸俗、消极颓废情调,充满教育的“正能量”。
例如黄鹤楼是湖北的著名景观,“搁笔亭”纪念盛唐时期黄鹤楼上“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故事。是黄鹤楼的著名景点。后人诗云:“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写景抒情颢用尽,李白无奈把笔丢。”李白搁笔,虽是对崔诗的赞叹,也有自谦的意思,但对今人来说,在“权威”面前却步,却是“创新”的大忌。于是我们精心创制了几副题搁笔亭联,对这样的时代理念做了阐释:
题黄鹤楼搁笔亭
黄鹤楼成,黄鹤踪何杳;
搁笔亭建,搁笔者可多?
唯其不停滞,才会有发展。
几时建楼,台上鹤踪杳无迹;
谁人搁笔,亭前诗句题破墙。
事物总要发展,后辈总会超越前贤。
且为痴狂,捋袖题诗人也有我;
姑作孟浪,揎拳破阁者又是谁?
不必在权威专家面前拜倒。不停滞才可能超越。
崔颢诗边题一首;
搁笔亭上笑三声。
班门弄斧,才有长进。
2.题材、风格求“广”
我们将学校的对联特色,戏称为“萍乡联海”。为满足各年龄段、各文化层次的师生以及各行各业对联爱好者和研究者的需要,我们在选联上力求题材内容的广泛性和对联风格的多样性。
既有名人名家作品,也有平头百姓的佳作;既有工农商学兵的生活感悟,也有表现儒道佛诸家的思想性情。对联涉及各种行业:茶联、酒联、戒烟联,理发、箍桶、文具、笔墨、鞋帽……各种职业联。风景名胜,古寺名刹,宅第名园,养性修身,读书习武,养身健体……我们创制、搜集的几千万字对联和对联资料中,几乎包罗万象。我们还选编了《对联联格典藏》资料,包含有“字态之巧”“名称之巧”“音韵之巧”几十种联格的对联知识和相应联例。呈现在师生和校外读者面前的确实称得上是一片对联之海,一座丰富的对联宝库。
3.情味求“浓”。这里说的“情味”,自然包括幽默风趣别致新奇,例如“虽说毫末之技,却是顶上功夫”“ 提起刀人人没发,拉下水个个低头”的理发店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阉猪户联,“民国万税。天下太贫”的讽联,“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的揶揄联,“双艇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嫂扫乱柴呼叔束,姨移破桶叫姑箍”的谐音联;“你共人,女边著子;怎知我,门里添心”的析字联,“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登场便见;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的戏台联,“你也挤,我也挤,此处几无立脚地;好且混,歹且混,大家都有下场时”的官场联,等等。
不仅如此,也是指对联的内容深刻,含蓄。有嚼头。如:
咦,哪里放炮?
哦,他们过年!
这是一副土地庙联,写的是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的对话。 “他们”,显然指地主豪绅,“咦”表示惊讶,“哦”表示领会,平平常常十个字,生动表现了旧社会穷苦百姓在过年时的凄凉景况和他们的愤恨不满,诙谐有趣而又带着无奈和心酸。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努嘴:哦哦哦,噢噢噢。
对联以漫画手法为不孝子“造像”。以两组不同的叹词,绘声绘色地画出这种人对母亲、对娇妻两种迥然不同的面孔。上联一“任”字,对母亲冷酷无情;下联一“只”字,对娇妻唯唯诺诺,对比鲜明,不孝子所为令人生恨。
4.内容重“时”
“时”,即有时代感。跳动时代脉搏,散发时代气息,体现时代意识,颂扬时代精神。例如,在佛寺里,弥勒佛是僧众所喜爱的佛象,他袒胸露腹、笑态可掬,既慈祥又有趣,关于他的楹联,更是千姿百态,饶有情趣,包蕴着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内涵丰富的寓意,抒发着浓厚的情感。世传弥勒联很多,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大肚能函,断却许多烦恼碍;
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劝人宽容、大度,内容自然有积极意义,但是总觉得少了点时代精神。于是我们在选联时,又自创了两幅弥勒联。一副是——
