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轻轻拨动着黄黄的、像毛刷子一样的麦茬,春意渐去,正是青梅成熟的时候。曹操与刘备二人端坐亭中,一边饮酒一边笑谈天下英雄(当然笑的主要是曹操),在留下一段佳话的同时,也使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袁术“冢中枯骨”、刘表“虚名无实”、刘璋“守户之犬”等等也以草包的形象深入人心。
其实,在历史上,他们也曾是一时人杰。
四世三公的袁绍
“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说实话第一次看《三国演义》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直接就粉上袁绍了,甚至一度以为袁绍就是这本书的主角之一。不过如果写一本《前三国演义》的话,袁本初一个主角地位是逃不了的。
“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是曹操对袁绍的评价,这几句话可以说是把袁绍刻画的入骨三分。但是这时站在曹操的角度和地位来说的,而且也是在说袁绍的缺点,并不代表袁绍就是个草包了。能成为横亘在曹操前期的一座大山,没两把刷子是不行的。
董卓擅权,欲行废立天子之事,满朝公卿端坐堂下不敢言语,只有袁绍仗剑而出怒斥董卓(虽然召边将进京的馊主意是他出的),之后持剑而去,自此名播天下。可以说这会儿的袁绍就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充满着豪杰气概。同时也可以看出他喜欢逞一时意气,有点缺乏战略。
袁绍这个人,不管《三国志》还是《后汉书》中都说他长得帅(姿貌威荣),出身好还能礼节下士,所以很多人都抢着投奔他。他的问题在于立储问题没搞好,打败仗谁都打过,接班人这个事上犹豫不决,很容易就使内部陷于分裂。
我们看袁绍离开京师后的经历:
191-192年,正是公孙瓒威震河北,打的塞北胡人哭爹喊娘,成为北方最强诸侯之一的时候,结果界桥之战被袁绍打的丢盔卸甲,白马义从全军覆没。同年,经大小十余战,败于毒及黑山诸贼,斩首数万,河北为之一清。
193年,与拥兵数万,骑兵上千的张燕及乌桓连战数日,惨胜。.
195年-196年,生擒臧洪,得东郡。(陈寿在《三国志》中曾说“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
198-199年,连败公孙瓒,斩其首级。同年,剿灭公孙续及张燕,一统冀、青、幽、并四州,拥兵数十万,成为北方最强诸侯。
200年,官渡之战前胜后负,惨败。
201年,冀州各地叛乱,袁绍一一平之。次年,病重而亡。
河北百姓闻之莫不哀伤,如丧考妣。(袁绍接手前的河北是一个“道路上多见白骨,士兵以吃野果充饥,百姓食不果腹,盗贼蜂起”的地方,袁绍一统河北后施行仁政,几年间让河北焕然一新,因而百姓很感激他,不得不说在没有屯田的基础上竟然能保证官渡之战时的粮草供应,对比下对面的曹操简直就是奇迹)
从这些年的战绩我们可以看出袁绍这个人能力还是有的,他最倒霉的就是打了败仗后连个翻盘的机会都没有,官渡之战惨败后没两年就去世了,就这他三儿子靠着他打下的家底,在内斗的基础上还扛了曹操七八年。
假使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便去世了,或许在历史上的评价就是一个高配版袁绍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意思,早死晚死几年就能改变很多事情。
篇幅所限,就只举袁绍来介绍啦。除此外像刘表、公孙瓒、袁术、张鲁等人,你要是看看史书或三国演义上他们的早期经历,单拿出来那都是妥妥的主角模板。说实话我们现世所仰望的大人物们在史书上能留名的又有几人呢?能在乱世中留名于史的人物,多少都是有两把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