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云林新闻励志网 > 经典语录 > 言什么人殊-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言什么人殊-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

作者:车型网
日期:2020-09-12 17:13:41
阅读:
最新资讯《言什么人殊-人为什么要学习哲学?》主要内容是我们通常生活在一个首先被教育成为某种人的环境里,比如如何做一名学生。为此我们需要学会专门针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这种知识在中国哲学传统里被称为“积极的知识”。-言什么人殊,现在请大家看具体新闻资讯。



我们通常生活在一个首先被教育成为某种人的环境里,比如如何做一名学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员工,高级一点,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教师,设计师、投资理财顾问等。为此我们需要学会专门针对某个领域的知识,这种知识在中国哲学传统里被称为“积极的知识”,在现在看来这种知识也可以被称为有用的知识,学会这些有用的知识我们就可以称为某种人,获取我们想要的物质较为宽裕的生活。


但是在物质之外,很多时候我们仍旧不能感受到快乐,不能享受精神世界的宁静,所以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就出现了类似西方宗教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传统哲学里对精神安宁,人生福祉的追求称为“道”,道与积极的知识相对应。积极的知识让我们成为某种人,而“道”让我们成为人。道是思考、反思。


《老子》里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也就是说,学些专门的知识,每天都能看到进步,但是学习道,不能增长积极的知识,提高的是精神境界。而哲学为提供给我们就是这种作用,我们生活在世界中,一定会对生活产生反思,追寻人生的意义,哲学解决这种反思和思考,拥有了哲学,就拥有了宗教的洪福。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传统哲学的思想。


甚至很多我们坚持很久的行为准则,都可以在传统哲学中找到归宿。




儒家“天命“论

儒家说尽人事听天命。事情一定要做,最后的结果自有他的规律。


孔子说:“十五至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学就是学习道,天命是世界的必然性,我们求学致力成败,但是世界有他的必然规律,我们在行动上尽力了,那么成败也就只能看天命了。


儒家用“仁“和”礼“来尽人事。


仁在孔子那里是指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与“仁”一起的还有“义”。义是指应该做的事,一个人做事不是因为有利益,而是因为这件事是一件该做的事。这是孔子对于个人行事的行为规范总结。


“礼“是用来为社


会行为做正名的规范。如果想要有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就一定需要正名,事情的实与它的名是一致相符合的。正名所作的事孔子讲它称为“礼”。比如:结婚嫁娶的婚礼,亲人离世的葬礼。用礼来为事情正名,证实这件事情存在并昭告天下。


但是尽人事时人是有欲望的,得不到就会痛苦,为排解这种痛苦就需要“天命“来帮助。


用仁和礼来为维护社会秩序,用天命来解答人生困惑。


“尽人事,听天命”。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人在行动之前就已心中有数,事情成败自有天命。不得成功是注定命数,我们就不会患得患失。




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控制后果的力量


老子和庄子最为人所熟知的理论是:“道”。


但是除这个外,老子还讲“袭明”,想要得些东西,就要从其反面开始;想要保持什么东西,就要在其中容纳一些与它相反的东西。谁若想变强,就必须从感到他弱开始。“袭明”其实就是西方的辩证法思想。


但比之“袭明”更让人尤启发的理论是“以理化情”


“以理化情”指别人感到哀伤的范围就是他受苦的范围,这种感情造成的痛苦,可以通过理解的力量化解。比如:下雨天不能出门,小孩子会生气,大人就不会生气,因为大人能理解。又例如:孩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要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这件事情并不是父母喜欢的事。有的父母能接受,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人,长大必然会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可以理解。但是有的父母就会生气,他们就不能理解这一点。


所以庄子说,心灵理解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而能享受灵魂的和平。


一直反思是好事吗?

这里的一直反思是指只停留在对反思的思想做努力的基础之上,比如名家和道家。名家最著名的是“白马非马”。“白马非马”理论的创始人是公孙龙,传说公孙龙骑着一匹白马要过城门,但是城内有规定,马不能入城,公孙龙就对守城士兵说,“白马非马“,于是就骑着马过去了。“白马非马“是因为”白“是一种颜色,”马“是一种动物,白马是”颜色+动物“,所以不是马。这话辩论起来好像是有几分道理,但是很显然大部分人都知道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因为常识告诉我们白马也是马。


而墨家就是很好的利用常识和行动对抗“名“家的人。墨家认为人有认识能力不意味着就有认识知识。只有认识能力接触了认识对象,得到形象,才能成为知识。


墨家的常识和行动的观点有点接近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这种实践的观念很好的解决了名家诡辩论带来的不利影响。


比如名家诡辩有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大户人家的孩子溺水而亡,需要找打捞人打捞尸体,但是因为价钱没谈好,打捞人不愿意去。一段时间过去后,大户人家没来找打捞人,打捞人着急了,就去找本城有名的讼师,讼师告诉他:“他们不找你,找谁呢?回家等着吧“后来,大户人家也着急了,过来问讼师,讼师一样回答说:” 他不找你,找谁呢?回家等着吧“。


最后什么问题也没有解决。


而墨家主张的常识、常规的朴素实在论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涅槃是什么?

佛学上所讲的涅槃是个人与宇宙的心的同一。佛学说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心的表现,所以是虚幻的,暂时的,可是物质的个人还是贪念他们。这种根本的无知佛学称为“无明”。无明生贪嗔痴恋,对于生的贪恋,个人就陷入永恒的生死轮回,万劫不复。而人如果能够摆脱贪嗔痴恋就可以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获得涅槃。


佛学是在儒家、道家、墨家、名家之后发展起来的,即便佛学传入进来之后对中国产生了大范围的影响,但是仍然不能和儒家、道家对中国的影响同日而语。




新儒家的“理”学和“心”学

程颢和朱熹“理”学一方面将的是人与万物合一的道理,他需要做的一切,不过是把这个道理放在心中,做起事来诚实地聚精会神地遵循这个道理;另一方面讲究的是世界万物有其内在的道理,事物有不同种类因为其聚集的理不一样,花有花聚集的理,叶有叶聚集的理。


同时,新儒家处理情感的方式和庄子的“以理化情”的方式相似,强调不要将情感与自我联系起来。


这里最出名的一个例子是孔子最爱的徒弟颜回。颜回被认为孔子的大徒弟最有意义的品质就是“不迁怒”。一个人发怒的时候,往往骂人摔东西,而这些东西和人往往和生气的这件事并没有关系。这就是迁怒,迁怒会使人生出许多无谓的坏情绪,而不把情感和自我联系起来,就能很好的化解这一点,这和庄子的“以理化情“如出一辙。


关于颜回的不迁怒品质,比喻正如一面镜子,快乐来时它就照见快乐,哀伤来时它就照见哀伤。


就如此前伊能静说到自己很珍惜的一句话:“眼前人宜喜宜嗔,送她好风好水,让她好花生长。”就是说身边的人有时伤心有时开心,你在旁边看到了,只陪伴左右,然他自己去体会。


这时陪伴在身边的人充当的就是一面镜子,照见另一人的喜怒哀乐,但不受其影响。


王阳明“心“学讲”致良知“,就是内心的的良知会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但是他的心学只告诉我们该做什么,而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去做。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