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年味大不同,年年有余味。网络图
秦淮川/文
猴年春节快到了,朋友圈里讨论乡愁的文章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的感叹也变得密集起来。其实,这种现象不是今年独有。
何谓年味?言人人殊,味有不同,但永远不会消失,只要我们仍然过年,仍然保留过年的传统。“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回家是信仰,过年也是信仰,无论贫富、不分地域,一桌子的团圆饭端上来,一屋子的乡音与亲情味飘过来,食物的熟悉口味在味蕾上跳跃……年味再淡,能淡到哪里去?
说年味淡了,大概是因为当下的情景与幼年时的情景已有不同,当下的心境与幼年时的心境亦有不同。不同,不代表年味变淡,只是因为视野转换,心绪复杂罢了。有网友说,“故乡与其说是处所,不如说是河流。无论欢喜悲忧,它总要向前流淌,不断改变形貌,只有沉积在水底的几块石头能让你想起它的旧日模样。”过年亦是如此,我们变了,却要求年味不变,不太可能。
如今我们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却怀念贫瘠年代的年味,更像是怀念一种记忆、一种情感、地理意义上的故事。由此而言,怀念年味正是享受过年的余味。
故乡变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年味也有了更丰富的味道。作家王蒙曾回忆他小时候过年的场景:“小时候过年特别激动,因为能吃上一顿肉,因为包饺子,因为穿一件新衣服,因为给大人磕头和得到压岁钱。”如今,天天吃肉也不是难事,只要愿意可以顿顿包饺子。年过得好不好,有没有味道,吃肉包饺子早已不是主要的衡量标准了。从吃的、穿的到用的,一切都在变化,其实年味不是淡了,而是心境变了,生活水平变了。
故乡变了,既有器物也有人心。时至今日,放鞭炮堪称陋俗,最大原因就是污染空气。如果不放鞭炮,导致年味变淡了,这样的变淡没什么不好。如今,实行烟花爆竹禁放的城市越来越多,而在广大乡村,仍有不少人热衷于放鞭炮,“越往农村走,爆竹越走俏”。如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放鞭炮影响健康,从而自觉不再放鞭炮,也许称得上社会进步。不放鞭炮,看似年味淡了,但是,换一种说法,这种小清新的年味,岂不是更新潮?
古老的年味会长存心底,有了新生活的年味更让人适应。如果重回鞭炮震耳欲聋、吃穿难以果腹蔽体,没有手机没有WiFi的年代,我们真受得了吗?如果时光倒流,我们会乐陶陶地赞美并陶醉于彼时的年味吗?
如果稍作留心,便不难发现太多充满生命力的乡村变化。过年的方式或有变化,但根植其中的年味永远不会飘散;表达幸福的方式或有不同,但对幸福的追随不会停歇。每个人都有权利向往美好生活,一个日渐开放、富庶且容纳多元的社会,才能为这种向往提供更多可能和保障。
年味大不同,年年有余味。且让怀念置于心底,用心迎接并享受不一样的年味,若干年后我们的孩子长大,他们也许会怀念现在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