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城小哲
语言是一门艺术,经提炼之后是一门精华艺术。它是我们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也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能”说就一定“会”说吗,其实不然。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正常交往的时候,表情达意必须符合人物性格,必须达到让对方信服的目的,这种语言思辨之“说”,才是我们交流的高级表现形式。
各种情绪通过言语表达
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有一出戏非常精彩,那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个桥段中,尤以诸葛亮对答张昭最为叫绝。
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自思张昭乃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若不先难倒他,如何说得孙权,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
诸葛亮深知这次东吴之行意义重大,能否说服孙权联吴抗曹,就看自己能否对付得了这群谋臣(重要说明:史实中并无诸葛亮舌战群儒,这里仅仅借文学作品来阐述观点)。孔明本是儒雅之士,又代表的是皇室宗亲,既要不失宗室礼数,又要说服对方,而眼前这些人物都是江东数一数二的谋士,所以诸葛亮要在临场思辨中与他们进行舌战,必须镇定自若,气定神闲。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聪明睿智暂且不说,由于他深谙三国局势,在辅助刘备恢复汉室的行动中,又有民族大义精神作为支撑,所以从道义上来说,是有很强的群众基础的。另外,诸葛亮心里清楚曹操的野心,假天子以令诸侯,先灭蜀后吞吴,所以目前即便军事力量薄弱,但凭借他对时事的把控,就断定这次江东之行志在必得。下面感受一下卧龙先生的思辨之“说”。
诸葛亮论述联吴抗曹的观点
一、欲先攻之,必先守之。
打仗行军有攻守之道,语言艺术也有攻有防。这里的“守”,不是退让、忍让,而是让对方充分表达,给对方自由说话的权力。这既是尊重对方,又能让自己在对方说话间充分了解对方的话里所包含的意思和态度。
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进门没有直接说出联吴抗曹的想法,加之自己是来客,他知道在别人眼里,自己肯定是“来者不善”之人,所以没必要在事情没办成前就搞得不愉快,合作肯定也无望。
肃乃引孔明至幕下。早见张昭、顾雍等一班文武二十余人,峨冠博带,整衣端坐。孔明逐一相见,各问姓名。施礼已毕,坐于客位。张昭等见孔明丰神飘洒,器宇轩昂,料道此人必来游说。
史料记载中,比较有名的六大说客有:苏秦、张仪、陈轸、晏婴、郦食其,还有毛遂 ,他们在各国间纵横捭阖,思辨之术可谓称奇。但像文学作品中,诸葛孔明这般被刻画成“以一敌十”的霸气,文韬武略的才情,还是很少见的。
首先,思辨之前,掌握对方情况。
诸葛亮一开始便知道江东名士甚多,尤以张昭最为有名。江东谋士多达20几人,能言善辩之人很多,但诸葛亮知道,只要能把张昭这第一谋士“拿下”,此行目的十之八九就能达到。
其次,对方表明态度,我们不必“抢词、夺理”。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荀子·非十二子》
无声的表情具有的交际效果是有声言语的五倍。——汪福祥《奥妙的人体语言》
诸葛亮与张昭
我们静而观之而后处之。让对方穷尽其词时,我们也好知道对方的“套路”,才能更好地找出对方的破绽。这在语言思辨中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致胜的关键。张昭当着诸葛亮的面,在众谋士面前,细说管、乐之济世之才气,反讽诸葛亮的无能:没能让刘备站稳脚跟,反而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几无容身之地等等。面对如此讥讽,诸葛亮没有立即喝止,而是静坐榻上,边抚拭羽扇,边极其冷静地在一旁思考应答之策。
二、破立之间,攻守制衡。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遂答曰:“吾观取汉上之地,易如反掌。我主刘豫州躬行仁义,不忍夺同宗之基业,故力辞之。刘琮孺子,听信佞言,暗自投降,致使曹操得以猖獗。今我主屯兵江夏,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
面对张昭咄咄逼人之势,孔明没有及时对答,而是心中略加思索,待张昭说完,诸葛亮已早有攻防之策、应答之词,随即脱口而出。
思辨艺术讲究的是知识储备、临场发挥以及对节奏的把控。一个回合中,对方说完后,就要快速回应,果断出手。因为这个时候我们抓住了对方的“小辫子”,并且已经掌握了对方的“套路”,所以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慢似四两拨千金,快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对方以致命的反击,进而占领语言高地。
诸葛亮审时度势
这里须注意两点:
一是我们要对思辨的主题考虑清楚,这也是在思辨之前就要了然于胸的。自己的优、劣势一定要有熟悉的判断,因为思辨双方,就是要找出对方的弱点,从而“乘虚而入”。
二是不能自乱阵脚,即便对方人多势众,一时间处于思辨的下风,也要“盛气凌人”,不能在气势上输给别人。
康德曾经把认识划分为感性、知性到理性。我们思辨过程,其本质就是对认知抗衡的过程,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由激烈归于平淡的过程。最终思辨双方达成一致,即便是口有不服,但肯定最后也是心悦诚服。
三、蓄势待发,一鼓作气。
张昭被孔明的微言大义“怼”的哑口无言。席间,虞翻、陆绩等人轮番攻击,甚至拿出了苏秦、张仪等说客之名,细数孔明之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孔明抓住时机,用史论结合、细数江东名流不堪往事的形式,逐个进行了言语还击。诸葛亮在对答中还提到一点值得注意,他说大儒之人皆深明大义,又岂是这般舞文弄墨、善耍雕虫小技之人呢,对那种卖国求荣、忘恩负义之辈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观察整个思辨过程,诸葛亮都有礼有节地把握了分寸和火候,动之有情,还之以理,又节节致胜。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表达,话说之前有没有做到心中有数,甚至有没有问问自己,能不能说服自己。
首先,做充分准备,才能一招制敌。任何事情都要做充分的案头工作,思辨工作更是如此。加强自身学习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充分了解对手,掌握对手甚至是细枝末节方面的事情,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善于观察分析,勤于思考。思辨艺术最关键的是思考。
言有浮于其意,而意有不尽于其言。——苏拭
君子之言,信而有征,故怨远于其身。——《左传·昭公八年》
我们所表达的未必能尽说,但如何最大程度上亮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就能在思辨过程中占据上风。除此之外,生活中,我们要做能言善辩之人,必须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勤于思考,为人处世等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效率,才能让我们的人生活得精彩,活得有意义。
结语:有人说思辨就是“耍嘴皮”,就是“抬杠耍横”。其实并非如此,从“舌战群儒”可见一斑,我们不能仅限于笔墨文章和雕虫小技,好的思辨形式不单单是会写,还要能说,更要会说。往小处讲,言语思辨是情感交流,往大处说,言语思辨也是安身立命之本。
要使人信服,一句言语常常比黄金更有效。——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 王元化《思辨术》;2. 罗贯中《三国演义》;3. 贺麟《文化与人生》。