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这是一首爱情诗,讲述的是一位男子面对隔江的“游女”,思而不得的单恋之苦。
随着时间的流逝,诗中的很多词语,语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失去了最初的面目。这首诗,也为现代汉语贡献了两个高频词汇:翘楚、秣马。
楚·《诗经名物图解》
楚,俗称荆条。荆条嫩时,可以做牲畜的饲料;荆条枝可以用来编织箩筐等器物。荆条植株秀雅,可以作为观赏植物或者绿化灌木,进行规模种植。此外,荆花是重要的蜜源,它的茎、果实和根可以入药。最不济,它也是广大农村常见的燃料之一。荆条在国内分布极广,大部分地方都可以见到。
“翘楚”一词,出自“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这句诗。最初的意思,是从高低错落的荆条丛中,选出突出的,砍来当作喂马的草料。后世借用了其“突出”的含义,加以引申,比喻为特别优秀的人才或超乎寻常的事物。
《诗经》中,经常可以看到过“析薪”、“刈楚”、“秣马”相关的词汇,而这些词汇,多半都跟婚恋有关。这就好比是提起“白色婚纱”,就能让人不自觉地联想到教堂里盛大的婚礼一样。
今天提到“秣马”一次,人们更容易想起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成语——“秣马厉兵”。秣马厉兵,出自《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意思是,给战马喂饱草料,把战斗的兵器都打磨好,积极备战。这跟本诗中充满爱情婚恋色彩的“秣马”全然不同。
为什么砍柴喂马会跟婚恋扯上关系呢?这还要说到当时的习俗。
蒌(右)·《诗经名物图解》
当时的习俗,喂马是为了迎亲。男子坐马车,于黄昏时分,前往女方家中,将女子领回家中,举行婚礼,大宴宾客。砍柴,是为了架设庭燎火炬,遵守仪礼的同时,还可兼顾照明。因此,砍柴喂马,也就成了准备婚姻的代名词。
还有就是,诗中还提及了“刈蒌”。根据前面讲过的,不管是“刈楚”还是“刈蒌”,都是为了喂马,都是为了准备婚礼。可遗憾的是,这首诗中,男子所做的准备,似乎没有意义——很明显,女子就要嫁人了,而迎亲的人根本不是他。
蒌,俗称 “水蒿”。很多人在小学课本上就学过“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二首》)的诗句。对于这种植物,或多或少也有一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