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揠苗助长》
《揠苗助长》
本则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塑造的主人公形象宋人,憨态可掬。这种憨态,是从人物的行动和语言等方面自然流露出来的,作品未加任何评说。宋人最主要的行为是“揠”苗,文章却一笔带过,至于他具体怎么揠法,如在田间劳作时间之长,躬腰辛勤之状,全部略去,留下一大片空白,让读者自去想象,颇得剪裁之妙。
宋人揠苗的思想基础是“闵其苗之不长”。这种踧踖不安的期盼心态,一般而言为庄稼人所共有,还不算太出格。出格的是他的行动。作品在正常与反常一对矛盾中开头布局,可谓引人入胜。接着刻画宋人的神态和语言。“芒芒然”,是极度疲劳的样子,可以想见他已干得精疲力尽。这也是对“揠”的补充。那么他是否意识到自己干了蠢事呢?丝毫也没有。他一回家,对家人说了两句话:“今天我累坏啦!我帮助禾苗生长啦!”语气中固然有劳累疲惫的感叹,但更多的是溢于言表的不可抑止的兴奋。这种兴奋源于一种大功告成后如释重负的满足感、快慰感,他不啻在向家人自诩自夸。
作者在这两句话中所编织的冷嘲热讽,显而不露,趣味盎然。尤其是两个“矣”字,将宋人的“憨”相描绘得如闻如见。如果文章到此为止,那么读者还不易领悟宋人之愚,所以在篇末又补充了个“其子”的形象。与宋人自满兴奋情状作鲜明对照的是,他的儿子“趋而往视之”。一个“趋”字写出他慌忙匆遽的情景,相当生动传神而合乎逻辑。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从他的眼里,反映出田间一片惨象:禾苗都干枯了。篇末的虚字“矣”前面宋人两句话中的“矣”都借虚传实,颇有含意富于表现力。凭借这句话,不仅交待了宋人揠苗的后果,直写宋人之愚,而且透射出儿子内心许多复杂的潜台词。诸如痛惜焦虑之情:劳动白费,血本无归,再说误了农时今年将颗粒无收生计无着啊!抱怨责怪之情:父亲这一把年纪,竟会干出这一种傻事!这也是作者对宋人所作的无言的谴责。
篇末一句话,真可谓收到“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艺术效果。在这则寓言故事之后,孟子紧接着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点明题旨,非常警策。
宋人揠苗助长为千古独创,也因而成为千古话柄。后人常非笑宋人,但后人有意或无意步宋人后尘的言行是不是有呢?有。应当说是史不绝书。宋人作为虚构的艺术典型,他的形象却“万古长青”。诚然护苗之心,人人有之。但首先要顺其自然,而后才谈得上精心呵护。如果违反客观规律,光凭主观意志去揠苗助长,那么效果必适得其反。如以培养下一代为例,就有不少人步入宋人的误区。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在《敲碎儿童的地狱并创造儿童的乐园》一文中说:“忽视则任其像茅草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而促其夭折。”确为肯綮之谈,值得世人引以为戒。
作者介绍:我是“深蓝菠萝渣”,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参考资料
《孟子·公孙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