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用户2510909844755539独家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斩袁谭,收复冀州时,曾颁布命令说:“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之力也”于是大封功臣二十余人,皆为列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确,曹操从拒受骁骑之职而兴兵讨卓,到除掉袁绍二子,统一北方,立下显赫功业,其原因除他本人有胆有识,才千出众外,关键时刻“贤士大夫”们为他临敌制变,运筹帷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这些“贤士大夫”,许多人都来自颍川,如戏志才、荀彧、荀攸、郭嘉、钟繇、杜袭等等,难怪曹操说:“汝、颍固多奇士。”(《三国志·郭嘉传》
荀彧剧照
这大概和颍川的特殊环境有关。“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在战争磨难下的人民,虽然多吃了一些苦头,但也增长了许多智慧。陈寿的《三国志·荀传》就为我们记载了荀这样一个在战乱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物。荀是颍川颖阴人,少年时代便深得南阳名士何顺的赏识,称他有“王佐之才”。荀彧27岁“举孝廉,拜守官令”,董卓之乱时,他不愿在朝廷与奸臣同流合污,便“求出补吏,除亢父令”,不久又“弃官归”。
董卓剧照
当时他曾预感到颖川不是安全之地,一旦爆发战乱,这里将首当其冲,于是便劝告同乡父老“宜亟去之,无久留”,可惜“乡人多怀土犹豫”,他只好带领荀氏宗族来到冀州。其后,董卓果然派李傕等到关东,肆意虏略,未迁徙的乡人多被杀害。在冀州,袁绍把荀彧奉为上宾,企图让他助一臂之力,但荀或发现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毅然离开袁绍,投奔曹操。这时曹操正思贤若渴,见到荀彧喜出望外。
李傕剧照
他把荀或看成辅佐刘邦的张良,无论大事小事都征询他的意见,而荀彧也确实没有辜负曹操的信任,危急关头,总能为他拨正航向,使曹操百战不殆,极少失误。他在曹操手下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挫败张邈、陈宫等人的反曹活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身为兖州牧的曹操第二次东征陶谦,让荀彧留守鄄城。这时张邈、陈宫见有机可乘,便密谋迎接吕布,让吕布取代曹操做兖州牧。
张良剧照
张、陈二人反曹固然与他们不愿受制于人,企图争夺天下有关,如陈宫动员张邈反曹时就曾说:“今州军东征,其处空虚,吕布壮士善战无前,若权迎之,共牧兖州;观天下形势,俟时势之变通此亦纵横之一时也。”(《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但也和曹操起兵初期杀戮太多有关。曹操的父亲曹嵩为陶谦部下所杀,而曹操却把仇恨完全记在徐州人民和陶谦身上,两次复仇东伐,每次都是“多杀人民”,“所过多残戮”,“死者万数,泗水为之不流”(《三国志·武帝纪》与《三国志·陶谦传》)。
吕布剧照
陈留名士边让因言论讥切,被曹操族灭。这种暴虐的行为不能不引起张、陈二人的疑虑,“始祖太祖,后自疑”(《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鱼氏《典略》)。因此,当曹操带兵出征后方空虚时,二人便抓住这个机会,大搞反曹活动。兖州是张邈、陈宫统治多年的地盘,他们振臂一呼,督将大吏便群起响应。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留守鄄城的荀彧不慌不忙,沉着应对。他一面“勒兵设备”,与敌人周旋,一面把驻守东郡的大将夏侯惇连夜调来,及时杀掉数十名谋叛者,安定了军心。
夏侯惇剧照
荀或还不顾个人安危,亲赴企图趁火打劫的豫州刺史郭贡军中,说服郭贡,使他中立。在荀彧的果断处置下,一场危及曹操存亡的反叛活动被平息,曹操在兖州的根据地鄄城、范城和东阿终于被保住了。鄄城的斗争充分显示出荀彧的才干。他临危不惧,当机立断,在多数人背离曹操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始终站在曹操一边,更加深了曹操对他的信任。从此,曹操对他言听计从,情同手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