大肚能容,独不容恶吏欺黎庶;
慈颜常笑,最可笑贪官扮圣贤。
另一副是——
香客敬香频叩首:望菩萨留意,留意,留点意;
笑佛颔首连拍肩:请施主放心,放心,放宽心。
在弥勒联里,弥勒化作了清官和贪官两类官员,融入了时代的画面,时代的语言,时代的心声。跳动着反腐倡廉的时代脉搏。
(五)做到对联文化的5个 “融入”
让对联融入校园环境,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休闲生活,融入家庭生活,融入社会生活。使莘莘学子目所视,耳所闻,身所感,言所及,心所思,意所在皆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中,是我们创建对联特色学校的不懈追求。
让对联融入校园环境,融入课堂教学,融入休闲生活,融入家庭生活,融入社会生活。通过这5个“融入”,使莘莘学子目所视,耳所闻,身所感,言所及,心所思,意所在,皆浸淫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氛围中,是我们创建对联特色学校的不懈追求。
要将对联能真正融入校园环境,就要让学生对这些对联既有亲切感,又有神秘感,想读,又似懂非懂,常常引起讨论或争论,于是翻书寻典或请教老师,终于豁然开朗,却又意犹未尽,于是细细琢磨,体味,兴味无穷,索笔展纸,写下心得。
例如,楼名是按数序排列的,且都蕴含典故,学生从未见过,听过。走过“百”“千”“万”“亿”,又见“京”“兆”,估摸分别也是前数的十倍。殊不知“兆”却是“千亿”的十倍,而“京”又是“千兆”的十倍。再后还有“垓”“秭”“ 穰”“沟”“涧”“正”“载”“极”……还有一大串。深深感到,知识无穷,宇宙无限。
再如,“三益楼”楼联:“交游莫忘思三益;闲处常宜守四箴。”对中小学生来说,就有如下知识点。字音:箴zhēn ;词义:箴:箴言, 劝告、劝戒的话语。 交游:交际;结交朋友(而不是游玩,游览)。典故:三益: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四箴:宋人张方平以《礼记·曲礼》中的四句话作为修身克己的“四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这样的对联,学生是否想读,爱读,耐读,反复读,而且读有所得,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读有所乐,乐在其中呢?
融课堂教学。首先是培养师资,为教师提供对联学习资料(文字资料和光盘),以自学为主,适当请对联专家来校讲座和辅导。其次是精编校本教材和开设选修课,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小学低年级从诵读《笠翁对韵》等启蒙读物开始,小学高年级由对联故事导入,简单介绍对联知识,初中,则按校历,配合传统节日(如端午 重阳)和学校节庆(如科技节 艺术节),在学习对联知识同时,组织对联创作。
融入休闲生活。学期开始和结束,提倡和组织孩子写自题和题赠联;日记和阅读笔记,也提倡创作和鉴赏对联,毕业纪念册在赠言栏内,也留出赠联栏目。学校刊物也将为对联预留一席之地。
融入家庭生活。选编《家教对联选》赠给每位家长,提倡孩子与家长一起创作对联,抒情励志,贴在自家大门、客厅、卧室、灶间,创作自勉联贴在床头、书桌,家长和孩子、亲朋之间也提倡相互题联,天长日久,形成风气。
融入社会生活。参加乡村和街道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春节、重阳等节日开展为退伍军人、敬老院、五保户、烈军属、老干部的赠联活动,积极参加社会组织的征联比赛等。
就像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无诀窍,无非是多读多写多思,对联也是如此。看得多了,写的多了,交流的多了,对联文化修养也必然会日渐长进。
对联特色学校德创建,我们还处于起步阶段。以上5个“融入”许多还只是构想,具体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落实。
四、“以联育人”的几个具体问题
(一)学以致用”与“学以待用”
当我们提出创建对联特色学校构想之初,有人质疑道:现在课业都忙不过来,再加个对联,究竟有何用?
