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在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里写道:
对生活做种种设置是人特有的品性。不光是设置动物,也设置自己。
所以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是有太多的“应该”,“不应该”……
你毕业应该去考公务员或进事业单位,体制内,铁饭碗,工作最重要的是稳定;
你一个女孩子家家,不应该读研读博,小心学历太高没人敢要,女孩子嘛,重要的找个好男人嫁了;
二十五岁应该结婚,二十八岁应该生孩子,三十岁之前应该生二胎,女人结了婚就应该把重心放在家庭上;
女人应该尽早结婚生子,否则你在事业上再成功,你都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
在设置好的模子下,大家都活成了“标准件”,千篇一律,循规蹈矩,似乎只有这样才不会被当成“异类”,贴上“不合格品”的标签,才算安全通关。
张爱玲在《非走不可的弯路》里讲了个关于走弯路的故事:
在青春的路口,曾经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我。
母亲拦住我:“那条路走不得。”我不信。
“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还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弯路。”“但是我喜欢,而且我不怕。”母亲心疼地看我好久,然后叹口气:“好吧,你这个倔强的孩子,那条路很难走,一路小心。”
上路后,我发现母亲没有骗我,那的确是条弯路,我碰壁,摔跟头,有时碰得头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终于走过来了。
坐下来喘息的时候,我看见一个朋友,自然很年轻,正站在我当年的路口,我忍不住喊:“那路走不得。”她不信。
“我母亲就是从那条路上走过来的,我也是。”“既然你们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了,我为什么不能?”
“我不想让你走同样的弯路 。”“但是我喜欢。”
我看了看她,看了看自己,然后笑了:“一路小心。”
我很感激她,她让我发现自己不再年轻,已经开始扮演“过来人”的角色,同时患有“过来人”常患 的“拦路癖”。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
做你没做过的事,突破你的舒适区,才叫成长。
“过来人”总是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多长,不吃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听“过来人”的话,也许是安全的,平顺的,但它到底是不是你喜欢的路呢?
就像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有一句话说:我总觉得大多数人平稳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在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因为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而能够活的特立独行的人,大抵都有一种“千金难买我喜欢”“你喜欢不如我喜欢”的随性洒脱。
《七月与安生》里,七月的母亲说:过的折腾一点,也不一定不幸福。就是太辛苦了,但其实,女孩子不管走哪条路,都是会辛苦的。
既然都辛苦,那为什么不遵从自己的内心去选择呢?只要是自己选择的,苦一点,也可以无怨无悔。
最后,用作家七堇年的一句话做结尾:
如果有一天,我们碌碌无为湮没在人群中,亲爱的,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努力使自己活得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