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严词厉色-林奕含式迷茫:文学,是否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严词厉色-林奕含式迷茫:文学,是否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06 11:13:29
阅读:
最新资讯《严词厉色-林奕含式迷茫:文学,是否只是巧言令色而已?》主要内容是-严词厉色,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早在高三就阅读过《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也曾看过故事作者林奕含的采访录。彼时,她已不在人世。


“这是一个关于‘女孩子爱上了诱奸犯’的故事”。于访谈之初她便这样强调,谈到“爱”时声音加重,一如采访结束八天后,她走向生命毁灭时的坚定决然。正像她所说,她创作的这个故事并非“对性暴力者的愤怒和控诉”,而像是在诉说一段与文学的骇丽畸恋,像在平静清醒地拷问这个世界:


艺术可不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会不会,艺术从来只是巧言令色而已?


这个问题不仅难解,更令人心痛。林奕含——一个希望通过书写来疗愈创痛的文学家,却在写作的过程中陷入了更深的迷茫,甚至是信仰坍塌式的绝望。的确,在思琪的故事里,文学沦为了强暴者的哄骗工具,成了加害者最残忍的同谋。


“美丽是不属于它自己的。你那么美,但总也不可能属于全部的人,那只好属于我了。”


“我在爱情,在怀才不遇。”


“你现在是曹衣带水,我就是吴带当风。”


在老师以联想和譬喻构筑起来的大厦里,房思琪试探性地用文学的审美迷信来宽慰自己,试图去爱上残暴的诱奸者——而他的残暴,不仅在于入侵了她的身体,而在于他永远盘踞、贯穿了房思琪(抑或说是林奕含)的精神世界,以所谓的,美好的,文学的方式。


在访谈中,林奕含多次强调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也正是因为对于文学传统的坚定信仰,让她在面对诱奸者的语言;面对胡兰成在强暴护士小周、辜负张爱玲后又写下绝美绮丽的《今生今世》;对诺奖得主、文坛奇才奈保尔虐打、折磨妻子这些行为时,对文学的功用产生了深深的迷茫:“你没有办法去相信任何一个人的文字和伟人,觉得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相信的。”


作为一个阅历尚浅、读书甚少的写作者,我既感慨于林奕含对文字从一而终的迷恋,也感动于她带给我们如此多的思考。所以,文学的品格和功用,到底是何物?文学的艺术性和真诚,到底能否统一?


根据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主张,文学作品不可能只是作者个人感情的简单反映,而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构造和游戏。换而言之,创作者在完成“让人们得到审美感知”的艺术宗旨时,要想让人们脱离日常生活中对熟悉事物的“自动感知”,就必须让现实中的事物变形,以产生“陌生化”的效果,这就恰恰使文学作品远离了对外部生活的模仿和反映。


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曾言:“艺术永远是独立于生活的,它的颜色从不反映飘扬在城堡上空的旗帜和颜色。”文学不是作家的纯粹纪实,更不是传记,而是普罗斯特精细到毛孔里的解构—— “文学是最精致的谎言”。


“文学即谎言”这样的理论,当然不可能被所有人接纳。主张“真诚”的托尔斯泰,便曾经在《论莎士比亚和戏剧》中这样评价过莎翁:“莎士比亚的全部作品是一概阙如的。在所有这些作品里看到的都是刻意的矫揉造作,显然,他不认真,他在玩弄文字游戏。”在我看来,所谓的文字游戏,指的便是作者在明确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后,运用的“陌生化”“诗学功能”等方法,从而能在自我和思想“讳莫如深的秘密”中,给予读者最佳的审美体验。或许,这就是文学之所以被林奕含称为“巧言令色”的原因。


距离托尔斯泰写成这篇评论已有一百多年,在这百年间,人们也从未停下过对艺术目的、艺术作用等诸多方面的思考,对文学语言意义的讨论。林奕含的迷茫也是诸多文艺理论学派的迷茫,毕竟,形式主义学派的理论缺陷不可忽视:他们过分夸大了艺术形式的作用,而作者真实的情感和个性始终处在他们的视野之外。正如巴赫金所指出的:“文学语言是一种社会化的语言”,它不可能单纯的只是纯粹的形式化、审美化的语言,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融汇产生的话语。所以,优秀的艺术家到底应该在精致的谎言中伪装自己,还是应该回归真实的圣殿?林奕含质疑的艺术,到底是真实的艺术,还是戴着假面的伪装艺术?


行文至此,我竟也迷茫得无所适从了。


但无论如何,在向文学神殿行进的路程中,理性的思辨和怀疑永远必须。李国华老师,这个卑劣的文学语言使用者强暴了一个文学的真诚迷恋者,这是个无法挽回的悲剧,更是一种警示:文学的华丽锦袍背后,掩藏的可能是翩翩浊世佳公子,也可能是满口温良恭俭让的中山狼。


“联想,象征,隐喻,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在林奕含之问的迷茫里,我选择在险象环生的世界中永远前行,永远思考,永远孜孜矻矻地探索文学的意义。


后记:

近年来,非虚构写作大行其道,譬如诺奖获得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柴静的《看见》,以及各大微信公众平台的推文等等。非虚构写作的最关键基石在于真实,在于不可以脱离现实,但又存在着自身的悖论:它在文学性、审美性方面存在着着不可逾越的叙事难度,这又回到了这篇文章所探寻的文学功用、目的等问题本身。关于文学和生活本质真实的探讨,依旧需要每个人怀揣信心和勇气,拨开层层雾霭,执著前行。


阿列克谢耶维奇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