学,要有用,这是对的;“学以致用”,也无可厚非。但是,“有用”也好,“致用”也好,不见得就一定“立即用”。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学以待用”,现在的“学”,是为了将来的“用”。“ 书到用时方恨少”,现在不学,到得将来用到的时候“现学现用”恐就来不及了。
对联,是读书活动的重要内容。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补充,通过阅读品鉴对联,可以更多地掌握古汉语语词,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的词法、句法和修辞知识,理解和学习运用更多的典故和掌故,这不仅对学习古文,而且对于现代文的学习和协作能力的提高也有莫大的好处。这一点前已述及,不再赘述。
对联的社会功能,有必要强调一下:
“擎天柱地两行字,汲古涵今一副联”“狼烟滚,对似手中一柄剑;稻黍枯,联如涧底两泓泉”。这两副联是对对联功用的高度概括。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这是元末农民起义军写在军旗上的对联;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战士刻在地主门楼上的对联;
抗战时期,全民同仇敌忾:“敌军若来,男女老少皆为战;鬼子敢犯,锄头扁担是刀枪。”
理发店对联:“倭寇不除,有何面目?国仇未灭,负此头颅。”
浴室对联:“不逐倭奴,终身含垢;未雪国耻,满面蒙污。”
饭店对联:“复仇雪恨每饭不忘;杀贼驱倭投箸而起。”
打铁铺对联:“既铸宝刀多杀敌;又锤利铲尽锄奸。”
庄户人家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
对联是发动民众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强大精神武器。
在和平建设时期,楹联仍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装饰环境;启迪世人;传递感情;祈祝吉祥;陶冶情操;鞭笞邪恶;宣传广告;等等,无不是运用对联的广阔天地。
就拿装饰环境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佛殿书院,典雅的画阁芳苑,奇异的仙窟名泉,却无名联妙对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也觉美中不足。如有美字奇联相配,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令人忘返。对联既可阅古今,壮观瞻,激诗情,又可生妙趣,添游兴,长知识,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好形式,使人在不知不觉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有时一副好联,竟使游人流连忘返,增添游兴,难以忘怀。
如滕王阁有一联:
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
使人读联之后引发思古之幽情,仿佛自己也化入历史的时空之中。
再看山西省洪洞县庐济寺的大槐树下的一副对联,联曰:
乔木迹犹存,汾水环流,此地迁莺离梓里;
古槐名不朽,鹳窝宛在,于今化鹤返莲邦。
许多人都知道,洪洞县大槐树下,乃明朝初年移民戍边的的集散地。现今许多北方人的祖先从此地离乡远迁,此情此景怎不令其后裔们大发感慨,怀思古之幽情呢?
再看对联的广告宣传作用。江苏泗阳县洋河酒厂联是这样写的:
酒味冲天,鸟闻成凤;
酿糟抛海,鱼食化龙。
全联运用了夸张手法,让鸟闻味变凤,使鱼食糟成龙,何况人乎?这种手法会使读者产生奇想,诱惑力强,令人顿入意境,流连忘返,手法之高,令人叹服。
再看对联的劝勉作用。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1962年10月,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拾到一个笔记本。他好奇地翻开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在笔记本上写有一首署有当天日子的“绝命诗”。前一面的扉页上又有一副对联:
年年失望年年望
处处难寻处处寻
下面还有一句横批:“春在哪里”。
从笔记本上得知,这是一位名叫“李真真”的姑娘丢的。肯定她有什么为难之处,乃萌此轻生之念。郭沫若非常焦急,立即派人四处寻找,找来一问,原来她三次高考落第,爱情上又受挫折,后又从事写作,稿件又屡写屡退,因而心灰意冷,产生厌世轻生之念。
郭沫若耐心地开导她,鼓励她积极生活的勇气,并热忱地对她说:“从你的诗对中反映你的水平不错,还能写旧体诗。但内容消极沉沦是不好的。今后应树立生活的信心,振作精神去学习和工作。我想替你改一下这副对联,好吗”姑娘点头同意,于是郭沫若提笔改道:
年年失望年年望
事事难成事事成
横批:春在心中
接着,郭沫若又走到写字台前,用宣纸抄录一副《蒲松龄落第自勉联》赠她。并语重心长地说:“蒲松龄落第后,不甘沉沦,发奋图强,立志创作,终于写出了不朽的杰作《聊斋志异》,希望你以此自勉……”
郭沫若谆谆教诲,使李真真如黑夜看到曙光,倍受鼓舞。她请这位好心的长者,救命恩人题名留念。郭沫若挥笔签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这时李真真才知道他就是当代文豪郭沫若,惊喜之余,她立即表示要永远铭记他的教导,振作精神奋勇前进。从此,李真真积极向上,取得很大成绩。后来,她给郭老写了信,并附上一首诗:
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
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你看,对联有如此多、如此大的社会功能,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对联呢?
(二) “跳一跳”与“搬梯子”
又有一种质疑声,说让中小学生学对联,实在太难。教学要遵循“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现在学对联就是要学生搬梯子爬高枝,学生望而却步,不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此言差矣!
