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党篇第十」9-12
【原文】
9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10 食不语,寝不言。
11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12 席不正,不坐。
【译文】
9 为鲁君助祭时,分到的肉不能过夜。祭祀用的肉不要放置超过三天。超过三天,就不能吃了。
10 口含食物时不要说话,临到睡觉时莫要出声。
11 即使吃瓜果菜汤,行“瓜祭”之礼时,也要象斋戒一样恭敬。
12 坐席放得不端正,不坐。
【注释】
“祭于公”,此处指为鲁君助祭。“公”,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首。鲁国国君的爵位是“公”,如鲁定公;其余大国称“侯”,如魏文侯;小国称伯、子、男。
“不宿肉”,不使肉过夜。
“祭肉”,祭祀用的肉。
“疏食”,此处泛指瓜果。“疏”,通"蔬"。也有人认为“疏食”指粗食或蔬菜谷物,亦无不可。
“菜羹”,用菜做成的汤。
“瓜祭”,古人吃瓜之前,必先以连接瓜蒂的部分祭祖,以示不忘本。后来延伸到在吃饭前,也把席上各种食品分出少许,以祭先人。
“齐”,音义皆同“斋”。两字的正体分别为“齊”、“齋”,属于省略偏旁的通假用法。
“席”,供坐卧铺垫的用具。古代没有桌椅,都是坐在铺于地面的席子上。
【评析】
古时,士、大夫都有助君祭祀之礼。祭礼开始的当天清早宰杀牲畜,直到次日祭礼结束之后,才能将获赐的祭肉带回去。因此,“祭于公”的肉都是已经放置了一宿的肉,已经不新鲜了,应当立即烹熟,不能再放置过夜了。祭肉不应放置超过三天。若超过三天,就已腐败变质,不能再吃了,只好敬而埋之。
有人根据“食不言,寝不语”的上下文,认为此句应是专用于祭祀的礼仪,意思是吃饭和睡觉时都不要说话。此说颇为有理。因为祭祀需极庄重,而“食不言,寝不语”则确实有助于表达诚敬之意。虽然如此,“食不言,寝不语”仍可以是适用于日常的礼仪。
所谓“食不言”,是指吃东西时,口里只要含着食物就不开口说话,否则便属失礼。周公作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虽然身份贵重,但却待人谦谨,礼贤下士。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洗头时,若有客人来访,就赶紧握着头发去迎客;吃饭时,遇有客人来访,也赶紧吐出食物去迎接。有时洗一次头或吃一次饭,竟要如此这般数次。之所以要吐出食物,是因为连咀嚼吞咽食物的时间都等不及,由此可见其待人执礼之诚。成语“周公吐哺”、“吐哺握发”便典出于此。东汉曹操的《短歌行》赞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赞曰:“夫周公大圣,以贵下贱,吐哺握发,惧于失人”。普通人虽然做不到“周公吐哺”的那种至诚,但口含食物时不开口说话还是做得到的。而由此再进一步到不开口咀嚼食物,便是西洋之礼了。
古时房间的隔音效果不好,“隔墙有耳”之说盖出于此,故要“寝不语”。睡觉时,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以免影响他人休息。这也是作人应有的礼节。
古人吃瓜之前,必先以连蒂的瓜之“上环”为祭,称谓“食瓜荐新”,以示不忘本之意,这就是“瓜祭”。据《礼记·玉藻》记载,古人切瓜时作环形,有上环、下环之分。上环为蒂部,下环为脱花处。祭时取上环,是为“瓜祭上环”。后来,“瓜祭”之礼延伸到在吃饭前,也要把席上的各种食物分出少许,以祭先人。因此,即使吃瓜果菜汤,行“瓜祭”之礼时,也要象斋戒一样恭敬。
古时未用桌椅,皆以席铺地而坐。铺席须端正以示尊敬,故不正则不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