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生活中流传了几千年的儒学文化中,强调最重要的一点叫做“道”。而道德经中所诠释的那个道,其中的核心也是仁义,自己的良知,这个都是道德经中所强调的核心。
老子在《道德经》中,不断的强调,一个人要遵守自己内心的道德,不可违反自己的内心。在第五章中,天地不仁这一节中,有这样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刍狗,就是用稻草做成的狗,古代祭祀神灵用的。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用稻草扎成狗的样子。是有一个特殊的功用,在古代它是被当作祭祀用的。祭祀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在这样的一种场合之下,这个稻草做成的狗,就有了一个神奇的作用。
他是一个特别神奇,一个具有很好意义,象征意义的东西。不是普通的稻草扎成的小狗了,但是当祭祀这件事情结束之后,他又恢复了本来的一个意义,便不再被别人顶礼膜拜。他的地位也发生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变化,被人遗弃,然后还要被人践踏。
最后这个刍狗就会被当成普通的稻草焚烧,也没有了被人顶礼膜拜的地位。稻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命运,并不是其他人对于稻草存在着一个不一样的心理,而是为了祭祀的需要。当这件东西,一个很普通的东西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的时候,它才能被别人顶礼膜拜。
这个东西引申到我们生活中,就好像每一个平凡的人,如果说你给自己的人生赋予了不同的意义,那么,你的人生才值得别人去敬仰。才是一种有意义,不平凡的人生。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守中是一种什么样的意思呢?就是就是坚守一种中空的道理,时间岂不是像一个风箱的皮囊一样吗。空虚但是不会停,想要鼓动风就能越多的产生出来。当一个事情名目繁多,反而会加速瓦解,倒还不如始终保持在一个中间的状态之下。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是这样解释的,说天地之间没有情谊可言。他是一个毫无意志,毫无意义的一个纯粹的自然的东西。他没有偏好,也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它的力量是特别的巨大,无法让人类和它抗衡,表现出来的一切。比如说地球的形成,物种的灭绝,包括自然灾害的一些发生都是很偶然的一个现象,不是天地的意志。
万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结果,它是一种自由的个体。他对于万物也没有时间,也没有实践意义,更没有强加去干涉。所以说万物都有一个自身的发展规律,就是这样,万物才能感受到它的恩泽。
我们要做的就是应该像圣人一般,虽然说我们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我们应该有一个圣人的心态。做到心里面空无一物,不要对于一些事情太过于的强加要求,要做到一个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一个状态。
大自然这么神奇而又伟大的东西,它都是顺应规律,而我们个人那么渺小的一个事情,为什么要违背一些天意就做一些事情呢?
所以说在儒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去人欲。抛开自己能力以外或者是违反道德的一些欲望,也是这个道理,有一些东西不适合你,你就不要再强加去追求。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结果,这就是道德经中不如守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