1、学生“跳一跳”,目的是要摘“桃子”;如果是“道旁苦李”,想必也不会有“跳一跳”的动机。所以关键还是摆在学生面前的是不是“桃子”。
我们的对联特色学校好比一座大林子,内里又分许多“园子”,这园子就是分层教学,分层学习。小学低年级诵读《笠翁对韵》,高年级由对联故事导入学习基本的对联知识,到初中,则开始学一点对联技巧,进行对联创作。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学生面前都有相应的“桃子”,都能激起学习的欲望,所以并不存在因是“道旁苦李”而“罢摘”的问题。
2、即便是“桃子”,还要看这个桃子大不大,甜不甜,脆不脆,汁水多不多。不大不甜不脆,汁又不多的桃子,学生跳的欲望也不会十分强烈。
所谓“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原则,“桃子”是指对学生具有相当的诱惑力;“让”就是教师的诱导;“跳一跳”就是挖掘学生的努力程度;而“摘”就是让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地获取知识。这里,教师的诱导是十分重要的,要努力把“桃子”育得个大味甜香脆多汁,使学生感到学联趣味多多,从而对摘桃“寤寐思服”,欲罢不能。
譬如小学低年级诵读《笠翁对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小和尚念经,天天读也就读腻了。如果在带领学生读的过程中,穿插如下的练习,让他们稍微懂点“对”的要求,小朋友是不是会越读越有劲,越读越开心呢:
请你按“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的格式,也编几则“对韵”,就叫《口口(学生名字)对韵》吧:
妈 黄蜂
弟 河
儿孙 梧桐
花 松
竹 熊
棕榈 山
猫 草
狼 祖宗
紫燕 海南
江 兄
岭 狗
湖北 爸
答案: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妈对爸,弟对兄。儿孙对祖宗。
花对草,竹对松。棕榈对梧桐。
猫对狗,狼对熊,紫燕对黄蜂。
江对河,岭对山。湖北对海南。
3、摘桃子的途径,“跳一跳”是简便的,但是摘得不会多;如果“搬梯子”摘,虽然吃力麻烦,但摘到又大又甜的美桃会更多,又何乐而不为呢?譬如学校的楼宇联,几乎每一副联都有典故,而且有的还不止一个。学生问老师、查字典,弄懂了一个,就会有弄懂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的愿望,“梯子”搬来搬去,成语典故就搜集了一大本,久而久之,对自己的学习会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就不会对“搬梯子”产生畏惧和厌烦了
(三) “绕弯子”与“走直道”
教育是艺术。要提倡智慧的教育与教育的智慧,绝不能居高临下,“我打你通”,干瘪说教,甚至训斥羞辱。此路不通,就要另辟蹊径。
这使人想起了春秋时期孙叔敖的一则故事:当时楚国生产的马车,车底座低,容易砸马腿、影响车速,使用寿命也比较短。一旦发生战争,这种马车也不利于运送军用物资。
楚庄王想直接将全国的马车底座都改高。令尹孙叔敖却认为,强行命令老百姓改造马车,势必会招致老百姓的反感和不满。提议让各家各户将门槛加高。这样一来,低矮的马车在进门的时候,往往过不去。乘车人不得不先下车,让人将马车抬过去。时间一长,大家都觉得乘坐这种低矮的马车太不方便了,于是纷纷把马车底座改高。结果,半年之后,楚国境内所有低矮的马车全部改造完毕。
过于直接的强硬要求,往往会招致抵触和不满。我们在以联育人的过程中,也需要孙叔敖这种“绕”的智慧。“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写作的艺术;同样的道理,“事在此而功在彼”,则是一种教育艺术、教育机智了。
譬如,在青少年中,常有“一鸣惊人”的愿望,但缺乏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毅力和精神。我们在教育时千万不要直接批评他们(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无痕”),可以让他们研讨“一鸣楼”对联“三载藏锋勤砺志;一朝昂首必冲天。”熟悉楚庄王“一鸣惊人” 的典故。
“一鸣惊人”典源主要有两处:
1、《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 (mo) 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2、《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kun) 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
典1只说楚王三年“无令发无政为”,典2却说楚王“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典1楚王自述三年“无令发无政为”的原因是“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典2却没说。
“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的人却能“一鸣惊人”这是说不通的。所以取典只能用典1,用典2只会起反作用。
这以后,可以让学生写一篇作文或读书笔记,谈谈学习“一鸣楼”对联的心得体会。还可以围绕“一鸣惊人”这个题目召开开队会或主题班会,出期墙报。这样一大圈“弯弯绕”绕过来,“名”在讨论学问,“实”在思想教育,实至而名归。这比“直来直去”的说教,效果好得多。“人贵直,文贵曲”,其实“教”也“贵曲”呢。
结语
对联特色学校的创建,我们尚在起步阶段。案头工作初步结束,创建工作的重心和重点还在对联环境的完善和有关资料的整理上。 “理想很灿烂,现实路漫漫”,还有很多的事要思考,要探讨,要实践,要总结。“盛世扬国粹,希望在黉门”,既然我们在对联特色学校的创建路上迈开了第一步,就一定要在改革创新的新时代里,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越要坚持不懈,越要善始克终。我们一定在上级党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努力学习,积极创新,将创建之路走到底,做出成效来。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